轉變增長方式 再創發展輝煌
2008-10-25 12:5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先行地區,30年來,廣東的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7年,廣東的GDP突破3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41倍;財政收入7750億元,比1978年增長48倍;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7699元,比1978年增長44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5624元,比1978年增長29倍。
改革開放步入而立之年。廣東正處于新一輪的思想大解放,要爭當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廣東將繼續堅持思想解放,深化改革開放,求真務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優化結構,再創經濟發展新優勢。
現代物流:最具潛力朝陽產業
廣東商學院副院長,廣東商業經濟學會會長、教授徐印州認為,廣東的商業體制和物資管理體制從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之初就同時進行。1980年9月,省政府印發了省財貿工作會議制定的《關于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促進商品生產,搞活市場的十二項措施》。主要內容是放開多種經濟成分的市場主體,大幅度放開自由買賣、自由議價的商品種類范圍,完全廢除國內商品流通的地域和批零層次的限制,為廣東省的商業體制改革開了好頭,定了基調。物資(生產資料)管理體制方面,廣東省政府從1979年起,就逐步建立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從1982年起逐步把省、市、縣的物資管理局,改組為物資總公司。這兩項措施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的屬性由產品變為商品,把政府對生產資料的職能,由調配改為貿易。
現在,廣東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和加快服務業發展階段,工業和貿易基礎雄厚,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已成國際重要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基地和高技術產品加工基地,確立了“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地位。配合廣東豐富的物流資源、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以服務業為重點的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正在加快,經濟社會信息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市場秩序不斷規范,都將為廣東現代物流業發展提供有利環境。例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珠三角重鎮也都制定各自的城市物流發展,總共擁有物流企業近百家。物流業將成為廣東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預計在未來的10到20年里,物流的增長空間將非常廣闊。
經過多年的發展表明,連鎖經營模式已成為零售業、餐飲業和服務業普遍應用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起到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因此,廣東中小流通企業可通過加盟連鎖、自由連鎖等形式開展同業合作,發展“聯合艦隊”;另外,政府也要推動連鎖經營向更大范圍拓展,鼓勵有條件的流通企業通過資本運營方式,在“圈牢本土地盤”的同時,擴大經營規模,實施“走出去”擴張戰略;同時,也要推動連鎖經營向更深層次發展和延伸,提倡經營信息網絡化的電子商務模式,做到實施集中管理,統一配送,以“規模、質量、速度”來提高企業品牌,打造核心競爭力。
企業制度:是經濟發展關鍵
中國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廣東體改研究會會長黃挺說:“我們回顧廣東改革30年,既要充分肯定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和豐富的經驗;也要清醒地看到,在輝煌的后面有‘隱憂’,潛伏著‘危機’!秉S挺表示:“廣東在進入發展新時期,既有許多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主要矛盾是綜合改革滯后,改革不配套,不徹底,國際市場環境在惡化,不確定因素增加,發展經濟的制約因素增多,發展方式轉變緩慢,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極不平衡,‘排頭兵’的地位受到挑戰。”
為此,他認為,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關鍵是要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繼續深化國企國資體制改革。結合我省實行“雙轉移”和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所有制結構,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并探索企業黨組織適應公司治理結構要求;政府要更多地關心困難企業和困難群體,幫助一些中小企業妥善處理企業改革中的歷史遺留問題,保障改制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對在改革中下崗的企業員工要加以妥善安置,通過培訓組織下崗企業員工實現再就業;根據“三統一”、“三結合”的原則,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同時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改革。
