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盟深化基建合作共同規避金融風暴影響
2008-10-24 1:2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廣西頻道10月23日電(記者何豐倫 向志強)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已經波及全球,而中國與東盟國家所受影響仍然有限。記者在第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采訪時了解到,東盟高官以及眾多專家和學者普遍認為,中國與東盟國家正在通過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規避金融風暴帶來的風險。
立體交通網建設撬動巨額市場
以交通為切入點推進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早已成為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共識。交通是中國與東盟確定的十大重點合作領域之一。早在2002年,中國就與東盟建立交通部長會議機制,在海運海事、瀾滄江—湄公河航運、公路通道、泛亞鐵路和航空運輸等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近年來,不論是位于中國與東盟合作中方前沿的廣西和云南等省區,還是中國和東盟各國政府,都在不斷推進中國與東盟間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推進“兩廊一圈”經濟合作,中越雙方不遺余力地推進高速公路建設。
2005年12月,中國通往東盟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全長近180公里的南寧至友誼關高速公路正式通車,使得越南首都河內到南寧只需4個多小時,構建了河內-南寧走廊帶的核心通道。越南工貿部副部長阮成邊日前表示,越南目前也正在加緊建設“河內至友誼關”“下龍至芒街”兩條直達中越邊境的高速公路。兩條高速公路均屬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陸路通道建設項目,通過連接廣西東興、憑祥等邊境城市,越南將實現與廣西的高速公路路網對接。此外,未來幾年廣西規劃建設百色至龍邦、欽州至崇左高速公路、崇左至水口二級公路等多條重要通道,形成連接越南通往中國華南、華中以及西南地區便捷的陸上通道。
今年2月26日,云南河口連接越南老街的高速公路貫通,這條路是云南連接東盟國家的首條高速公路。3月31日,昆曼公路老撾段正式通車。加上去年建成的騰沖至密支那公路,云南的國際大通道建設,正向通往東南亞的東、中、西線和通向南亞的四個方向擴展。和廣西一樣,在未來10年里,云南預計為交通基礎設施投入2600億元巨資。
港口方面,北部灣港口群日漸繁榮,廣西與越南港口開通了多條直達的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北部灣港口與菲律賓、越南多個港口簽署了締結友好港口的協議。目前,已明確防城港為國家沿海主要港口,北海港、欽州港為地區重要港口。預計到2010年,北海、防城、欽州3個港口吞吐量將超過1億噸。
在2008年舉辦的泛北論壇上,中國鐵道部和交通運輸部也對泛北部灣地區的鐵路、公路、水路交通運輸體系藍圖進行了勾畫。今后5年,廣西將投入約3000億元人民幣建設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全方位立體交通網絡,全力打造連接東盟的區域性國際交通樞紐。到2012年,廣西將形成境內綜合交通網絡主干架,實現與周邊國家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交通動脈的全面貫通。為了增進與廣西的貿易往來,同時通過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加快了泛亞鐵路等陸路通道的建設速度。
電力深度合作確保“雙贏”
在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分論壇的“中國—東盟電力合作與發展論壇”上,電力行業專家普遍認為,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電力合作不僅能夠破解這一地區面臨的能源瓶頸,投資總額超過千億美元的電力開發還將大大增強中國與東盟共同抵御金融風險的實力。
東盟工程院院長李怡章認為,中國電力企業憑借設備優勢、技術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具備在東盟電力市場上與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競爭的實力。李怡章說:“東盟國家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能資源,但缺少技術和購買技術設備的資金,東盟與中國之間的電力合作潛力十分巨大。”
來自越南方面的統計顯示,為保障2008年越南經濟增長8.5%-9%,越南全年國內用電量需求達到772億度。2008年越南電力集團將繼續向中國購電34億度。另外,未來幾年,東盟電力需求將增加1000億度,建設投資金額約2000億美元,其中電力設備、電工產品至少需要1000億美元,市場潛力巨大。
多年從事電力水電資源開發研究的專家、廣西水利電業集團總裁陳潤秋算了這樣一筆賬:“中國水電裝備和設計方面的競爭優勢非常明顯,同樣標準的工程預算,只有歐美等國家的三分之二甚至一半,加上適當的電網布局,完全可以實現在一國開發水電,周邊國家和地區都能受益的局面。”
早在2001年,中國的電力企業集團就開始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大力開拓東盟市場。如今,由中國承擔援建任務的緬甸多個電站已建成投產,中國與泰國合作建設的景洪電站也進展順利。
不久前舉行的第25屆東盟國家能源部長會議已達成共識,共同協調和推動大聯網工作的實施,建立一個跨區域、跨國家的東盟大電網,并歡迎中國企業積極參與電力建設和服務。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數專家和學者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加強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電力深度合作,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能源開發的范疇,更具有形成合力、共御金融危機的現實價值。
基礎設施合作建設促進貿易便利化
以立體交通網建設為線,中國與東盟雙方也在完善口岸基礎設施、促進邊檢便利化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依托南友高速路的建設,廣西加快了與越南接壤的邊境城市憑祥市的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去年底以來,友誼關聯檢大樓、友誼關電子口岸、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憑祥物流園等一大批口岸基礎設施相繼投入使用,大大促進了中國與東盟,特別是廣西與越南的經貿交往。
總占地面積約2000畝、總投資額約11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東盟憑祥物流園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現正在進行二期工程的征地和建設工作。一期工程投資2.6億元,占地面積752畝,建成了進出口貨物通關服務區、進出口貨物候檢區、綜合辦公區、配套路網工程和出入境前置核放查驗設施等功能區,2007年全年進入物流園車輛9萬多輛,貨運量近150萬噸。此外,有關部門正按照憑祥物流園的建設模式,積極作好東興口岸物流園區的前期規劃和籌備工作。
同時,一系列貿易便利化的協定和措施也相繼出臺。3月30日,中國與越南在老撾首都萬象簽署諒解備忘錄,正式把南寧-河內經濟走廊和友誼關跨國口岸納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跨境運輸協議框架。根據協定,大湄公河次區域老撾、泰國、越南、柬埔寨、中國和緬甸6國跨境客貨運輸將逐步享受到交通、海關、質檢和邊檢部門在口岸實施的單一窗口和一站式聯檢服務,使運輸更加便利,從而促進六國間的經貿發展和人員往來。
貿易便利化給自貿區內的企業成本降低、效益提升帶來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博士、廣西師范大學教授劉祥學認為,在全球金融風暴的背景下,基礎設施的巨額投入對于穩定區域市場、提振民眾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劉祥學說:“對于實體經濟并未出現大問題的中國—東盟地區而言,民眾信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金融市場,間接影響實體經濟,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基礎設施建設,無疑是未雨綢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