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離天津有多遠
2008-10-19 0:2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印象中山西是距離天津很遠的一個省份,黃土高原蔓延的荒蕪與大大小小的煤礦構成了一個黃黑相間的城市,這是曾經在我在腦海中勾勒出的山西影像。然而,隨著一步步走進山西,我才發現我錯了,我對于山西理解好像那些通過中國電影來判斷中國國情的外國人一樣,而其實山西與天津的距離很近,驅車從天津到太原只需要四個小時,這大概相當于從天津到達北京八達嶺高速路口的時間。
首都情結PK經濟第三極
盡管山西和天津的距離只有短短的四個小時車程,但是 山西和天津的心理距離卻顯得非常的遠。一個開發商講了這樣一件事,一次房展會上,一群山西商人在選擇樓盤:一邊是這個天津中心城區的項目,另一個是北京周邊郊縣的項目,本來山西的客商對天津的項目略有興趣。然而,一聽到旁邊是北京的項目,幾乎沒有任何考慮的,所有的人都圍了過去。最后這位開發商感慨道:“這大概就是山西人所謂的首都情結吧”
不光是山西人,所有省市的人對于北京都會有所謂的首都情結。而隨著天津地位的不斷提高,其實有不少的山西人已經開始注意到天津的發展。
一位山西省郵政部門的官員表示,對于天津他已經關注了很長的時間,天津城區以及濱海地區的發展是他一直所看好的。其中,他特別提到了十一五計劃中對于經濟第三極的定位。不過他也談到,他了解天津主要是因為工作的原因。而一些山西本地的煤老板根本不了解天津。在他看來天津房地產在山西的推介不僅是項目的推介,更是一個城市整體形象的推介。只有先讓山西接受天津這座城市,才能讓山西人接受天津的房子。
太原PK天津
來到太原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區別于山西其他的城市,省會太原整體的感覺就是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寬敞的街道與高聳的大樓幾乎讓我錯以為回到了天津。但是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卻略顯得冷清。在和太原日報的一位同行聊天后才知道,太原只有300萬人,而事實上,盡管是山西的省會城市,太原對于周邊城市人群的吸引力并不高,甚至一些本地的學生外出后都會有很大一部分留在外地,這與天津人守土在地的思想頗有不同。事實上,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名校學府,山西籍的學生向來是學習成績最優秀的群體之一。然而,山西籍學生畢業后大都選擇不回鄉工作同樣是真切的事實。一位山西教育部門的領導在談到自己培養的許多學生都留在外地時感慨地說:“我們是在為外省培養人才,為別人作嫁衣裳。”而天津往往會成為這些學生的重要選擇之一。
作為中國的四大直轄市之一,天無論從居住環境還是未來的發展前景,作為國家定位的北方經濟中心,天津都會對周邊省市產生巨大吸引力,這其中特別包括山西。據中鐵快運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喬林表示:“天津港是山西省貨物的主要出海口之一,利用中鐵快運物流的集裝箱班列運輸可使運輸費用下降5%-10%,今年內將再增加一趟從太原到天津的集裝箱班列,計劃明年可以使班列達到隔天一班。”
而克運船務駐太原辦事處主任鄭義是一位來晉工作多年的天津人,他說,看到天津,尤其是天津濱海新區的飛速發展,作為天津人,心里感到非常欣慰。他說,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山西主要是以煤炭之類的“黑貨”的出口為主,其實山西還有大量非煤炭類的“白貨”,多年以來,這些貨物都通過大連港及青島港等港口出海。開行太原———天津集裝箱班列,不僅可以使山西的貨主多了一個運輸方式的選擇,也可以擴大天津港的貨源市場。據其介紹,現在該集裝箱班列還在初期運營階段,待運營一段時間后,將有望為客戶節省30%-40%的費用。
實際上選擇在天津購房置業的山西人很大一部分是在天津港口有業務聯系的商人,他們看重的便是天津港的飛速發展。而隨著太原與天津的越來越多的合作,越來越多的山西人會更加完整、更加真實的了解天津。
喬家大院PK石家大院
《喬家大院》使山西的喬家大院名聲大振,而天津的石家大院也隨電影《活著》的播出越來越火。兩個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建筑卻如此意外的成為了極其類似的文化景觀,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巧合。