黃挺表示,在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創造規范、公平的市場環境方面,要進一步發展和規范市場體系,重點發展生產要素市場。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推動金融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金融市場。建立規范的股票、債券、基金、保險、期貨、外匯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規范發展各類市場中介組織。積極發展創業投資。加快發展保險業,建設區域保險中心。加快建設廣州、深圳、佛山三大金融商務區和金融服務創新區,加強區域金融合作,締造區域性金融中心。構建粵、港、澳的區域金融合作平臺。推進地方商業銀行改革,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試辦民間中小銀行,大力發展和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美國金融危機,我們受到什么影響,我們吸取什么教訓,如何防范金融危機?這是當前必須研究的課題。黃挺認為,廣東要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各種阻礙勞動力合理流動的不合理制度;要進一步發展技術、信息市場,加強技術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規范技術交易行為,重點完善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的管理,引入競爭機制,保護知識產權,實行技術成果。
和諧社會: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認為,30年來,廣東始終把中央政策、路線與廣東實際結合起來,開創性工作,摸著石頭過河,創造了許許多多的經驗。同時,廣東還以先富帶動后富,建設和諧社會,把區域協調發展放在重要位置,現在珠三角進行產業轉移,帶動落后地區的經濟。
現在,廣東對自己的戰略定位是: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為此,我們還必須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堅持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目前,廣東正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資源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必須擺在首要位置。要不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海域和大中城市的污染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和危險廢物處理等環;A設施建設,切實提高污染處理能力。繼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發揮珠三角的龍頭帶動作用,采取產業結構梯度轉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市場服務體系、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和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等手段,支持和促進兩翼地區與北部山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另外,廣東地區發展不平衡,改革創新的動力、干勁有待進一步提升,要破解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堅持科學發展,狠抓維護穩定各項措施的落實,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宏觀決策:調控金融市場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導常修澤說,在我看來,中國改革開放有5件大事。第一次是1980年前后創辦特區,從計劃經濟中殺出一條血路;第二件是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廣東率先以商品經濟進行運作;第三件是1992年鄧小平同時南方考察對全國帶來的戰略意義;第四件是1994年順德率先進行的產權改革;第五件則是2007年,廣東在全國又一次率先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大潮。
對于下一步中國的發展與改革中,我認為應該找準3個均衡點,即尋找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的均衡點;尋求外貿依存和內部需求的均衡點;尋求市場化與社會公平的均衡點。
今年下半年以來,除了國際上次貸風波對金融造成的影響,在國內我們可以看到出口明顯萎縮,增長勢頭明顯放緩,企業存在資金周轉困難及成本的不斷上漲,尤其是勞務成本,還有進出口政策調整對企業也造成了一定影響。
在這種形勢下,有人提議,干脆借此機會“騰籠換鳥”,促進產業升級轉型,這個想法是好的,但產業的轉型需要時間。我建議中央宏觀決策層應在五個方面多管齊下,第一是利用財政收入,即通過減免稅收幫助企業減輕他們的負擔。目前,我們國家已經在這方面進行操作,但我認為還有減免的空間。第二是通過財政支出,想方設法加大政府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并帶動民間資本。第三是通過利率控制和貸款額度的增長,降低利率和準備金,向寬松的銀根方向努力。我們的金融改革還遠遠不到位,缺少對民間銀行的扶持,存在制度缺失。第四是通過外貿退稅支持行業發展。第五是利用價格,價格原本是由市場決定,但有些商品的價格被政府進行干預,例如針對農產品設定收購基準價,允許上下浮動。中央應通稅收、投資、金融、外貿、價格,幫助企業緩解壓力,抑制經濟下行趨勢。
