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五年振興歷程的實踐與探索
2008-10-14 11:1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共遼寧省委政策研究室 遼寧省振興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 5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全省人民勵精圖治、艱苦奮斗,使振興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呈現了多年未見的喜人形勢。認真總結回顧遼寧振興歷史進程,深入探索遼寧振興基本規律,站在新的起點上謀劃遼寧未來全面振興,必將推動遼寧振興偉大目標的實現。
貫徹實施國家振興政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過去的5年,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中央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振興戰略部署,制定并實施了《遼寧省老工業基地振興規劃》,提出抓住東北振興和沿海開放雙重機遇,著力推進大中型國有企業改革,全力建設“一個中心、兩大基地、三大產業”;構建“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實施遼寧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戰略,實現沿海與腹地良性互動;堅持用中國裝備支撐中國制造;以發展縣域經濟為載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實施民心工程入手構建和諧遼寧。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進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績,遼寧老工業基地進入全面振興的新階段。
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 200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1021.7億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3%;人均生產總值26149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82億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30.1億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435.2億元,比2002年翻了兩番多,年均增長3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474.29億元,是2002年的3.3倍,年均增長2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762.6億元,是2002年的1.7倍,年均增長12%。2007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全面超過東部平均水平,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突破,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一是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90%的地方國有大型工業企業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國有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鞍鋼、本鋼初步實現聯合重組,大連造船和新船重工強強聯合,沈陽鼓風機集團向中石油、中石化各轉讓了30%的股權,沈重與沈礦合并重組為沈陽北方重工集團,大起·大重集團實施整體上市,大連冰山集團、瓦軸集團分別與世界500強企業三洋電機、瑞典SKF進行重組,中冶集團重組葫蘆島鋅廠,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重組華錦化工集團,沈陽機床集團、大連機床集團、沈陽北方重工集團實現了跨國和跨地區經營。一大批企業通過與中央直屬企業和世界500強企業聯合重組,消除了發展瓶頸,發展活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二是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5800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52%,比2002年提高12個百分點。鞍山西洋集團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大連萬達、遼寧忠旺、沈陽遠大的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三是各項改革逐步深化。全部取消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積極推進“信用遼寧”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程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逐步深化。
實施“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進出口總額由2002年的217.4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94.7億美元,年均增長18%。對外貿易依存度由2002年的33%提高到2007年的40%,提高了7個百分點。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由2002年的37.6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91億美元,是2002年的2.5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245億美元,年均增長38%。 113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遼寧,總投資25億美元的英特爾集成電路項目已開工建設。累計引進內資1800億元,在遼寧經營的南方客商超過百萬。以“五點一線”為重點的沿海經濟帶建設加快推進。截至2007年底,“五點一線”沿海重點發展區域已開發土地面積121.2平方公里;累計簽約項目546個,投資總額1265.3億元,其中外商投資項目117個,合同外資額13.5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24億美元。總投資9.1億美元的韓國STX造船項目、總投資7億美元的新加坡萬邦航運集團船舶修造項目、總投資近100億元的中冶京誠營口中試基地項目落戶“五點一線”沿海重點發展區域。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大窯灣保稅港區實現封關運作。
新型產業基地建設步伐加快,市場競爭能力明顯提高。2007年,全省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178.4億元、5829.5億元、4013.8億元,工業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一是裝備制造業發展步伐加快。裝備制造業超過石化和冶金工業成為我省工業中的第一大支柱產業。 2007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完成1432.4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28.4%,比2002年提高了11.4個百分點。沈西工業走廊、大連“兩區一帶”裝備制造業聚集區初具規模,沈陽鐵西新區被國家授予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大連船舶重工、沈陽機床、大連機床、沈陽北方重工、沈陽遠大等一批國有和民營裝備制造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數控機床、石化、冶金、船舶、輸變電等基礎裝備和重大成套裝備國產化成效顯著。二是原材料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推動原材料工業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2007年,全省石化工業增加值完成1030.3億元,加工原油5693萬噸,形成了兩個千萬噸煉油基地。全省銷售收入過億元的精細化工產品生產企業達50家,石化行業精細化率達到38%。 