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短缺:山西省煤炭企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2008-10-14 10:1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據山西社科院副院長董繼斌教授介紹,山西煤炭工業在50多年的建設和生產中,雖然技術裝備、資源回收率等都有了很大提高,產業發展取得較大進步,但是,從與發達國家能源基地比較來看,從實現可持續發展角度考察,山西煤炭產業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
主要表現為一是產業集中度低,技術水平不高。至2004年年底,全省擁有各類煤礦3826個,其中國有重點煤礦82個;國有地方煤礦376個;鄉鎮煤礦3368個。鄉鎮煤礦點多面廣,開采技術相對落后,卻占到全省煤礦總數的88%,占到全省煤炭產量的37%。山西現有洗煤廠817個,平均生產規模只有11.3萬噸。礦井數量多,平均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市場競爭主體過多,導致整個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無序競爭、惡性競爭時有發生。
二是資源破壞與浪費嚴重。產業集中度低導致山西礦井回收率低,造成嚴重的資源破壞和浪費。目前,山西煤炭資源回收率只達到40%左右。不少鄉鎮煤礦資源回收率只有15%左右,資源浪費十分驚人。目前,山西每開采一噸煤平均損耗煤炭資源2.5噸。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生產70億噸原煤,消耗的資源保守估計也在400億噸以上。
三是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由于安全生產投入不足,安全欠賬嚴重,生產集中度低,中小煤礦安全裝備落后以及安全管理技術人才缺乏等原因,山西安全生產形勢十分嚴峻。瓦斯、水、火、煤塵、頂板自然災害嚴重。20世紀90年代,煤礦死亡人數最高年份1000人左右,國有重點煤礦現有事故傷殘職工1.3萬余人,矽肺病職工1.7萬余人。煤礦事故給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
資金短缺是主要制約因素
形成山西能源產業發展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體來看,資金短缺始終是制約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煤炭產業集中度低是破壞和浪費資源、降低煤炭產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重要原因。提高山西煤炭產業集中度就要關閉、整合3000多個鄉鎮煤礦,涉及到補償、安置、投入技術裝備等,資金數額巨大。
調整山西產業結構,一項重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煤炭深加工,延伸煤炭產業鏈,生產出更多的高附加值的產品。發展煤化工是需要巨額投入的一項工程。
煤礦安全狀況不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安全生產投入不足,改變這一狀況,需要有大量資金投入安全生產。
總之,由于資金的制約,已經嚴重地威脅到山西能源產業乃至整個山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解決資金短缺問題迫在眉睫。
小煤窯整合勢在必行
據介紹,目前3000多小型礦井技術裝備水平低,安全設施落后,礦井防災抗災能力差,資源回收率低,工程技術人員嚴重短缺,從業人員素質偏低。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培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進一步改造整頓和規范小煤礦”,“整合煤炭資源,實現集約化經營”,我省政府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的總體發展思路是:“整合資源,關小上大,能力置換,聯合改造,淘汰落后,優化結構”。
而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就是按國家和山西省政府的發展思路整合資源,聯合改造,減少礦點,擴大規模,優化布局。實現這一思路,要在政府引導、企業自愿和產業政策指導的原則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通過兼并、收購、重組、聯合、股份制等方式,協調各方利益,明確產權關系,通過采礦權有償轉讓和產權置換等形式,重新確立采礦權人,實現整合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的目的。按照上述思路整合現有資源,需要有巨額資金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