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容縣:新思路辟出縣域經濟新增長點
2008-10-14 11:2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周偉一直在沿海的電子廠打工,每年都要輾轉千里去沿海上班,這種異鄉漂泊的生活讓他心身疲憊。不過,今年以來,周偉的心情變得舒暢了。
周偉是廣西容縣的一位農民。今年春節后,他在容縣輕松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干的是老本行,生產組裝MP3產品。雖然仍在打工,但這是在家門口上班,這使他有了“主人翁”的感覺。
周偉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漂亮的廠房一棟接一棟,彩色顯示器、手機電池等高科技產品一批又一批“走下”生產線,統一制服的工人們一個個精神抖擻。這樣的現代化工業生產風景線,原本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專利”,如今,在廣西容縣已司空見慣。
位于桂東南腹地的廣西容縣,和大多數欠發達地區一樣,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經濟不強,三產發展落后。近年來,當地縣委、縣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立足縣情,銳意改革,以新思路謀求新發展,使容縣經濟發展出現新的增長點。
無中生有
造就廣西電子產品出口基地
沒有國家重要項目投資,沒有大宗礦產資源開發,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撐,容縣的工業發展一向底子薄弱,乏善可陳。面對這一基本縣情,如何培育新的增長點、確立工業經濟的主導地位?容縣的領導在思考、在研究、在論證。
容縣是廣西最大的僑鄉,僑居海外的容縣籍僑胞有70多萬人,分布在東盟各國的占七成多,其中一部分在當地政界、商界影響較大,成為促進容縣對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力量。這是容縣最大的“無形財富”。
近年來,容縣領導多次前往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考察,廣泛接觸各國商界僑胞,了解到東盟國家電子市場廣闊。
同時,容縣處于香港-廣州-南寧經濟走廊和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的一個“節點”上,與東盟各國距離較近,交通便捷,產品出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運輸成本較低,有發展電子產業的優勢。
“為此,縣委、縣政府審決定開發‘僑鄉資源’,巧借‘僑力’發展電子產業。”容縣縣委書記滿昌學告訴記者。
通過僑胞的引領,最近,由海外華僑投資30億人民幣建設的容縣“華僑高科技產業園”項目已簽約落戶容縣,另外還有10多位華僑聯合在容縣投資3億多元辦起3家電子企業。今年上半年,全縣新增僑資企業6家,新增合同投資36億元,全部是通過“以僑引資”的途徑實現的。
引入“工業房地產”,降低投資成本,是容縣為做大電子產業而做的另一件大事。
“所謂‘工業房地產’,是指由開發商在工業園區內成片建設標準化的工業廠房,出租或出售給企業用于生產,并提供物流配送等服務。從2004年開始,容縣大膽創新,把大中城市‘工業房地產’模式引進本地,為招商引資服務。”容縣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李清輝告訴記者。
“工業房地產”不僅可以減少企業固定資產投入,降低投資風險,還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容縣也因此一舉成為廣西承接電子產業轉移的“洼地”。
在僑資企業的帶動下,來自東南亞和東部沿海等地的一大批電子企業及配套企業集群式向容縣轉移落戶。目前,全縣電子企業已達30多家,全部投產后預計年產值17億元,創稅1億多元,可提供近2萬多個就業崗位,初步形成了電子產業由分散向集中、由半成品加工向成品生產、由單一發展向集群式發展的產業集聚態勢。
據了解,到去年7月底,全縣電子產業實現產值3.2億元其中出口東南亞、日本和歐美市場占78.1%。容縣一躍成為廣西電子企業最集中的區域和廣西電子產品主要出口基地。
一花引來萬花開,如今,容縣已初步形成電子信息、食品制藥、林產化工、機械制造和陶瓷建材五大產業集群,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主導力量。今年上半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6.3億元,財政收入2.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和23.81%。
推陳出新
做強“特色”再創農業輝煌
容縣是個傳統農業大縣,在確立工業經濟主導地位的同時,如何做強做大農業也是擺在容縣縣委、縣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特色農業是容縣傳統農業中的一大亮色。容縣的沙田柚、荔枝、龍眼、生豬、霞煙三黃雞等名、優、特產品,美名遠揚,一向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
