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驚人速度打造全新開放城市
2008-10-16 1: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贛州,平均每天有1個項目洽談,每5天有1個企業進駐,每7天有1個項目開工建設。
贛州地處山區,但沒有被大山遮蔽視野,而是開放胸襟,不拒細流,容納百川。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部六省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中部最佳投資城市、粵商最佳投資城市、浙商最佳投資城市、深港企業最佳投資城市……贛州先后摘取的一頂頂桂冠,成為開放對接的閃亮名片。
今年上半年,贛州引進內資項目214個,合同引資120.91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56個,合同引資73.0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6億美元。贛州的決策者憑著高遠的思路和前瞻的視野,正努力打造全新開放的城市。
好服務 笑臉迎客客自來
要打造全新開放的城市,必須以開放的心態去擁抱世界,必須營造寬松的政務環境、創業環境,實行“軟件對接”。5年前,贛州市委作出“在全省率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后,市政府正式啟動政策法規體系等“十大體系”建設,并由此開啟了一場解放思想的大革命。
5年后,贛州一如既往地打造完善的政策環境,對接長珠閩,融入泛珠三角,展現出一片全新的氣息。
2007年,為讓政策優勢盡快轉化為發展動力,贛州全面啟動了“十大體系”進園區、進市場、進城鄉社區工作,每個縣(市、區)都設立了園區服務站、市場服務站和社區服務站,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用地難、招工難等一系列實際問題,讓企業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
如今走進贛州投資,過去“東一個門西一個窗,左一個戳右一個章”的馬拉松式的審批程序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只需帶齊相關證件,就可迅速辦結所有的審批項目。“十大體系”進園區、進市場,為贛州修建了一條政策與服務直通企業的高速路。信息、技術、人才、資金風生水起,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一批批客商來到贛州投資考察,一個個投資數千萬、上億元的項目落戶贛州。
大交通 偏僻“后院”變“前沿”
誰贏得了時間,誰就擁有了商機;誰贏得了空間,誰就擁有了未來。
贛州與華夏航空攜手,共同實施國內中小城市航空通達性改善計劃;京九鐵路、贛定高速公路、贛大高速的相繼開通,使贛南與全國的大交通實現了對接,昔日偏僻的“后院”成為南北通衢的“前沿”。至2010年,贛州將基本形成“1、2、4、6”交通圈,即從贛州中心城區出發,1小時車程覆蓋都市經濟區,2小時車程覆蓋整個市區,4小時可抵達南昌、廣州、長沙、廈門等周邊大城市,6小時可抵達珠三角、閩東南的大中城市及長三角邊際城市。
為了縮短贛粵兩地的時空距離,贛州成功加入粵港澳快速通關系統,通關時間由2小時至10小時減少到5分鐘至10分鐘,并開通贛州至深圳、廈門“鐵海聯動”集裝箱班列,爭取到“鐵海聯運”運價下浮政策,使進出口企業的運輸成本降低了40%。同時,開通了直通香港、澳門的客運班線,航空口岸和直通香港航班也正在積極申報中。
路通四海,滿盤皆活。長珠閩巨大的經濟輻射力,隨著高速公路、鐵路的滾滾車流如潮水般涌入贛南大地。贛州通過這條主動脈源源不斷地從中國經濟最前沿汲取養分。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粵商在贛州投資的項目近2000個,合同引資500億元;中國中化、中航集團、王氏港建、瑞士國際資本和西班牙拉法格等150個大項目相繼落戶贛州。
新活力 安商親商更富商
“哪里的環境好,生產要素就向哪里流動,哪里就有蓬勃的發展活力。”
走進贛州,感受到的是一個社會秩序井然、人民安居樂業、環境干凈美麗的內陸城市。
優化投資環境,一直是贛州市委、市政府致力抓好的大事。贛州著力打造一方政策洼地和發展高地,營造親商、富商、安商的濃厚氛圍。
贛州及時研究和解決損害經濟發展環境的突出問題,著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一個沿海產業梯度轉移和生產要素流通積聚的洼地、一個與長珠閩等沿海發達地區對接的平臺已基本呈現。
該市還重點抓好綜合物流園區、物流配送中心、鐵路國際集裝箱貨場等項目的建設,并跟緊與鎢、稀土有關的新材料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等項目。設立出口加工區,為民營企業構筑起高效率、低成本的運作平臺,有效提高了民營企業參與全球化的能力,大大改善區域投資條件,促進了內外資的有機結合。
當前,新一輪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大潮滾滾而至。贛州審時度勢對2008年至2012年承接產業轉移進行總體規劃和具體部署,吹響了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先行區”和“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第一城”的號角。
5年磨礪,5年追趕。在一串串堅實的步伐中,活力贛州、開放贛州正以驚人的速度擁抱世界。 (記者鄢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