2007年,全省冶金工業增加值完成1029億元,生產鋼材4338萬噸。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鞍鋼西部精品板材基地項目和本鋼二冷軋項目建成投產,全省精品鋼材比例明顯增加。 2007年,全省建材工業增加值完成279.7億元,新型建材與傳統建材之比已達60∶40,新型干法水泥比重達到60%,新型墻體材料的比重達到77%。三是農產品加工業快速增長。 2007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完成890.52億元,年均增長21%,已發展成為我省新的支柱產業。在農產品加工業的帶動下,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實現了畜牧業、漁業、特色農產品和出口創匯產品的 “四個倍增”。四是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結構進一步優化。新型流通業態和現代物流業發展較快。 2007年,全省城市連鎖店鋪10116家,當年銷售額873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2%,共提高了6個百分點。大商集團跨地區經營的連鎖店鋪140多家,銷售收入突破500億元。重點建設了20個物流園區,已有780多家第三方物流企業入駐。軟件業高速增長。 2007年軟件業銷售收入330億元,年均增長21%;軟件出口6.8億美元,年均增長30%。東軟集團出口軟件1.4億美元,進入世界軟件外包服務商前25強;大連軟件離岸交付量在世界各大城市中居第5位;金融環境得到較大改善,盛京銀行、大連銀行實現跨地區經營,全省新增上市公司25家,募集資金691億元。
區域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經濟自主發展能力明顯增強。一是科技實力明顯增強。 2007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實現275.9億元,年均增長37%。全省現有“兩院”院士52人,比2002年增加11人,由全國第5位上升到第4位。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17個,居全國第4位,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7家。累計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387項,授權發明專利4781件,新增中國名牌產品58個、馳名商標32個。 2003-2006年全省共有60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二是產學研合作深入開展。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一院十校”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90%以上的大中型工業企業與150余家重點科研機構和院校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共同建立了153個研發中心。三是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達90家,在孵企業3228家,畢業1414家。
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以發展縣域經濟為載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糧食生產連續4年獲得豐收。2007年糧食產量達到367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全省設施大棚生產突破400萬畝,良種面積達97.8%,品種更新更換面積達91.5%,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基地31個。已建和在建的縣域工業園區288個,產值超過50億元的園區11個,產值超過20億元的園區48個,產值超過10億元的園區82個。 2007年,全省44個縣(市)生產總值完成4114億元,年均增長1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8.4億元,年均增長30%。農民人均純收入4773元,比2002年增長74%。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133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農村和縣域電網改造工程的實施,極大地緩解了農村和縣域用電緊張狀況。
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增強。一是交通條件顯著改善。我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1000多億元,煙大鐵路輪渡、秦沈客運專線、沈山電氣化改造、大窯灣疏港路等建成使用,哈大鐵路客運專線、遼寧中部環線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全省鐵路正線營業里程達3927公里(不含地方鐵路235公里),比2002年增加362公里。全省公路總里程達97987公里(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2050公里。全省擁有生產性泊位323個,其中萬噸級泊位136個,分別比2002年增加50個、48個,年綜合通過能力達30700萬噸。二是能源設施建設實現新跨越。國電莊河電廠、華能營口電廠等9項重點電源工程建成投產,遼寧紅沿河核電站開工建設。全省發電裝機容量達2114萬千瓦,比2002年增加560萬千瓦。全省風電裝機容量由2002年的10萬千瓦增加到30萬千瓦。三是水利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大伙房水庫輸水一期工程接近尾聲,二期工程加快推進。大連引英入連、營口鲅魚圈水源、鞍山和遼陽水源、錦州大凌河水源設施等建成投產。已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41座,處理能力377.74萬噸/日,年污水處理總量117923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51.7%,比2002年提高16個百分點。四是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取得較大成效。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扎實推進。 2007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首次實現雙下降,完成了節能減排計劃目標。全面啟動了生態省建設,5年造林2070萬畝、退耕還林1380萬畝,人工增雨130億立方米,耕地保護連續10年實現占補平衡。
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區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沈陽、大連的GDP均超過3000億元,約占東北地區的30%,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合計1008.5億元,約占東北地區的55%,是東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最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兩市同時也是東北地區的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會展中心。共有兩家商品期貨交易機構,10家外資銀行分行,港口貨物吞吐量達2.2億噸。依托“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擴大對外開放,推進中部城市群一體化進程,沿海與腹地良性互動經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重點對外開放園區發展勢頭強勁,成為我省利用外資的新增長點。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自2007年6月28日封關運作以來,實現集裝箱吞吐量118.2萬標箱,進出口貨物總值102.2億美元,保稅倉儲業務實現進出區貨值19億美元。外匯管理實現資金流和物流分離,集中通關、分批出入區監管政策得到廣泛運用,政策“洼地”效應日益顯現。保稅港區的部分功能延伸至腹地,推動沿海、近海地區與腹地形成優勢互補、互為支撐、良性互動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沈西工業走廊一大批裝備制造企業的集聚,形成了占地38.1平方公里的現代裝備制造業聚集區,沈陽至營口的通海產業大道開工建設,沈撫同城化、沈本一體化、“沈遼鞍經濟帶”建設加快推進,沈鐵工業走廊發展勢頭強勁。這些項目全部投產后年產值可達170億元。