容縣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品牌農業,積極扶持農業龍頭企業,促進農村經濟迅猛發展。
“容縣的農業發展可以用‘推陳出新’來形容。所謂‘推陳’,就是大力推動傳統特色農業的發展;所謂‘出新’,就是尋找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容縣農業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在發展傳統特色農業上,容縣重點發展沙田柚、荔枝、龍眼、八角、蘭花、生豬、霞煙三黃雞等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名、優、特產品。通過優化區域布局,促進優勢農產品(16.75,0.45,2.76%,吧)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
目前,全縣種植沙田柚面積8.5萬畝;瘦肉型豬年存欄達13.98萬頭,霞煙三黃雞年出欄1200多萬羽。全縣優質畜禽年產值達10億元,約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50%。容縣沙田柚、蘭花、瘦肉型豬、霞煙雞等在區內外的品牌叫得更響了。
其中,沙田柚是傳統特色農產品大放異彩的典型。2007年,全縣沙田柚產量達4萬多噸,比上年增產14%,總收入1.28億元。全縣4萬多沙田柚種植戶90%以上建起漂亮舒適的新樓房,有的農戶還買了小轎車,不少農戶還玩起了電腦,通過網絡銷售沙田柚和推銷其他農副產品。
特色農業要做大,全靠龍頭帶。在發展龍頭企業上,容縣注重引導創辦種養企業、加工企業。目前,全縣發展以加工農副產品為主的農業企業528家,預計年產值8.7億元,從業人員達1.5萬多人。
在發展傳統特色農業的同時,容縣一直在培育新的農業增長點。
近年來,容縣充分挖掘自然資源優勢(1742.393,28.66,1.67%,吧),大力扶持蘭花產業發展,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容縣先后建成了立垌、扶昨等6個蘭花基地,栽培面積1000多畝。據悉,這是目前廣西最大
去年8月31日至9月2日,容縣成功舉辦了廣西海峽兩岸第二屆(容縣)蘭花博覽會。一大批廣東、四川、云南等省區的蘭友和韓國、日本等國外蘭友歡聚容縣,實現了蘭花搭臺、經濟唱戲的目標。
新的增長點帶來新的喜悅。如今,容縣蘭花年產值已超億元,大批農民通過養蘭花走上了富裕路。
經營名氣
發展旅游帶動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決定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但是容縣的第三產業發展情況很不樂觀。2002年,容縣第三產業比重為33.87%,低于全區41%的比重。如何擺脫這一困境?新思路帶來新舉措,容縣縣委、縣政府提出,經營“三名”資源,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形成新的增長點。
何謂“三名”資源?容縣山川毓秀,人杰地靈,文化積淀深厚。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盛唐絕代佳人楊貴妃就出生在這里,留下眾多貴妃遺跡和歷代名人題詠;被譽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的真武閣,以其巧奪天工的結構聞名海內外;中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二十洞天都嶠山,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奇特的丹霞地貌著稱于世。名人楊貴妃、名樓真武閣、名山都嶠山,是容縣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
如何把名氣轉化成財富?近年來,容縣在增加投入和營造環境上下足了功夫。
一是增加投入,開發旅游資源。近年來,該縣通過招商引資和挖掘民間資本,共籌集資金1.3億元,投入“三名”資源開發,先后建成了真武閣景區、都嶠山景區、貴妃園景區等景點,打響了“三名”旅游的品牌。
二是營造環境,提升景區品位。3年來,該縣共投入3000多萬元改善景區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景區硬件,建成了電腦觸摸屏、影視娛樂中心等配套設施;興建和裝修了正陽賓館等多家涉外旅游賓館,建起了新都商貿城等旅游購物超市。“三名”景區全部通公共汽車,給游客提供了舒適的游玩和購物環境。
如今,容縣每年接待游客60多萬人,旅游總收入超過億元。旅游業已經成為支撐容縣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在旅游業的帶動下,第三產業興旺發達。全縣超市商場、房地產開發、飲食服務、交通運輸等行業發展迅速,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2007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20.6億元,同比增長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