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堅忠:高度信息化增強流通企業競爭力
2008-10-25 12:0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0月24日,在“中國改革開放企業發展論壇暨中國生活三十年大型圖片展”上,物美集團董事長吳堅忠在論壇上表示,信息化增強流通企業競爭力。以下為吳堅忠發言文字實錄:
各位來賓好,非常高興在這里為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年說一些我的看法,改革開放三十年誕生了很多優秀的企業,我們是民營企業,對北京人來說都很熟悉物美超市,實際上我們也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走到今天來的,我們當時創始人張文中和我受到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所以我們就回來創業,現在細細回想起來,我們物美從第一家連鎖超市,翠微路連鎖超市做到今天,已經有500多家,銷售額200多億,這和國家幾個改革開放的特點很有關系,我覺得有兩個,第一個是民營經濟,第二個是流通產業。
首先對民營經濟,從中央會議和措施當中,我們看到對民營經濟的逐步重視,舉個例子,14大提的是非公經濟是補充,15大的時候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16大就提出充分發揮民營非公有經濟的作用,到16屆三中全會就出現了大力發展,我們把這些字眼都看一下,實際上民營經濟在社會各界,在黨在國家的重視程度是不斷提高。特別是05年,我們非公經濟36條的出現,就更加有操作性實質性的內容,所以這是我們改革開放的最大進步。
第二個對流通業也有一個認識過程,我們大家知道中國有一個特點,古時候是重農輕商,到新中國成立以后也是重工輕商,但是由于生產能力的提高和供大于求,市場經濟的發展,就出現了大家重視流通企業,同時流通企業規模,從連鎖經營角度,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有影響力,改革意識就出現了,認識到原來流通也很重要,中央領導也開始說,市場需求通過流通影響生產,這個就很重要了,隨著供大于求的情況出現流通產業的重要性就被大家看到了,最典型的轉折點,就是2002年初國務院出面在上海召開推進流通現代化的現場會,當時就提出重視流通業的作用,促進我們流通企業的現代化,而且還要結合民營等多種所有制,把流通領域的現代化提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上。我認為物美有現在的今天成就和這兩個改革特點是分不開的。
我們來看看把握了這兩個的脈絡,我們物美是怎么做的呢,剛才我們說了,中國企業發展有中國企業的特點,首先是我們發展模式的創新,在物美這邊怎么做的呢?首先我們通過連鎖技術,把傳統企業,把零散的網點都用連鎖的形式組織在一個體系里面,這是發展模式,用國外先進的連鎖理念,結合中國以前有一些小副食店,糧店,把這些連鎖起來,所以我們首先在北京把小店鋪連鎖起來,形成了銷售網絡。這是第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第二個,零售業需要有店鋪,但你把店鋪開得分散了,可能管理跟不上,資金跟不上,效率跟不上,可能就會累死,我們創造了一個區域發展戰略,先做北京,然后再做天津,然后再做華東,然后寧夏,物美就是一步一步走出去,雖然面臨國際競爭,但是我們都做到了一定規模的效率,競爭力就有增強。回顧起來,像家樂福那樣的大賣場我們有60多家,如果分布到全國各地我們是沒有競爭力的,我們都集中北京,我覺得結合用國際先進的經營理念結合中國的國情,這是中國流通業的創新。
第二個創新就是流通技術的應用,剛才說的,那么多的店鋪,60多家大賣場,幾百家便利店,怎么把經營情況都了解,就要有一個信息技術,我們物美有一個特點,我們創始人張文中和我都是做IT的,我們一開始就把信息技術應用在零售經營當中,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物美集團的IT信息技術應用,應該是中國零售業當中最好的。
同時還有一個是物流,分散的這么多店鋪,如果你讓供應商每個店,像金龍魚,比如有一個小店要三箱,那么就要送三箱,效率太低了,那么供應商只要把整車整車的面啊油啊送到我們配送中心,我們再根據搭配,三箱金龍魚,五箱面包等搭配成一車運送,效率就高多了,所以物流對我們中國連鎖企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剛才說了2002年國務院促進流通現代化工作會提出來支持流通現代化,其中就有一個,加大對流通業的信息化和物流建設的支持,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我們2002年得到國家技術改造的國債貼息的支持,進一步加速我們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物流的建設,到今天,零售業當中,物美是當之無愧的在信息化應用排在前位的,正因為這樣,使我們有更多的競爭力。
我想說一下下一階段,現在國際的金融危機影響,國內經濟在下滑,確實碰到很多問題,我們民營企業碰到這些問題,要怎么辦呢?我覺得有兩個,一個在國家,一個在我們,我們自己應該更加重視我們基礎建設,流通業就更要進行現代流通技術,像IT,物流,把我們信息系統建好,把物流培育好,就能夠更加發揮我們自己的規模效應,物美這兩年打好基礎,應該身強體壯了,如果大浪淘沙,在這樣緊縮的情況里面,可能有些企業做不好了,對我們打好基礎企業可能是一個機會,這是一點。
第二個,我也建議我們民營企業抓住這個調整的機會,自己產品開發,管理技術,信息技術應用要抓緊,加大我們對基礎的投入,我們過去大家都在追求規模,在現在這樣緊縮的情況下,就不應該延續過去粗放的經濟模式,因為我們資源是有限的,能源是有限的,生態資源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該回到可持續增長的生態增長觀上,我現在認為,美國的次貸危機、中國牛奶危機、中國GDP14%增長大家還很高興,在這些現象背后有一個共同的重要邏輯就是我們沒有尊重經濟的發展規律,如果大家重新思考這個東西,就會建立一個和自然環境內在相和諧的增長方式,而不是粗放的方式,追求速度的方式。從國家上面來講,我覺得國家對民營企業還需要繼續支持,支持他們進行品牌建設、進行技術投入和持續發展,而不要去打擊和傷害,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