重大民生工程有效實施,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實施了棚戶區改造等“十大民生工程”。 5萬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全面完成,1萬平方米以上、5萬平方米以下城市連片棚戶區改造基本完成。 2003-2007年,全省共拆除棚戶區2156萬平方米,改善了62.5萬戶、191萬居民的居住條件,棚戶區戶均住房面積由30.8平方米增加到55平方米。7個采煤沉陷區治理工作基本完成。建立健全了零就業家庭援助機制,完善了各項幫扶政策,實現了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全面完成國家城鎮社保試點任務,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全面建立,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全省企業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804.4萬人、1026.5萬人、617.8萬人、530萬人和393.5萬人,比2002年底分別增加134.8萬人、407.5萬人、26.7萬人、139.5萬人和177.4萬人。其中農民工參加醫療和工傷保險人數分別達到36.5萬人和35萬人。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健全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助學體系,最大限度實現教育公平。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健全,提前兩年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鄉居民看病難逐步緩解。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全省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進展順利。
貫徹實施國家振興政策創造的基本經驗
5年來,全省人民勵精圖治,艱苦奮斗,在取得振興事業豐碩成果的同時,也對振興工作的基本規律有了理性的、全新的認識,創造和積累了一些振興工作的基本經驗,展現了獨有的特點和特色。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清思路,明確目標,確保振興任務的全面實現。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認識到,振興老工業基地是事關遼寧能否早日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造福子孫后代的千秋大業,必須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要用世界的眼光和現代化的膽識規劃遼寧,用先進的技術、新型的產業裝備中國。同時認識到,振興老工業基地是一項艱巨的長期任務,必須統籌兼顧,量力而行,要用戰略的思維作出科學的決策,用創新突破的新境界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業績再造遼寧。因此,在2004年的開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就按照中央關于振興的戰略決策,制定了振興遼寧的總體規劃,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提出“高起點快起步開局,高水平跨越式發展”的總體要求,并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共同組建了遼寧省振興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下設9個行業推進組,全面展開振興的推進工作。在省委九屆六次全會上,確立了建設“兩大基地”即把遼寧建設成全國乃至世界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同時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三大產業”,形成具有遼寧優勢和特點的產業格局。由于思路對頭,目標明確,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大力支持。在國家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投資項目中,遼寧爭取到191個項目,占項目總數的42.4%。2003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第一批100個項目中,我省就有52項,占項目總數的52%。
全省14個市在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進程中,都在加強振興領導力量,制定振興規劃、出臺配套政策和形成振興的良好氛圍上做了大量工作,并以求真務實,埋頭苦干的精神取得了振興工作的明顯成效。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和機制,切實有效地抓住振興的重點和難點,實現振興的重大突破。省委、省政府始終抓住深化企業改革、創新體制機制這個關鍵,在突破重點和難點上下功夫。省委九屆七次全會深刻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充分認識解決體制性矛盾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深化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任務來抓,全力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為加快振興老工業基地提供內在動力。 ”省委九屆八次會議將2005年確定為全省的 “改革年”;同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的若干意見》,就深化企業改革提出了明確目標,同時省政府又下發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意見》,要求放開國有企業股權比例限制,鼓勵境內外、跨行業、跨所有制改制重組。鼓勵國有大型企業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除國家法律、政策明令禁止的領域外,企業可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吸納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參資入股,改制為股份制企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主營業務整體上市。支持國有大型企業跨地區重組,鼓勵省市監管企業與中央、外省國有大型優勢企業之間的股權置換。至2008年初,遼寧省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國有大型工業企業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我省40戶國有大型工業企業已有36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完成面為90%;由省負責股改審批的20家國有控股和相對控股的上市公司,已按省政府在《關于推進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工作意見的通知》中規定的時間內全部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革;國有大型骨干企業實現戰略性重組。一批國有大型骨干企業與央企、知名民企及世界500強企業實現了戰略性重組。通過企業重組和國有產權轉讓盤活存量資產達400億元,改制后新增加項目資金500億元,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此外,在建立城鄉統籌發展機制上實施了“六個統籌”,加快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步伐。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上,強化了政府的服務職能,改革了行政審批制度,實行了政務公開,完善了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決策程序,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由于大力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使我省經濟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快車道。
