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經歷“快車道”式發展
2008-10-19 0:4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改革開放30周年,重慶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運輸條件、運輸裝備、運輸能力、運輸規模以及運輸效益顯著提高。近日,重慶市交委副主任騰宏偉介紹,重慶交通運輸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得到了明顯緩解,到2012年,將建成“四小時重慶”和“八小時周邊”,基本實現重慶縣縣通高速、鎮鎮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改革開放初期:解放碑到大坪靠步行
重慶市交委副主任騰宏偉介紹,重慶的交通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1997年直轄。
今年50歲的駱玉學女士從小住在老衣服街(現較場口一帶),她回憶到,改革開放初期,重慶的交通特別不發達,從解放碑到大坪都習慣走路,不會坐車。除非出個遠門才坐車,“你不知道那感覺,完全是人貼人,那時候車特別少,干脆叫擠車。”
騰宏偉說,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重慶運輸需求急劇增長,運輸矛盾也日趨突出。在這個時候,重慶交通開始了大建設、大發展。據悉,截止1997年,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到27045公里,比1978年凈增11624公里。
據悉,直轄初期,重慶等級公路16886公里;域內通航里程2468公里,港口碼頭達到1122座,年吞吐能力100萬噸以上的港口有5座,100萬人次吞吐能力的港口有9座;市域鐵路形成了“一樞紐三干線二支線”的布局。
直轄10年重慶交通“快車道”式發展
“到1997年,重慶交通初步形成了公路、水路、鐵路、民航同步發展,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各種運輸方式較為齊全的立體交通網絡。”騰宏偉表示,但那時重慶交通仍十分滯后,城口縣到重慶要3天的時間,巫溪、巫山和秀山等縣到重慶至少需要1天以上的時間,12個鄉鎮不同公路。
騰宏偉說,直轄10年來,重慶交通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7——2000年:是重慶的交通建設年,市委市政府出了“五年變樣、八年變暢”的目標,同時,將地方公路建設權限下放,由區縣政府負責實施,提高各區縣建設地方公路的積極性。
2000——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8小時重慶”,重點解決秀山、巫山、巫溪、城口的交通落后情況,并投資34.84億元,重點建設國道319涪陵至秀山、省道103萬州至巫山以及省道202萬州至城口的公路,總里程922公里。
2002——2005年:將原規劃2020年建成的“二環八射”2000公里高速公路,全部提前到2010前實施,并提出“修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的號召,全面加快農村公路建設。
2005——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圈兩翼”發展找略,繼續加大對交通的支持力度。
2007年至今: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建設大西南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作為加快發展、擴大開放重要的支持保障措施。
2012年建成“四小時重慶”、“八小時周邊”
據介紹,截止2007年底,我市公路里程達到10萬多公里,比改革開放之初1978年增長了5.8倍,年平均增幅6.8%。
“到2012年,重慶建設高速公路2100公里,形成‘二環八射’高速公路網。”騰宏偉說,2012年,還要建成高等級航道1400公里,形成1.4億噸的港口吞吐能力,成為西部最重要的航運物流中心。
“未來5年,重慶將改造國省干線1500公里,建設農村公路5萬公里,新增至湖北宜昌、利川,湖南長沙,四川合江等6個周邊省市出口,使高速公路出口達到10個,與周邊省市接壤的主要城市全部實現高速公路連接。”騰宏偉表示,并在8小時內能直接抵達成都、貴陽、西安、昆明、武漢、長沙等周邊省會城市。
騰宏偉強調,要“建設成大西南綜合交通運輸樞紐”,重慶除了成為西南地區的運輸樞紐外,還要輻射到西部的省市,如甘肅、陜西等地,這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大西南綜合交通運輸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