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因素變動深刻影響我國進出口走向
2008-10-22 10:4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目前,我國外貿受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中國出口增長減緩是一系列政策(退稅、利率、信貸和匯率等)調整的結果。在 過去5年中,我國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20%左右,在“三駕馬車”中動力強勁。但今年以來出口增長出現持續回落,這一傾向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警醒。在當前全球經濟走軟之時,我們更需要穩定政策,穩定預期,并增強宏調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適時完善出口扶持政策。調結構、促轉型是必須的,但前提是確保又好又快發展,這當中也包括確保出口穩定增長。
國際經濟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尤其是次貸危機的爆發與蔓延,對我國進出口的沖擊與影響日趨明顯。鑒于此次危機產生的影響還將進一步擴大,目前我們難以預期這個過程會持續多久、程度會有多深及何時結束?
但對中國來說,我們必須對外需環境的巨大轉變做好準備。可以預期,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將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大,并將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平穩發展會產生諸多的不利影響。而繼續保持進出口快速增長的難度不斷加大,對此我們應有充分的認識。
出口減緩、進口加速是今年外貿運行的特征
第一,進口增速明顯高于出口增速,順差規模有所下降。據海關最新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貿易順差從上年同期的1859億美元減少到1810億美元,下降2.7%。
貿易順差減少,這與我國出口相對放緩、進口相對提速有關。而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飆升是影響貿易順差出現下降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也是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初步顯現。 這主要表現為:一般貿易進口大幅增長,貿易順差規模明顯下降。其中,能源原材料等初級產品價格大幅飆升是導致一般貿易進口總額大幅上漲的關鍵影響因素;出口、進口商品的價格漲勢差距較大,導致今年我國貿易順差較去年同期出現下降。
第二,對三大經濟體的進出口額有升有降。一是對美國出口增速明顯下降。1至9月份,對美出口額同比僅增長11.2%,比上年同期回落4.6個百分點。而進口增速顯著增大,同比增長21.2%,提高6個百分點;二是對歐盟出口出現降勢。1至9月份,對歐盟出口同比增長28.4%,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三是對日本進出口上升。1至9月份,對日本出口同比增長16%,比上年同期上升4.9個百分點;進口同比增長19.2%,提高2.9個百分點。
第三,一般貿易增長較快,加工貿易增速放慢。1至9月份,一般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35.9%,同比加快7.3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加快0.5個百分點。而加工貿易(包括來料加工裝配和進料加工)增速為13.8%,同比回落4.6個百分點,比上半年放慢1.7個百分點。
第四,出口產品結構明顯得到改善。一是大多數農產品出口數量大幅度減少,如1至9月玉米出口量同比下降95.9%,食糖下降58.1%;二是鋼材、焦炭、木材等大多數“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數量在去年減少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三是服裝、鞋類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雖然增長,但增速都大大低于出口的總體增長速度;四是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較快,兩者同比分別增長24%和20.6%,但比上年同期減緩4個和4.2個百分點。
第五,進口產品結構也出現了較大變化。一是初級產品進口增長較快,大豆、食用油、原油和成品油、鐵礦砂、廢銅等進口數量和金額都出現了較快增長,其中這些產品進口金額同比增長都超過70%;二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度較高的產品大部分進口增長較慢,例如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同比增速度大大低于整體進口增速,但汽車和汽車底盤進口增長較快。
外部環境惡化已產生對出口企業不利影響
第一,外需進一步走弱跡象已顯現。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9月PMI(采購經理指數)中,表現最差的分指數就是新出口訂單指數,僅為48.4,仍處在收縮的范圍內。季節性調整后表現更差,9月份數據較8月份大幅下跌了2.3個指數點。購進價格分指數繼續了8月份以來急速下跌的行情,9月份跌至44.7的水平,這是自2006年初以來,該指數首次低于50,這意味著制造業上游產品價格整體較8月已顯著回落。PPI同比增幅也有望快速回落。這反映出中國的外需正在進一步走弱,出口企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外部沖擊。
第二,部分出口企業面臨困境。隨著我國外貿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境外需求快速放緩等不利因素消極效應的集中發揮,2008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6%、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中小型外貿企業資源環境要素成本呈現上升趨勢、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大幅下降或對部分商品開征出口關稅等,使得今年以來我國相當一批出口企業面臨困境。
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企業接受國外訂單減少,出口增速回落;二是出口換匯成本下降跟不上匯率的升值幅度,企業正處于虧損邊緣。從國內看,“三率兩價”(退稅率、匯率、利率、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價格)變動產生的疊加效應,加之貨幣政策環境,給出口經營帶來重壓。
第三,出口企業生產經營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由于我國出品企業大多屬于中小型出口加工企業,本來就處于產業價值鏈的末端,價格轉移能力較弱,紡織服裝、輕工電子等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在買方市場條件下,企業很難通過提價彌補成本,利潤空間受到進一步擠壓。