堅持以人為本,心系人民群眾,高度重視民生問題,確保振興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省委、省政府深刻認識到,堅持以人為本、努力為人民創造福祉,這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與統籌發展能否結合起來的大問題。因此,高度重視民生問題,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全省5年來、特別是近3年來,通過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了5萬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新建回遷房1332萬平方米,改善了190萬人的居住條件;通過推進采煤沉陷區治理工程,使撫順、阜新等7個采煤沉陷區已建成居民住宅327.3萬平方米,安置受災居民4萬戶;通過建立就業再就業長效機制,實行實名制就業,兩年幫助17.7萬戶零就業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就業,3年實現實名制就業再就業337萬人次;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實現了養老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城市低保應保盡保,推動農村扶貧幫困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3年共有1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通過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市公共衛生與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使農民參合率達到84.2%,社區衛生服務街道覆蓋率達到91.5%、人口覆蓋率達到82.2%;通過不斷地完善各種公共服務設施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切實有效地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了基礎保證。從而,把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與統籌發展結合起來,確保遼寧經濟社會的穩定與協調發展。
堅持對外開放,外引內聯,努力建設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開發兩種資源,努力為振興事業注入不竭的動力。省委、省政府在實踐中體會到,遼寧振興事業的每一步進展和突破,都是伴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而取得的。振興5年來,由于我省大力改善投資政策環境,使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由2002年的37.6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1億美元,是2002年的2.5倍;對外貿易依存度由2002年的33%提高到2007年的40%,提高了7個百分點。其中2003-2006年,外商直接投資超速增長,年均增長105.7%。同期,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0%,比全國同期高14.4個百分點。特別是自2005年底,省委、省政府提出“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以來,沿海開發開放勢頭很好。截至2007年底,“五點一線”沿海重點發展區域已開發土地面積121.2平方公里;累計簽約項目546個,投資總額1265.3億元,其中外商投資項目117個,合同外資額13.5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24億美元。總投資9.1億美元的韓國STX造船項目、總投資7億美元的新加坡萬邦航運集團船舶修造項目、總投資近100億元的中冶京誠營口中試基地項目和臺灣富士康集團投資總額10億美元的營口科技園項目等一批有牽動作用的重大項目相繼落戶于此。從而實現了我省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與國際間的經濟技術合作,為逐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可能,為改革發展與振興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實現遼寧全面振興的戰略思路及目標任務
縱觀過去的5年,遼寧振興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充分證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非常英明,切實可行,為遼寧的改革發展、走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今后幾年,是遼寧老工業基地立足新起點,謀求新發展,實現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堅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振興戰略的部署,著力抓好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遼寧三項重點任務。即要在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同時,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的發展優勢,把遼寧建設成為國家新型產業基地和新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在發揮中心城市對經濟社會發展帶動輻射作用的同時,大力加強“三農”工作,壯大縣域經濟,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構建和諧遼寧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使全面振興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圍繞上述任務,今后幾年要努力實現以下振興目標:一是經濟總量及效益的增長速度持續達到或超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經濟總量和綜合競爭力再上新臺階。全省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左右,到2010年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有顯著提高。三是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基本完成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政府職能明顯轉變,投資創業環境明顯改善,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20%。四是科技創新能力和資源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經濟增長方式得到切實轉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新成效。五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全面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
根據這一目標,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深化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各項改革;二是擴大以沿海經濟帶建設為重點的對外開放;三是加快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四是推進以發展縣域經濟為重要載體的新農村建設;五是積極擴大居民消費;六是抓好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工作;七是努力解決民生問題。
綜上所述,過去的5年,遼寧老工業基地在中央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指引下,在國家各項振興政策的扶持下,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進入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快車道。相信未來5年,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與支持下,經過全省人民的艱苦努力、扎實奮斗,遼寧一定會不負厚望、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全面振興的各項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