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農村金融不斷深化改革 激發“三農”新活力
2008-10-2 12:3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新農村建設,資金是關鍵。就資金而言,除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引導力度,吸納社會資本參與以外,爭取各種形式的金融支持也是一個重要來源。
近年來,江蘇省農村金融不斷深化改革,為“三農”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截至6月末,農業貸款份額占全省98%的省農村信用社農貸余額為961億元,比年初增加91億元。其中,農戶貸款余額達810億元,比年初增加83億元;扶貧小額貸款余額為6.6億元,受益農戶達8.4萬戶。
聚“少”為“多”,集中資金保重點
今年,緊縮的貨幣政策讓貸款規模受限,探索宏觀調控形勢下支農的有效途徑,成為重要課題。到上半年為止,全省農信社各項貸款余額比年初增長了13.8%,超過全年計劃的70%。
事實上,支農貸款不降反升已成為全省的普遍現象,聚“少”為“多”是金融機構創新服務的亮點。溧陽農村合作銀行今年前8個月累計發放農貸17.6億元,凈增5.6億元,凈增額中的一半以上均集中投向了“三農”。省農信社聯合社理事長王晨曦說,省聯社向人民銀行積極爭取適時調整信貸計劃,加大了對“三農”的信貸投入。今年上半年累計為基層單位調劑資金490億元,有效解決了蘇中、蘇北地區農信社臨時性、季節性的資金需求。
如何用“活”政策,確保增量資金投向最需要的領域?農村金融機構集中資金保重點,貸款主要投向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對農民增收致富作用明顯的領域,高效設施農業、地方特色農業、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等均成為支持重點。有技術、懂經營的外出務工返鄉創業人員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等,也能享受貸款優先支持。
啟東呂四港鎮高林村的南通壹番屋海苔水產有限公司因紫菜收購需要,需向茅家港信用社申請30萬元貸款,由于缺少足額抵押物而犯難。在銀行的幫助下,29家紫菜加工企業發起成立了東黃海紫菜合作社,有了合作社“作保”,銀行很快放貸。
為支持“三農”均衡發展,我省農村金融機構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留出專門的盤子發放扶貧貸款,幫助貧困戶“摘帽”。沭陽農村合作銀行推行“大戶+小戶”創業扶貧貸款,與能帶動其他農戶發家致富的項目“領頭羊”簽訂貸款合同,規定在5000元扶貧貸款資金基礎上,每多增加5000元扶貧貸款資金就要多帶動一個貧困戶發家致富。目前,創業扶貧貸款已發放69戶、298.5萬元,597戶貧困戶走上了聯動發展致富路。
創新金融產品,滿足農民渴求
無論從機構和從業人員的數量還是金融服務的品種來看,農村地區金融覆蓋率和服務水平都相對較低。幾千塊錢額度、單一的貸款品種,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創新金融產品勢在必行。
省農信社在全國率先推出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即基于農戶信譽,在核定的額度和期限內向農戶發放無需抵押、擔保的信用貸款。體驗過信用貸款的農戶是這樣形容的:和存款一樣方便!據悉,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已經實現了全省全覆蓋。
單個農戶申請貸款,如果所需資金量較大時,往往很難如愿。省農信社適時推出了農戶聯保貸款,需要借款的農民3至5戶自愿組成聯保小組,聯保小組成員之間承擔連帶責任,農戶貸款額度大大增加。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共成立45.13萬個聯保小組,貸款75億元。
