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金融聯姻需先邁過市場鴻溝
2008-10-14 10:1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王亞彬
這也許是山西最負盛名的兩樣東西了——晉商的金融機構和煤炭。時至今日,山西人再次重申了這兩件“法寶”的威力。
10月10日,在環渤海金融合作論壇上,山西省金融協會會長毛金明提出,鑒于山西煤炭大省的省情,應盡快設立 “太原煤炭金融中心”。繼北京、天津等城市提出建立金融中心或區域金融中心之后,山西也開始謀求建立金融中心,但重點仍圍繞一個煤字。
這是中國最大煤炭生產省——山西推進煤炭市場化改革,爭奪煤炭、焦炭市場定價權的又一次努力。
業內人士認為,該中心一旦成立,借助金融力量,無疑將為山西爭奪煤焦市場話語權增添重要的砝碼。但在現有條件下,這一進程可能面臨種種挑戰。
市場化程度不同步之痛
“太原具備建立 “國際煤炭金融中心”的條件。” 煤炭行業知名學者、銀河證券研究所研究員田書華對此樂見其成。
為此,他專門在博客中撰文指出,山西的煤炭資源優勢為成立 “國際煤炭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礎;同時,山西還是中國金融的發源地,改革開放以來,太原市經濟文化的到了快速的發展,并且已經設立了中國 (太原)煤炭交易市場,這些都為太原建立“國際煤炭金融中心”創造了條件。
田書華認為,建立太原煤炭金融中心,其實就是建立起煤炭金融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基地,借助現代金融機構推動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把太原變成 “中國的芝加哥 (世界著名地方性金融中心之一)”。
“作為世界最大煤炭市場國,我們應該具有絕對的煤炭話語權,而要做到這些,在中國建立 “國際煤炭金融中心”就顯得具有特別的意義。”田書華指出。
但事實上目前在太原建立金融中心熱然存在諸多限制。 “由于煤炭行業的特殊性及安全問題國家整個煤炭行業的市場化改革一直不徹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現代物流報表示。他認為,我國至今尚無在區域內建立單一功能的金融中心的先例,同時煤炭的金融市場化改革迫切呼喚鐵路市場化、電力市場化改革能同步進行。
他解釋說,煤炭自1993年開始市場化改革以來,一直陷入未能徹底改革的困境。主要是因為煤的運量占鐵路運量60%以上,因此,煤炭合同從來就是三方合同。由于鐵路的壟斷經營,使得煤炭市場化無法徹底;加之電力價格市場化相對滯后,惟有國家在煤炭交易市場起始階段的全方位協調,才能保證金融市場的正常運營。
但在田書華看來,煤炭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市場的支持。如果能建立金融中心,除了繼續發展傳統的煤炭投融資業務外,還可以以煤炭產品為依托創新很多金融產品——煤炭期貨交易。而 “一旦建立期貨交易體系,煤炭價格將進一步市場化。”業內人士表示。
傳統金融市場下的 “蛋”
借助金融的力量做生意,自古以來就是山西人的驕傲。單山西煤炭行業的融資狀況卻并沒有想象中的樂觀。
一家機構曾對山西7縣市煤炭企業進行調查,發現融資方式只有銀行貸款、民間融資兩種,大量煤炭企業從銀行難以融到資金。
據媒體調查,煤炭行業長期以來形成一個怪圈:企業很難融到資—融資成本高—考慮成本因素,安全系數降低—增加煤礦的危險—更難融到資,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煤炭產業的特殊性,使得傳統金融視之為雞肋,一方面導致煤炭工業 “發展貧血”大企業在安全生產投入、生產結構調整、延伸產業鏈方面難以得到大規模資金支持,限制了做強作大,而另一方面小煤礦卻屢借民民間 “熱錢”還魂,產業集中度無從談起。
山西人當然清楚,煤炭行業 “散、亂、小”,不但引發安全事故頻發,而且由于缺乏大型市場主體,企業競爭無序,價格波動風險極大。但由于缺少專業性的金融機構,無力對行業整合提供有力支撐。
廈門大學國際能源研究中心能源金融研究所所長朱四海告訴記者,從能源金融的風險看,煤炭行業存在的四類風險即周期性風險、國際化風險、尖峰風險、系統性風險,而這些只有靠專業金融機構才能應對和解決。
他認為。目前能源金融中的石油金融已發展得比較成熟,而煤炭金融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還僅僅停留在初級階段,行業發展亟需專業性金融機構的支撐。
事實上,山西人早已認識到煤炭金融的重要性。早在2005年,山西就提出 “煤炭金融”的概念,并已經開始付諸行動。正在開工建設的全國性的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就是山西試圖推進煤炭金融市場化重要的一步努力。
山西省金融協會會長毛金明在談到煤炭金融中的服務范圍時,強調“主要針對煤炭行業整合、重組等的資金供求等投融資服務……”,神華能源一位人士對記者表示,如果上述計劃能夠實現,必然會煤焦行業的整合注入資金血脈。在集中度不斷提升的同時,國內大型煤炭企業將會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及較強的定價權,使得競爭優勢進一步提升。
市場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