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油企無油可賣 欲借《反壟斷法》尋突破
2008-10-15 10:4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劉世昕
雖然總理、副總理先后有過14次批示,但中石化、中石油兩大石油企業依然卡住油源,拒絕給民營石油企業供油,全國2/3的民營石油批發企業由于分不到石油市場的蛋糕已經倒閉。曾帶領民營石油企業家10多次上書國務院的石油商會會長趙友山表示,他會鍥而不舍地上書總理,繼續為民營石油企業討油,但更重要的是,今后他或許要借力已經實施的《反壟斷法》。
趙友山是在有300多家民營石油企業參加的 “中國石油流通論壇”上做此番陳述的,與以往若干次相關主題論壇不同,這次被邀請參會的還有兩位 “反壟斷法起草小組專家組”的成員以及兩名律師。
政策松動也難撼動壟斷
據趙友山介紹,相比2006年的數據,2008年年初,全國石油民營批發企業關門、倒閉了三分之二,民營加油站倒閉三分之一,虧損的有一萬多家,幾十萬職工下崗失業。
雖然有國務院的紅頭文件在上,但民營石油企業一直沒有停止過努力。他們向中央求油的信函被總理、副總理批示了14次,一些地方政府的管制也有所松動。
今年夏天調查發現民營石油企業舉步維艱后,黑龍江省政府出面與中石油協調,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中石油黑龍江銷售公司負責每月為民營油企供應1萬噸專項柴油,由黑龍江省發改委負責分配,省地方石油協會進行協調配合。
此舉讓民營石油企業看到了政府的積極姿態,但1萬噸的配額只是杯水車薪,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營企業的生存問題。根據黑龍江省的這次分配方案,一些有資質的加油站每個月能分到7~14噸油。即便拿到上限14噸,也只夠一些加油站繁忙時一個小時的加油量。
在中央部門層面,形勢似乎也有好轉。今年初,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聯合發布602號文件: 《關于民營成品油企業經營有關問題的通知》。這份文件要求,兩大集團采取收購、參股、聯營等方式,加快推進對民營批發企業的重組,向簽訂長期供貨協議的民營批發及零售企業供油,同時保持民營石油企業的合理利潤。
為了進一步落實602號文件,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緊隨其后又聯合發布1718號文件。但實際執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在兩大石油公司根本不買賬的情況下,民營企業依然因為缺少油源,掙扎在死亡線上。
趙友山認為,兩文件的執行效果之所以不好,是因為文件并沒有解決好石油體制的問題。要解決好油源問題,僅有協調性文件是不夠的。各級政府部門只有高度重視,專項專人管理落實602號文件,民營加油站關門停業的狀況才能真正有所緩解。借力 《反壟斷法》
政策的松動幾乎改變不了市場的格局,但趙友山最近想明白了,除了繼續尋求政策的突破外,他要借力已經實施的 《反壟斷法》。于是在民營石油企業家們的年度聚會上有了反壟斷法的專家和律師。
律師趙國華說,如果民營企業起訴,依據也比較充分,比如兩大巨頭不給民營企業供油實際上構成了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拒絕交易,與反壟斷法有悖。但在趙國華看來,民營企業要起訴兩大公司并不是最好的出路,因為政府的政策松動說明溝通和對話的機制還存在。
另一位律師趙輝提出,民營批發零售企業只能從行政部門指定的兩大集團手中買油,這構成反壟斷法第32條規定的 “限定經營行為”。民營企業無法從兩大集團手中買到油,消費者就只能從兩大集團下屬的零售點買油。這意味著,消費者變相地被限定只能購買行政部門指定的經營者的油,這一后果構成了法律中關于 “行政機關變相限定個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行為。
事實上,在一些學者看來,如果目前的石油體制不改革,民營石油企業即便在政策領域或者是法律訴求方面有所突破,效果也是短暫和不穩定的。
學者們擔心的是,由于現有民營企業實力太弱,即便拿到油,也很難改變目前的市場格局。壟斷不打破,無益于消費者。如果民營企業的斗爭不是最終為消費者服務的話,是得不到最廣泛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