在山西人的文化中,大院是晉商財富的象征。尤其以喬家大院、王家大院、黎家大院、馬家大院最為出名。喬家大院的基業的奠基人喬貴發,本是一個貧苦農民,乾隆初年,他迫于生存壓力加入了“走西口”的隊伍,來到口外一家當鋪當了伙計。然而就是這個伙計,開創了喬家大院的最初基業。喬貴發和他的后代們的奮斗不僅僅發達了一個家族,他們所開設的“復盛公”商號,奠定了整整一個包頭市的商業基礎!喬致庸是喬貴發的孫子,他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已歷經了兩代晉商的血液,正統而純粹。喬貴發的勤奮、節儉、創新等等這些優良因子無一例外地遺留在喬致庸的身上。他身上集中了晉商的所有商業人格。更巧的是喬家與天津淵源不淺,現在仍有喬家后代在天津居住,商會里便有會員是喬家票號的后代。而在和平區赤峰道有一幢洋樓,是喬家昔日在天津的居所,他們在這里生活了將近20年。
而在天津,提起楊柳青的石家大院,百姓也是如數家珍。其實,早在百年前天津地區就曾流傳有:韓、高、石、劉、穆、黃、楊、張等八大商家的說法。八大家的形成與出現,不得不說與明清時期天津海運的興旺有著密切關聯。石家是當年天津八大家之一,祖輩販運糧棉,利潤豐厚,置房買地,重利盤剝,一度財勢顯赫,聲名遐邇。
可見,兩座城市對于財富的認識、包擴對于建筑美感的認同都相差無幾。說道這里,還有一個證例,位于晉中的榆次古城竟然與天津的鼓樓驚人的相似。
居住文化上的同質化更有利于山西客商接受天津項目的設計風格和居住習慣,而近乎雷同的文化內涵也會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商會溝通津晉
晉商之名興起于明清,尤其以鹽業與票號最為而出名。想來喬家大院更是成為人們對于晉商認識的普及。而今,新晉商再度崛起,足跡遍布全國各地,而所到之處便成立商會。而天津的山西商會更是成為了溝通津晉經濟的重要橋梁。
今年年初,天津山西商會依照“打破本地發展觀念,實現全國性聯合發展”的戰略規劃,天津市政府的領導和天津濱海保稅區的大力支持下,發揮商會信息、渠道優勢,組織了22個省53個城市的108家規模型晉商來天津考察,洽談項目,并共謀聯合發展大計。至此,天津山西商會與全國的晉商聯合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同時也為天津和山西的溝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按照張世倫會長提出的“會員企業要快速發展,慢了也是退”和“以大型項目為載體,組織推動國內、海外優勢晉商聯合發展”的戰略要求。今年上半年以來,山西商會通過各種渠道聯絡國內各省及香港、美國等海外大型晉商,以“天津山西商會牽頭,天津為項目落腳地,組織各地晉商聯合投資”的方式,拉開了國內外晉商大聯合,規模大發展的帷幕。
今年以來商會牽頭,聯合湖北、內蒙、北京、天津四省市大型晉商在天津濱海新區投資建設大型現代物流成功實踐后,開始聯合上海、山西、天津、香港、美國的海內外大型晉商在津以巨額資金投資建立“金融科技集團”。這個項目充分利用天了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政策,由天津山西商會牽頭組建國內獨有的大型項目。經過反復醞釀,應張世倫會長邀請,上海晉商會秘書長孫志榮率上海 大型晉商來津,同時邀請山西、天津、香港、美國的大型晉商及相關海歸博士共同到津,集體研討,確認投資意向,并赴天津濱海新區與相關領導,就金融科技集團項目的產業方向、政策扶持、企業注冊、人才引進等進行了深入地研討。。
山西上海商會孫志榮秘書長是這樣評價天津山西商會的發展的,她對張世倫會長率先提出聯絡國內外晉商聯合發展的創意和實踐表示贊賞。她說:來津之前,上海晉商會會長石文杰先生和副會長陳繼國先生請我宋津向張世倫會長表示問候,這二位都是國內知名的駐滬大型民營集團晉商,他們愿意來津與張會長共謀聯合發展大計。孫志榮秘書長認為,天津有濱海新區,上海有浦東新區,各有優勢,要發揮各自優勢進行聯合,這是中國發展的大趨勢。
而張世倫會長說:“南方有珠海、東方有上海、北方有濱海,津滬晉商各有優勢,我們的大聯合、大投資、大發展要從現在開始。又好又快發展就要敢于突破,率先就是突破。”
天津和山西有多遠?無論從發展足跡還是歷史文化來看,兩個省市之間都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從距離來看,山西于天津更是咫尺之遙。要做的就是讓天津了解山西,讓山西接受天津,只要跨過心理的距離,天津和山西將在經濟、文化、教育、地產等多個方向實現全面的交流與促進,津晉兩地實現共贏指日可待!(樓市記者/王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