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金融風暴鏡像:中小制造企業危情實錄

2008-10-21 11:0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 本報記者王亞彬
    一場發軔于去年年初的美國經濟危機正逐步席卷全球,似乎沒有哪家企業能抽身事外。
    經濟生態環境的變化正在改變中國制造業的產業鏈。中小企業形勢嚴峻,經濟最為活躍的東南沿海地區不斷傳出壞消息——東莞上千家工廠倒閉,溫州20%的企業停工或半停工……
    整條制造業的產業鏈正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鋼鐵行業最先感受到了這種沖擊。
    那么,是否可以說美國金融危機是造成這一切的最終禍源呢?
終端需求倒逼鋼鐵銷售
    一葉而知秋。
    對宏觀經濟環境變化最為敏感的鋼鐵行業首先感受到了由下游行業傳導而來的刺骨寒意。鋼材價格持續暴跌,跌幅創八年來之最。
    不僅僅是價格的暴跌,身處東南沿海經濟圈內的沙鋼還有著另一番感受。
    “經濟危機蔓延,江浙滬市場商家銷量大大減少,這迫使沙鋼不得不改變以往的銷售政策。”沙鋼銷售處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鑒于下游形勢的嚴峻,需求減少,沙鋼正在爭取天津、山東、廣東等地市場銷量,并被迫發展新的用戶和經銷商。
    “我們正在加快江浙滬以外的其他市場的銷售合作步伐,以彌補江浙滬地區銷量缺口。”該人士表示。
    但華北、華南的情況似乎并不比華東樂觀。
    10月14日晚7點多,河北石家莊火車站。
    張秋冶正坐等接站人的到來。他來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為一個客戶。“這個客戶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張秋冶對記者說,“這關系到公司能不能繼續活下來。”
    張秋冶是天津一家從事鋼材貿易的老板。今年7月中旬開始,全球經濟衰退致使國內鋼鐵價格一路狂跌,這對張秋冶來說是“心都在流血”,同時他還要面臨上下游的雙重打壓“一方面鋼廠要逼迫經銷商保價銷售,另一面下游客戶整體需求真得出現萎縮了。”
    “以前都是客戶上門自己拉貨,現在我們送上門也不要了,在這種時候,客戶牛的跟大爺似的。”他說。
    他這次來這里,就是想轉一轉當地的市場,在他看來“市場好的時候要培養客戶,市場不好的時候要緊盯著客戶。”
    據國內知名鋼鐵咨詢機構Mysteel近期對國內40家主要鋼廠進行的抽樣調查,約有34家主流鋼廠有減產限產情況。
    如果這34家鋼廠執行15%~20%的減產限產幅度,意味著中短期內國內鋼材生產量減少6.25%~8.34%。
    鋼鐵行業的現狀如鏡子般照出了下游行業的窘境。
    據相關研究人員分析,鋼鐵業調整和變化的強度在加大,其中的關鍵原因是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動蕩,導致國內鋼鐵業終端需求收縮,使得鋼價的支撐力明顯不足。
禍起金融危機?
    美國經濟危機似乎成了眾矢之的。
    “美國一著涼,世界都都發燒。”在張秋冶這些與下游客戶經常打交道的鋼鐵業資深人士看來,導致這場全行業危機的根源在于“世界經濟急剎車踩斷了下游行業生產持續增長的油門線。”
    事實也正如所說,因美國金融危機,下游行業停產減產,下游需求萎縮又導致鋼鐵行業遭受重創。
    但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的楊民教授在其調查報告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就目前嚴峻的形式,(中小企業陷入困境)從本質上是經濟轉型引起的陣痛,只不過正趕上經濟危機,雪上加霜。”
    他的觀點來自一份長達近5000字,頗具樣本意義的調查報告——《浙江中小企業調查》,該報告目前已呈交浙江相關部門,并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
    楊民教授通過調查取樣的方式,率領學校“中小企業管理”調查隊歷時15天,深入調研了杭州嘉興、紹興、麗水的行業各異、規模不同、管理水平有別的9家代表性企業。
    “根據我們的調查,加工企業毛利率目前多數只有2%~5%(紡紗、生產小家電),少數有7%~8%(玩具)。”楊民教授認為,原材料漲價了,勞動力成本增加了,出口退稅率降低了,但品牌企業和國外經銷商并不相應的提高收購價格,而是要求加工企業自己消化,加工企業除了咬牙堅持之外幾無討價還價的余地。因為沒有品牌,企業掙得只能死苦力錢。
    而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企業科技含量普遍偏低,造成企業競爭過度。這些企業往往是一家先干起來,然后兄弟、親戚傳親戚擴散開來。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技術簡單,入門容易。競爭過度利潤率低,就必然有部分企業要倒閉,因此即使沒有目前的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必然會有一些企業倒閉,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使然。”楊教授認為,“外部環境的變化只是加快了這一過程而已。”
    楊教授還詳細記錄分析了浙江眾多典型企業的管路方式,發現企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這些企業有的是原生態的管理。其中一家企業尤其令他印象深刻。
    哥哥是老總,弟弟管生產,“沒考核沒多勞多得,所以工人們能偷點懶就偷點懶;工廠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弟弟就是救火隊員,他身兼調度員、機修工、監工、配料研究員、操作工,可以說是十項全能。他每天8點上班,經常晚上12點以后才回家。每天穿干凈衣服來,穿滿是油污的衣服回去。他的臉色很差。”楊教授說。
    他認為,“這是中小企業創業時最典型的管理方式,管理者靠一己之力維持整個工廠的運轉。這種管理方式其實沒有管理。管理應該是能夠讓每個人各就各位,并且充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這種管理方法只適合于車間或作坊式的小廠,如果規模擴大,這種管理方法顯然行不通。”
    但引進外人在當地普遍的家族企業中同樣面臨困難,“老總的意思是能者上,弟弟不行就拿下,但這又面臨著親情恩情和企業發展兩難的問題。”楊民教授發現,許多類似的家族企業普遍面臨著代謝或轉型的問題。
    楊民教授還發現,有的企業規模擴大了,但還按原來的模式管理,也有的矯枉過正,設立過多的管理崗位,人浮于事,管理成本急升,企業不大就患上了大企業病。當然也已有成功轉型的。
    “從粗放經濟向集約經濟發展,是任何一個經濟體都必然要經歷的階段,轉型的好,就從不發達行列進入到發達行列;轉型不好,就會反復經歷升值、通脹、外資撤出、經濟危機、蕭條、貶值、外資流入、升值的循環。”楊民教授認為,要重新確定解決中小企業困境順利轉型的思路,改善經濟環境等當然是重要的,但重點應該放在幫助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競爭力方面。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