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路的新標桿:品質型公路
2008-10-13 9:5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公路跳,浙江到”曾一度是浙江公路的生動寫照。今天,浙江公路人明確提出打造“品質型公路”,并將此作為浙江公路建設的新標桿。在這種變化和跨越的背后,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本報今日起陸續推出一組報道,敬請關注。
■聚焦浙江“建設大路網、打造五型路”之一
從杭州灣到甌江邊,從東海之濱到浙西山區,熱火朝天的公路建設如春潮般席卷浙江大地,浙江公路人正以大手筆書寫著浙江公路的輝煌史篇。
“公路跳,浙江到”曾一度是浙江公路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浙江公路人在基本扭轉公路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面后,在加快公路建設步伐的同時,將著力點放在提升公路的品質上,明確提出打造“品質型公路”,并將此作為浙江公路建設的新標桿。
據浙江省公路管理局負責人介紹,打造“品質型公路”就是要立足品質提升,打造與現代化其他交通方式全面對接的,公路網絡全面完善、公路等級全面提升、公路路況全面改善、公路通行能力全面提高的,在功能與質量上滿足多樣化公路交通需求的公路公共產品。打造“品質型公路”,不僅需要量的有效供給,更需要質的全面提高。供給的規模,要滿足并適度超前于浙江經濟快速發展的總體要求;供給的質量,要滿足提升人們現代化生活質量的要求。
品質,體現在豐富的內涵中
品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只有賦予豐富的內容,才具有真正的意義。正因為如此,浙江在打造“品質型公路”中,圍繞網絡的進一步完善、技術等級的進一步提高、運行質量的穩定優良等目標,以公路網絡化指標、公路等級指標、公路質量指標等3大類10多個指標構建了“品質型公路”的評價體系,從而為“品質型公路”注入了豐富的內涵。
根據“品質型公路”的評價體系,浙江確定了通過五年努力打造“品質型公路”的具體目標。這些目標包括:
——公路總里程達到11萬公里。公路里程增加1萬公里以上,其中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新增普通國省道及重要縣道2000公里以上,新增農村公路7000公里以上;
——公路網面積密度達到108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網人口密度達到23.7公里/萬人;
——實現與港口樞紐、鐵路樞紐、機場樞紐、物流基地等重要節點的無縫對接,達到公路與水路、鐵路、航空、管道等現代化其他交通方式的全面對接,實現路網結構和網絡配置的社會效益最大化及經濟效益的可持續性;
——公路網實現與鄰省的全面對接,公路技術等級、路面狀況達到或優于相鄰省境內的公路,形成融入長三角的大開放的公路網;
——國省道(含高速公路)平均技術等級達到1.2,鄉道及以上公路網平均技術等級達到3.0;
——二級及以上公路占總里程的比例達到16.2%;
——國道(含高速公路)中一級及以上公路比例力爭達到90%;
——省道中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力爭達到90%;
——高等級路面到達率為90%;
——建設項目竣工優良率為85%、大中修項目優良率為75%;
——全省公路平均好路率達到80%以上,普通國省道好路率達到90%以上,高速公路優等路率達到95%,全省公路養護水平繼續保持全國前列。每年對13%-18%左右的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道干線公路實施大中修,對5%-10%左右的農村公路實施大中修;
——公路通行舒適度要實現社會公眾對公路通行速度、公路路面平整度等方面滿意。
這些目標,為浙江打造“品質型公路”指明了方向,并且讓原來抽象的概念賦予了具體的實質內涵。
品質,全力建設大路網
打造“品質型公路”的根本任務是構建“大路網”。沒有四通八達、高度發達的公路網,“品質型公路”就成了無皮之“毛”。
近五年來,浙江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約2245億元,自2003年來連續五年投資居全國首位。浙江高速公路以平均每年新增三四百公里的速度延伸,并且完成了連接長三角及本省經濟發達地區同時向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輻射;載入世界橋梁史冊的杭州灣跨海大橋使浙江以更明顯的區位優勢融入長三角經濟圈;滬杭、杭浦、申蘇浙皖和申嘉湖杭高速鋪就了接軌大上海的四大黃金(203,5.85,2.97%,吧)通道;甬金高速推動了“山海協作”,也為世界小商品集散地義烏開辟了通向世界大港的便捷通道;杭新景、龍麗、麗龍等高速為浙西南欠發達地區奮起急追提供了交通保障。
據統計,到2007年底,浙江全省公路總里程達99812公里,公路密度為98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級以上公路占公路總里程的14.5%。全省公路高級、次高級路面鋪裝率達到90%,位居全國前列。令人振奮的是,浙江高速公路主骨架已經成形。到目前為止,全省共新增高速公路1456公里,拓寬改造223公里,總里程達到2763公里,位居全國第6位,形成了覆蓋除舟山外10個地市及75個縣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網絡。今后幾年,浙江將圍繞疏港公路建設、出省通道建設、服務三大產業帶和浙中城市群公路建設這三大重點,著眼于為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公路交通運輸保障,著力從三個方面構筑大開放、大立體、大民生的現代公路交通網絡。
