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救經濟急于美國
2008-10-18 2:2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與歐美央行無限額救市,全球股市周一大幅反彈相反,中國股市周二下挫不止,拋單巨大。這說明,中國股市不僅受到全球金融風暴這一外患侵擾,更受到長期病根未去的內憂侵襲。
中國股市受到兩種壓力,實體經濟下挫,與大小非壓力。前者與國際經濟出現衰退跡象有關,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發布的報告,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處于或接近衰退的過程中;后者與股市屢救難起相關。
僅看表面數據,容易陷入對中國實體經濟盲目自負。例如,1到9月份,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逼近2萬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5.2%。同時,9月份的貿易順差也以29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有人因此認為中國對抗金融危機的基礎依然十分穩健。
這并不能說明中國實體經濟的情況。即便根據較為樂觀的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CFLP)公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9月份出口訂單雖然小幅反彈,但仍然處于50%的收縮區間內。人民銀行第3季度5000家企業調查中,出口訂單也持續回落,跌至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最低。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企業產成品庫存量上升,說明市場需要下降,產能過剩現象突出。PMI體系中的產成品庫存指數,7、8、9連續3個月從47.8%、49.0%攀升到50.5%,從2005年1月以來首次上升到50%以上。在20個受調查的行業里,有7個行業達到50%以上,個別行業如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該指數還高達60%以上。從727家受調查的企業反饋來看,反映產成品庫存比上月上升的企業比重,最近3個月也在以2~3個百分點的增幅逐月攀升至23.0%。
需求減少壓縮了企業的生存空間,生產指數上升,卻不能被市場消化,最終會從價格上反映出來。因此,出現鋼材價格暴跌、煤炭價格暴跌、有色金屬價格暴跌、糧食價格暴跌等現象,而世界船運指數在不到一年時間里跌去80%。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實體經濟不容樂觀,是長期積弊的集中爆發,從鋼鐵等行業而言,基本是國企的天下,經過前幾年抓大放小,國企的整體產能處于全面過剩的狀況。當然,如果政府加大投資,有可能緩解目前的局面,但是對于改變目前的經濟格局無能為力。想在短期內依靠提振內需建立統一的國內大市場,抵消全球經濟下滑的沖擊,可能性很小。中國貿易順差的增長,與其說是中國進出口繼續保持穩健,還不如說受賜于全球熱錢的流向。
在全球注入流動性搶救金融危機之際,中國的貨幣市場醒目地處于緊縮狀態。央行公布的三季度數據顯示,9月份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余額為45.29萬億元,同比增長15.29%,是2005年5月以來的最低速度。從長期看,M2增速下降則與上證指數下挫有一定的關聯性。13日晚,央行宣布將發行2008年第112期中央銀行票據,期限1年,最高發行量600億元。貨幣并未完全放松。
即便實體經濟下行跡象如此明顯,銀行惜貸昭然若揭,此前通脹與國際通脹密切相關,卻還有人抱著通脹威脅論不放,認為中國貨幣政策不應放松。這樣的人應該對中國實體經濟的下挫負責。
證監會雖然竭力救市,出臺了再融資與現金分紅強制性掛鉤、發布《關于破產重整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股份發行定價的補充規定(征求意見稿)》,賦予公眾股東類別表決權、關聯股東的回避機制等基礎政策性利好措施,但兩手難敵四掌,就在大家期待救市之時,有兩個現象讓投資者心驚不已。在救市紅盤,激發的是大小非們的拋售欲望,大小非仍然是市場上揚的重要阻力。贏富王TopView顯示,大小非在近期跌勢中的拋壓并未減緩。正如美國政府救市被質疑救了華爾街,我國救市難道目的是救大小非?大小非的拋售,瓦解了管理層救市的價值。
央企增持乍現,國資委12日下發 《關于做好2009年度中央企業財務預算管理及報表編制工作的通知》,首次對央企的股票、期貨投資的預算規模明確要求“審慎”安排,此舉預示著未來央企在證券市場上的投資將有所收緊,加劇市場恐慌情緒。央企對股市前恭而后倨,傳遞出錯綜復雜的信息。
中國先救經濟,后救股市,其急迫性甚于美國。因為中國實體經濟牽涉社會大局,在此時為部門利益加劇市場恐慌,后果將很嚴重。(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