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座“開”字形斜拉橋泉州晉江大橋通車在即
2008-10-17 13:3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長3.6公里的泉州晉江大橋通車在即,飛跨過晉江這道天塹,將隔江相望了幾千年的豐澤東海、晉江陳埭連接起來。這一架,縮短了晉江與泉州市區的距離;這一連,讓大泉州城市進程前進了一大步;這一橋,也成了泉州的新地標。
這是世界首座“開”字型斜拉橋,科技含量高,施工難度大,建設者們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創造了六項全國橋梁之最。對于泉州而言,大橋的建成,不僅意味著泉州中心城區的跨越式發展,更意味著泉州在海西建設潮中催人奮進的發展態勢。近日,記者深入大橋沿線采訪,力求用翔實的報道,描繪一個令人欣喜的未來。
橋之行:原來陳埭與東海這么近
寬闊的雙向六車道、平穩的瀝青路面、美麗的晉江風景……泉州晉江大橋通車前夕,征得施工方同意后,記者先行駕車上大橋體驗了一把。
泉州晉江大橋由主橋、南北引橋及南北互通立交組成。北岸與市區通淮街連接,跨越晉江江面后,南岸在晉江市陳埭鎮仙石村與江濱路和沿海大通道連接,全長3.6公里,主橋路寬38米,雖然比現有的高速公路還寬敞,但大橋的設計時速只有每小時80公里。
汽車從東海互通一側的一條匝道駛上橋,一路平穩前行,從橋北的東海街道到橋南的晉江市陳埭鎮仙石村,以時速70—80公里的速度行駛,只花了三四分鐘的時間。沿途兩岸江景盡收眼底,寬闊的橋面道路和廣闊的晉江讓記者的視野豁然開朗。大橋項目部負責人告訴記者,橋的兩側預留了緊急停車帶,為了讓市民更好地觀景,橋下還有觀景樓梯,未駕車的市民可以從樓梯上橋欣賞兩岸江景。泉州晉江大橋共安裝了三種燈,一種是每盞高達28米的高桿路燈,一種是橋兩側的照明燈,還有一種是勾勒出大橋輪廓的景觀燈,每到夜晚,在燈光的照耀下,夜幕下的大橋顯得更加雄渾壯美。
過了橋,到達陳埭鎮仙石村,漁民老謝正將打撈來的海鮮裝籃,臉上洋溢著喜悅:“我可是一天天看著大橋建起來的,原來仙石跟泉州市區離得這么近,以后海鮮要賣到市區容易多了。”
車折回來下了大橋,往東海方向走,路的兩側已經高樓林立。寶秀小區等建設工地上機器轟鳴。幾年前,這里還是農村。如今,農村人搬進了寶秀小區的商品房,成了名副其實的城里人。寶山社區后坑村村民胡建編現在是寶秀小區物業管理人員,他的妻子在晉江陳埭工作,大橋的通車對他來說特別有意義:大橋通車后,他與妻子離得更近了,到陳埭走親戚也更方便了。
大橋項目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大橋開始建設以來,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參觀,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晉江,最多時一天能有1000多人。早在幾年前,一些晉江人就已經到東海物色房產了,更有眼光的投資者已經把晉江的10畝的廠房變賣,換來惠南工業區100畝的廠房。以后“生產在惠南、生活在東海、總部在晉江、公司在全國”將逐步成為現實,因為泉州晉江大橋建成后,從晉江陳埭到泉州市區再到惠安的惠南,所花時間不到半個小時!