建設新農村,改善“硬件”刻不容緩。但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涉及面廣、管理難度大、資金償還周期長,怎么辦?江蘇農發行用創新的思路解決了這個難題,推出“政府立項、市場運作、企業承貸、財政補貼”的信貸支農模式,并督促政府、財政等部門牽頭成立項目管理辦公室,規范做好資金的撥付和使用,強化資金監管,確保專款專用。目前,該行已經支持建設農村公路1617公里、鋪設水管1003公里、疏浚整治河道2520公里,支持建設糧食生產基地40個,平整改良土地22萬畝,改造中低產田43萬畝,建設水果、蔬菜、林業等農業生產基地12個,建設農業生態觀光園6個。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各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農業的優化升級。
省農村信用社則在重點鎮、專業批發市場、商品房、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上大有作為。記者在吳江盛澤鎮看到,在當地農商行的支持下,鎮政府投入巨資興建的東方絲綢市場生意興隆。目前,盛澤鎮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民營紡織企業有200多家,擁有無梭織機5萬多臺,年產紡織品40億米,成為國內最大的薄型紡織品生產基地,帶動了20多萬本地農戶和外來民工就業。
各金融機構的產品創新、平臺創新,讓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東海縣山左口鄉山左口村村民魯東武最近剛拿到8萬元貸款,準備蓋溫室大棚,種鮮切花。這和國家開發銀行江蘇分行與東海縣共同推行的“銀行+融資平臺+專業合作社+社員”的支農融資模式密切相關。像魯東武這樣具備大棚種植經驗和良好個人信用、擁有穩定家庭收入的合作社社員,向合作社提出貸款申請意向,通過合作社、村委會、鄉鎮政府、擔保公司、資產經營公司、國開行等部門層層審核把關,在很短時間內就能貸到款。據了解,首批1100萬元這種貸款已經發放到146個農戶手中,預計每戶因此平均可增加年收入3.5萬元。
農村金融改革,讓“錢莊”和農民貼得更近
“農村金融機構空白和覆蓋率低,使農民無法享受普惠制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機構競爭不充分,金融資源無法合理有效配置。”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如是說。因此,逐步開放農村金融,鼓勵社會各類資金興辦直接為“三農”服務的機構,讓更多服務周到、機制靈活的金融機構走進農村,成為農村金融改革的方向。
2月28日,全省首家村鎮銀行沭陽東吳村鎮銀行正式掛牌成立。7月20日,全省首家民間資本發起組建的農村小額貸款公司花落丹陽。占農村金融大半壁江山的農信社也加快了改革步伐,上半年,溧陽農合行、射陽農商行已正式掛牌開業,海安、宿遷市區、揚中、睢寧已獲準籌建同類機構。目前,全省已有26家銀行類機構掛牌開業,已有6家農商行與9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其中江陰、吳江兩家農商行已經分別對靖江、射陽、鹽城市區三家聯社完成注資,進入實質性合作階段。
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低一直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短腿”,如何讓“短腿”變長,更加貼近農民,成為改革的重點?目前,全省農信社營業網點已達3800個,遍布全省鄉鎮和城鄉結合部,有的村里也有了銀行網點;縣級法人普遍實行授權授信管理模式,授信額度內的農戶貸款可直接在分支機構柜面辦理;還有很多信貸人員進村入戶,為轄區內農民提供“零距離”服務;基層營業網點營業時間,也盡量跟著農戶生產生活規律來;一些信用社除在營業大廳設立貸款專柜外,還根據當地條件推出了“汽車銀行”、“電話銀行”、“農貸集市”,提供信息、咨詢和理財服務等便民措施,為農民提供個性化服務。
為與農民貼得更近,各金融機構支農成效直接與信貸人員切身利益掛鉤,要求支農貸款放得既好又多。溧陽農村合作銀行根據不同區域的農村經濟、資金需求和信貸人員職數等情況,層層分解任務,激發全體客戶經理拓展“三農”貸款市場。
競爭與創新的結果是,金融機構增強了競爭力,農民得到了更多實惠。與過去什么都要跑到網點的柜面上辦業務不同,現在,全省農信社已經實現計算機聯網,圓鼎借記卡接入銀聯系統,農民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方便用卡。此外,農信社還與加拿大、荷蘭等國合作金融機構建立了業務合作關系,為農民走出國門開辟了國際服務通道。
姜堰市俞垛鎮姜矛村姜慶中告訴記者,現在村里種糧食的,做生意的,都用卡,方便多了,也安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