一是企業用工成本逐年增加。近幾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企業用工數量大增,勞動力供給趨于緊張,特別是隨著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企業要依法為工人上足“三險”,支付加班工資,造成企業用工成本普遍上升。
二是原材料和能源等價格全面上漲。近年來,在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高漲的推動下,國內市場相關產品如石油、煤炭、鋼材和農副產品等價格也大幅上漲,出口加工企業成本壓力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進口成本,對企業產生了不利影響。(未完,接下頁)
三是工業制成品價格漲幅遠落后于初級產品。受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競爭激烈的制約,工業制成品價格漲幅遠落后于初級產品,僅靠提價轉移原材料成本上升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出口企業利潤受到擠壓。 四是企業環保支出明顯增加。近年來,各級政府開始強化環境保護的執法和懲治力度,污水處理、廢氣回收凈化等強制性環保措施成為企業運行的先決條件,對排放不達標企業和環境違法企業實施限期整改、依法關閉等措施,從根本上加大污染企業的環境違法成本。這對于以前環保不達標或環境違法的一部分中小型企業來說,自然加大了成本支出。
從短期看,這些成本快速上升使我國外貿企業難以在價格上迅速作出反應,必然使其利潤受到極大影響,甚至陷入虧損。尤為不利的是,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及逐步蔓延,世界經濟減速使境外對我國商品的需求大大削弱,使我國外貿企業通過提高出口價格來轉移成本上漲壓力的空間受到極大壓制。
外部不確定性增加構成對出口的嚴峻挑戰
隨著我國可利用的國際市場逐漸趨于飽和,以及全球經濟增長面臨減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國對外貿易高速增長期行將結束,特別是出口增長速度可能面臨一定程度的下降,進入相對低速增長期。
第一,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次貸危機在短期之內難以見底,有可能將進一步拖累全球經濟。危機將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進一步危及經濟基本面,未來經濟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外部經濟放慢甚至衰退持續兩至三年,全球經濟將面臨規模巨大、歷時可能很長的再平衡過程。這決定了在短期內外需將會繼續減弱,經濟增長唯有靠內需推動。相對于中國經濟的總量而言,外需增長將不再是無限的,即外需增長的速度將很難繼續支持中國出口的快速增長。
第二,境外對我國商品的需求面臨壓力,主要經濟體下行風險進一步加大。盡管近期布什政府頻頻救市,但占美國GDP三分之二的個人消費增長乏力,進口需求大大減弱。今年前8個月,中美貿易額增幅同比下降3.1個百分點。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趨淡,日本經濟再度陷于停滯,新興經濟體增速高位回落,可能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對我國出口造成更大的外壓。根據有關測算,美國GDP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增速將下降4.75個百分點;歐盟經濟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中國出口歐盟的電子產品將下降千分之十五;紡織服裝業將下降千分之五。
第三,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極有可能重新抬頭。今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大幅放緩,歐美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高筑貿易壁壘美歐遙相呼應。這將對我國今后較長一段時期的對外貿易產生不利影響。
第四,全球通脹加劇,能源資源價格持續高企。通脹升溫直接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目前機電、輕工、化工等行業原材料價格漲幅多逾20%,國際海運費也漲了30%以上。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成本落差縮小,長此下去,我國產品的比較優勢將漸被抵消,出口競爭力下降。經過長期高速增長,我國許多商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已經接近極限,難以繼續通過擴大市場份額來保持高增長,只能使商品出口增長速度和需求增長速度保持一致。
第五,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將難以為繼,很可能會出現下降勢頭。當前,基礎能源原材料價格出現大幅飆升的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國際能源原材料的美元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將難以為繼。因此,從一定時期的均價來看,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一段時間后,將可能會逐步下降。
綜合以上因素,我國進出口貿易很可能會進入一個低速增長期。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速可能在15%至20%之間。從2009年開始,我國進出口貿易額增速將可能會較前幾年有較大幅度下滑,增速可能會在15%以下。貿易順差可能保持在2000億美元左右的水平。
從五方面改善外貿政策促進外需增長
第一、進一步完善外貿政策。要加強對重點出口商品的監測,在保有壓,幫助出口企業解決流動資金緊缺問題和匯率風險防范問題。同時,要對近兩年的出口退稅和其他相關政策的效果進行清理與分析評估,盡快出臺適應目前新形勢的外貿政策。
第二、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為了穩定出口,應放緩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速度。考慮到目前我國面臨的世界金融危機和經濟形勢,政府應暫時放慢人民幣對外升值的節奏,甚至在短期內人民幣兌美元實行小幅度的貶值。只要人民幣持續幾個月對外不升值或貶值,出口企業的信心就會慢慢恢復,游資進入中國的趨勢會有所抑制,等到第四季度,再挑選合適的時候,啟動和加快人民幣對外升值的步伐,也能實現今年人民幣匯率調控的既定目標。
第三、大力推進出口多元化戰略。繼續實行出口產品的地區多樣化。借助于新興市場擴大出口,通過向中東、俄羅斯、拉美等地區的出口增長,來緩解對發達國家出口的放緩。
第四,積極有序組織勞動密集型等外向型產業在國內梯度轉移,緩解因出口放緩帶來的國內就業壓力。
第五、積極調整出口產品、產業結構,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推動外向型產業由勞動密集型逐步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升級,同時,可細化勞動密集型產業內部產品的不同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對紡織輕工行業的鼓勵類產品提高出口退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