——構筑以省級中心城市輻射全省并融入長三角、暢通周邊省的大開放路網。以杭、甬、溫都市圈及浙中城市群,環杭州灣、溫臺沿海、金衢麗三大產業帶為中心,加密服務于這些區域的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網密度,力爭打通13項413公里的“斷頭路”,建成53項1682公里的“聯網路”,改造36項614公里的“瓶頸路”,實現骨架干線高速化、次干線快速化、支線密化,帶動公路沿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暢通與滬蘇皖贛閩的接口,在現有40個與外省接口的基礎上,完善其中的15個接口,新建12個接口,加快長三角“半日交通圈”建設進程,服務于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戰略,服務于區域經濟、文化的合作與交流。
——構筑與現代化其他交通方式全面對接的大立體路網。加快與我省4個主要港口、7個機場相連的公路集疏運網絡的建設,無縫銜接港口樞紐、鐵路樞紐、機場樞紐。規劃建設直接為大港口和大物流服務的疏港公路及通港口碼頭、通物流基地的公路項目22個,新建連接鐵路站場、機場的公路約60公里,增強港口和物流基地的集疏運能力,加快高速公路、國省干線、農村公路之間的立體成網,實現路網結構及網絡配置的社會效益最大化。
——構筑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大民生路網。繼續加大對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服務于廣大農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改善農村發展環境,并切實加強農村公路管養,使交通發展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品質,首先應該是精品
公路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產品,既需要具有安全、耐久的實體質量和高效、方便的功能質量,還需要具有可以滿足人們審美要求的外觀質量和為沿線群眾提供方便、降低負面影響的社會質量。這就要求公路工程必須是優質工程、精品工程。
一切讓位于精品工程,這是浙江公路建設從設計到施工各個環節中一條鐵的原則。浙江在公路建設中,首先從設計開始,提升工程品質。要求按照全壽命周期成本的理念進行工程設計,倡導精細設計和作品設計,同時建立了設計質量責任制。在施工過程中,建立健全了有效的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監控體系,嚴格控制工程建設的每一個層面、每一個環節,努力提高公路使用的耐久性和使用周期。在管理方面,各建設單位、項目部門樹立了全過程、無縫隙的工程管理理念,形成一環扣一環的管理鏈,從而保障了工程整體質量水平。
申嘉湖高速是浙江打造品質公路的一個范例。
申嘉湖高速嘉興市楊廟鎮勤豐村有一個通道。通道里車來車往,而人們可以“毫無顧忌”地在通道里行走,這是因為通道里專門設了人行道,還安裝了鋼扶手,行人在這里行走非常安全。據介紹,這個通道高3.5米,寬8米,通道的兩旁各設有寬1米的人行通道。在通道的出口處,有一個安裝著防盜門的“泵房”,如果遇到通道積水,泵就能自行排水,及時把通道內的積水排出。在申嘉湖全線,為方便群眾出行,這樣的通道共有134個,平均每440米就有一個便民通道。另外,還共設置了跨線橋18座,平均3.7公里設置一個跨線橋,出口共設置8個,主線平均每7.3公里一個,其中有5個出口設置了連接線,既方便了群眾,又保障了安全。高標準的通道等設施是申嘉湖高速公路精品化中的一個環節。
在整個工程的施工期間,申嘉湖項目部還對施工單位標化工地、安全生產、現場質量控制情況進行了多次專項檢查,并列入勞動競賽的主要考核內容。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開具整改通知書,限令整改,從而使全線各合同段的項目部、預制場和拌和場地及施工現場環環相扣。規范操作、精心施工、保障了工程質量。2007年10月25日,申嘉湖高速觀音橋樞紐終于通過了交工檢測。該設計方案曾“三易其稿”,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就是為了確保樞紐區內的乍嘉蘇高速和申嘉湖高速雙雙成為精品工程。為此,樞紐工程的開工被延后了十多個月。
養護,科技應用見成效
頭戴草帽,手拿掃帚;車過灰塵舞,汗滴柏油路。這曾是浙江公路一線養護工人的真實寫照。如今,隨著科學養護觀念的樹立和養護資金投入的穩步增長,浙江的公路養護,處處可見采用新技術的景象。
近幾年來,浙江公路部門全力推進科學養護、預防性養護工作,用創新養護手段,提升養護水平。原先浙江的道路病害檢測,主要依靠養護工的經驗和肉眼;如今,浙江已引進了全國最先進的路況智能檢測車,檢測員開車在路上一走,路面上的裂紋、坑洞等病害都能被精確地記錄在案。這些信息再通過路面檢測系統處理,可以立即分析出路面平整度、強度等各項指標,從而為公路養護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洞察預防性養護對公路高品質運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浙江交通部門已經將養護工作的重點從以前的病害修補和處理,轉變為提高整條道路路況水平的預防性養護。如上三高速對高標墻、高邊坡實行監控,科學制訂軟基養護方案;甬臺溫高速在全線設置觀測點,實時關注每段路面的沉降隱患,一旦公路出現病害征兆,各觀測點在第一時間反饋有關信息,以便及時處理。
養護裝備方面,掃雪車、高壓噴霧泵等新裝備早已代替了原來的鋤頭、掃把。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的公路養護管理系統被廣泛采用,科學養護已經成為浙江公路提升品質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