橋之最:新科技鑄就六項全國之最
站在泉州晉江大橋施工現場的一側放眼遠眺,巨大的大橋主塔成一個“開”字高高聳立在主橋中間,數條斜拉索從主塔頂部拉向地面,和主塔一起構成了一面巨大的風帆,而雙波浪魚腹式結構,又讓大橋在艷陽下顯得格外的壯觀。
大橋項目部書記黃太成看著自己和工友們的杰作,感慨萬千:建設大橋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辛苦付出終于有了回報。大橋科技含量高,施工難度大,建設者們大膽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最終創造了國內橋梁“六之最”。
這六項全國之最中,泉州晉江大橋“開”字形設計新穎,科技含量高排在首位;其次,大橋主梁采用高度預應力混凝土雙波浪魚腹式梁體新技術,有效抵御臺風的襲擊和防止橋梁產生渦流共振,為國內首創;大橋主線橋梁采用隔震支座為全國示范典型工程,能抵御8級地震的襲擊,此項新技術為國內第一;由于泉州的地質條件罕見復雜,在主塔施工中,18根直徑2.2米的鉆孔樁,根根扎入晉江幾十米深的巖層,最深樁基長達61米,嵌入巖層達30多米,均創國內橋梁基礎施工之最;大橋施工中,主橋預應力結構采用高強930兆帕精軋螺紋鋼,為國內第一次在橋梁中使用,不但提高橋梁的抗拉力,而且節約成本、方便施工;大橋正橋主梁寬38米,采用貝雷桁平弦掛籃整體懸臂澆筑,其施工橋梁寬度和規模為國內第一。
“泉州晉江大橋是世界首座‘開’字形斜拉橋,這一設計獨具特色。”大橋建設指揮辦公室的副總工程師尤建才說。站在高處遠遠望去,已建成的高達134.125米的“開”字形結構主塔的四個翹角姿態飛揚,突破現有倒Y形、獨柱形的主塔造型,個性奔放,凸顯泉州“開放、交流”的城市理念,加上柱外側精制的刻槽處理,具有濃郁的閩南民居建筑特色。這一設計不僅外觀好看,結構性能更是良好,“開”字形主塔抗風性能好,結構整體剛度大,且對應的斜拉索應力幅低,結構耐久性好,后期維修養護量少,建設費用相對較低。
橋之歌:大橋是這樣“煉”成的
“六項全國之最”美譽的背后,凝聚了800多名建橋工人的辛勞和汗水。為了確保大橋高質量如期建成,工人們以橋為家,夜以繼日,從2005年1月1日大橋開工起至今,已連續4個春節都在工地上度過。
近日記者來到大橋時,黃太成正在工地上,監督工人做最后的掃尾工作。大橋橋面上無遮無攔,長期的風吹日曬,建設者們個個皮膚黑黝黝的。“現在已能在橋面上施工,比以前的條件好多了。記得建設之初,我們只能站在臨時搭建的棧橋上施工。烈日暴曬下,每個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濕得能擰出水來。”黃太成說,許多工人和他一樣,施工的三年多時間里,基本上沒有休假,與家人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數。
泉州晉江大橋“開”字形主塔位于晉江主航道,是全橋的重中之重。2006年9月,在大橋主塔最后攻關的時候,也是整個項目建設最困難的時期,許多建設者天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由于大橋橋址地質構造異常復雜,地層以沉積巖及變質巖為主,巖體完整,巖質堅硬。主塔墩基礎鉆孔樁均位于花崗巖面上,巖面高低不平,巖體強度高,給大橋基礎施工帶來了重重困難。為了攻克難關,大橋建設者編制了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進行了嚴格的技術交底。為了打樁,僅主塔就用壞了9臺重達8噸多的鋼鐵巨鉆,潛水工下水排除故障60多次。
大橋上的工人們說,春節雖然沒能回家過年,但在工地上拼搏也是一種收獲。2007年春節,項目部主塔作業隊工人像壁虎一樣奮戰在80多米高的施工現場,澆筑成功了第13、14兩節主塔,引橋作業隊一口氣澆筑了6跨箱梁,鉆孔樁作業隊連續填封了16根鉆孔樁。被工友們稱為“老黃牛”的工人史雪剛,越苦越危險的地方越搶著干,在攻克難關時抓緊每一分每一秒,連胡子都不剪,任由胡子長到胸前。
“當大橋建設者必須有奉獻精神。苦是苦了點,但看著大橋一天天長大,將被記入全國橋梁史冊,心里就很有成就感。”黃太成說,在他30年的建橋經歷中,泉州晉江大橋不是規模最大的,卻是最有特色的。建橋的日子里四處奔波,但想到能造福一方,讓昔日的荒涼變成繁榮,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