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煤都艱難蛻變
2008-10-15 1: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期待"八年抗戰"實現經濟轉型
今年3月,國務院批準確定了全國首批1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素有"江南煤都"之稱的江西萍鄉名列其中。6月下旬,國家下撥69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萍鄉可持續發展和經濟轉型。對于這個面臨資源枯竭困境已久的百年煤城而言,這無異于一場久違的甘霖。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縱觀其近年來對經濟轉型的種種探索,萍鄉的漫漫前路依然不會太平坦。
不可承受的資源枯竭之痛
萍鄉的經濟發展長期得益于境內豐富的煤炭資源,其煤礦開采史可追溯至1898年創辦的安源煤礦。新中國成立后,萍鄉煤礦產業穩步增長,鼎盛期的1994年,萍鄉煤產量高達1600萬噸。
然而這一輝煌早成絕響,隨著資源枯竭問題的日益凸顯,萍鄉煤炭產量從上世紀末開始逐年下降,去年已跌至900多萬噸。目前萍鄉已探明的煤炭剩余儲量僅1.2億噸,業內人士估計10年左右萍鄉將無煤可采。與此同時,萍鄉的石灰石、鐵礦、高嶺土等優勢資源也岌岌可危,傳統的"五色"產業--黑(煤炭)、白(陶瓷)、灰(水泥)、紅(花炮)、金(冶金)由此困境重重,萍鄉就像是一個被過度抽血的病人。數據顯示,萍鄉曾經的納稅大戶--資源型產業,稅收已持續萎縮,去年僅占該市稅收總量的11%,資源枯竭業已成為萍鄉的不能承受之痛。
而令萍鄉人更為痛心的更有由資源開采所致的生態傷疤。截至今年5月,萍鄉煤炭開采造成的煤矸石堆積已占用了8000余畝土地;萍鄉每年因采煤砍伐木材10萬立方米;開采造成的水位下降則長期困擾著當地農業和生活用水;粉塵和酸雨也日益嚴重,早在1998年,萍鄉就被劃為全國酸雨控制區。尤為引人關注的,萍鄉近年來不斷出現地面塌陷,目前全市礦區沉陷面積達87.7平方公里,長期的開采已經把萍鄉幾乎變成了一座地下空城。
今年9月,在甘肅舉行的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上,萍鄉市疾呼:經濟轉型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轉型之路難言輕松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萍鄉就已邁出轉型步伐。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形勢,萍鄉人竭力想擺脫對煤炭工業的過分依賴,一場"從地下走上地面"的二次創業活動由此展開。
由原萍鄉礦務局在1993年改制而成的萍礦集團,被認為是萍鄉經濟轉型的先鋒。在立足煤炭主業的同時,萍礦大力發展非煤產業,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生產經營范圍擴至玻璃、汽車制造、建筑、機械等多個領域。在擴大業務的同時也消化了大量從煤炭行業退下的職工。目前,萍礦的非煤產業年產值已超過企業總產值的2/3。
相對于萍礦的華麗轉身,大量存在的小煤礦依然以煤養命。煤炭行業逐年飆升的高額利潤,使這個矢志轉型的城市一時間難以和煤炭說再見。2006年,《新華網》披露了萍鄉煤炭行業內部一張行賄受賄的價位清單,由于部分官員與煤商勾結,當地小煤窯非法開采活動一度十分猖獗。當時,除7個市屬煤礦外,非法小煤窯有1000余家,被戲稱為"1輛板車+1個籮筐=1個小煤窯"。近幾年,萍鄉市曾多次出重拳整頓非法小煤窯,但其下設的5個區縣根植已深的"煤炭財政"則陷入兩難,過去兩年萍鄉的財政收入增幅分列全省地級市倒數第二和第一,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8月,在萍鄉市經濟轉型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坦承,對于一個典型依托煤炭資源的城市來說,面臨的困境很難在短期內化解。
日前,《萍鄉市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規劃方案》(2008-2015年)正式出臺,萍鄉市計劃用8年時間推進經濟轉型,打造冶金、機械制造、花炮、電子、生物制藥、煤化工、新材料、能源、生態文化旅游和農產品加工等十大特色產業,接替傳統五色產業,萍鄉期待以煤炭為核心的資源型產業結構能被逐步打破。
但有專家坦言,萍鄉地處湘贛邊界,區位優勢相對薄弱,因此經濟轉型將有不少難題待解。同時,自身造血功能太弱、過度希望于中央財政支持的轉型也被認為底氣不足。整而不死的小煤窯也讓許多人充滿了疑問。萍鄉未來的"八年抗戰"前途如何,也許只有到時候才能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