推進改革:順德再做探索者
國務院國資委監事會主席吳天林說:“這個論壇放在順德開,定位非常準確,我們就是坐下來喝喝茶、聊聊天,也能感受順德改革的成績。”吳天林說,順德是改革的先行者、探索者、探路者,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希望順德今后在推進改革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吳天林說,國有企業改革搞得最成功的是股份制,最徹底的是小企業。而當時小企業改革存在3種模式,一為租賃式,以黑龍江為代表;一是以山東為代表的股份合作制;另外就是以順德為典型的產權制度改革。1992年,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下,順德提出第2次創業。他們首先開展調查研究,發現第1次創業提出的“三個為主”(鎮辦骨干企業為主、集體經濟為主、工業企業為主),在取得輝煌成績的同時,存在不少隱患和深層次的矛盾?空顿Y興辦的企業,只負盈不負虧,政府在獲得有限權益的同時卻背負著無限責任。為改變這種狀況,順德決定進行以產權為突破口的綜合改革,采取聯合、兼并、重組、轉讓、破產等方式,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造、改組、改制。改革引得社會各界爭論激烈,有人甚至寫信給中央政治局,指責順德搞私有化。雖然感到種種壓力,但是,順德當時的領導非常團結,沒有退縮,堅信自己的道路是正確的。在順德改革最困難的時候,當時的廣東省委主要領導謝非、朱森林給予了大力支持。1995年,廣東體改委研究會和廣東經濟學會舉辦加快中小企業改革高級研討班,介紹了順德的做法和經驗。實際上,這是一次產權制度改革的工作會議,把順德的改革經驗擴大推廣到全省,各地對“改到深處是產權”取得了共識。
順德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排頭兵
順德是縣級區域的突出典型,順德模式是中國發展模式一個充滿亮點和吸引力的縣級區域樣板。30年來,順德在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地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農業縣向現代工業城市的歷史性大跨越,顯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深刻的歷史規律。順德的改革進程,就是一個波瀾壯闊、展現改革與開放活力的編年史。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順德緊緊抓住全黨工作重點向經濟建設轉移的時代機遇,充分發揮中央賦予廣東的政策優勢,發揮珠三角腹地的地緣優勢、比鄰港澳的人緣優勢和自身的人文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全力推動發展。
上世紀80年代,順德制定以“三個為主”的措施發展工業,即以搞實業為主,以外向型經濟為主,以集體經濟為主,抓住機遇用好稅收優惠政策,先走一步的順德得盡改革開放之利,為日后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1992年,順德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綜合改革試點。順德進行了以產權改革為突破口的包括行政體制創新、農村管理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在內的綜合配套改革。順德人以超常的創新精神和求實勇氣,摸著石頭過河,從農村到城市,從企業到政府,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全面推進改革,實現了經濟社會的新發展。1997年,順德又提出了“二次創業”的奮斗目標,開始了新一輪的攀登。這一輪改革促使了順德一大批企業家崛起,逐步形成了具順德特色的“本土經濟”,有了“本土經濟”才會延伸出后來的“總部經濟”。
1999年,順德被定為廣東省的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試點市,再次賦予充當全省發展排頭兵的重任。順德提出用觀念、機制、技術、市場的全面創新再造新優勢,用六年時間到2005年,實現“5個翻一番,10個上新水平”,即GDP、財政收入、城鄉居民儲蓄余額等翻一番,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城鄉建設、社會保險等十個方面上新水平。事實證明,許多指標提前完成。
2005年,順德提出“三化”戰略,即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2006年,順德啟動“三三三”產業發展戰略,即一、二、三三大產業必須協調發展,每一產業中至少要重點扶持三個以上的支柱行業,每一行業中至少要重點扶持三個以上的龍頭規模企業。這是順德在宏觀經濟層面所采取的根本性措施,是一個宏觀的、總體的和系統的發展戰略。
同年,順德GDP在全國縣級區域中首破千億元大關。
至2007年底,順德擁有產值超億元的工業企業282家,其中超10億元29家,超百億元3家;擁有美的、科龍、萬家樂、科達、德美化工、碧桂園等6家上市公司;引入世界500強企業20家,投資項目34個。順德鎮域經濟各具特色,8個鎮(街)被授予產業區域品牌,呈現工業強鎮、商貿重鎮和特色專業鎮協調發展態勢。在創新產業方面,目前,順德共有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41家,各級工程技術開發中心77家,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8個。
順德改革正向著縱深發展。如今,順德肩負著廣東省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縣級試點單位的重任,繼續擔任探索科學發展模式排頭兵,圍繞著“兩轉型一再造”,順德將會把握機遇,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