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利用外資存在的不足及對策分析
2008-10-12 11:3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為改革開放、科學發展重要指標的“利用外資”,30年來,它促進了常州市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效彌補了建設資金的不足,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培養了大批人才,增加了財政稅收,加速了對外貿易發展,提高了常州市經濟在國內、國際的競爭力。然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科學發展的新要求,對比蘇州、無錫等先進城市發展狀況,常州市利用外資的差距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開放型經濟的能力和水平,進而促進常州國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差距:規模、質量、效應、結構
1、利用外資規模較小、質量較低
協議利用外資偏小制約了實際利用外資規模的擴大,2007年常州到賬外資183481萬美元,比蘇州和無錫分別低33.81%和75.14%,在蘇錫常三市中排在最后一位。此外,吸引外資大企業、大項目進入本地會給本地相關產業帶來發展機會,有助于這些企業借助外資企業的生產研發能力、品牌影響力及成熟的營銷渠道不斷提高產品品質及企業實力,為國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奠定堅實的基礎。從大企業來看,截至2007年12月共46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常州,而同期投資蘇州、無錫的數量分別為118家和73家。從投資項目來看,2007年常州吸引超千萬美元的外資項目僅151家,其注冊外資29.6億美元,占全部注冊外資總額的67.3%,而蘇州超千萬美元的大型外資項目多達1017個,注冊外資167億美元,占全部注冊外資的90%多,常州引進的超千萬美元的外資大項目不及蘇州的15%,而同期無錫超3000萬美元的外資項目就多達33個。可見常州引進的外資項目中小型項目仍然占據很大比例,這種外資結構限制了常州本地企業參與外資企業的分工合作,不利于常州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2、外資在促進資本形成和經濟增長等方面的效應較差
2007年常州市到賬外資18.3億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03.9億元,到賬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1.4%,處三市中最后一位。而同年無錫的這一比值為12.5%,蘇州更是高達23.5%。這一數值偏低表明外資對常州市資本形成的促進作用不及上述兩市大。同期常州市到賬外資占該市地區生產總值的7.3%,略高于無錫居蘇錫常三市第二位。而蘇州到賬外資占其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7%,外資對常州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及蘇州。
3、外資來源結構不均衡問題仍然存在
近幾年來常州市外商投資來源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但資金來源地理結構仍不夠均衡,主要投資來源集中于亞洲地區,其中又以港臺地區為主。2006年末全市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賬注冊資本12.51億美元,其中香港4.6億美元,占全市注冊外資總額的36.9%;臺灣地區外商直接投資雖然較少為0.41億美元,但由于臺灣對大陸50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需經過“當局”特批,因此臺資企業常常繞道維爾京群島對大陸進行投資,如果把這些投資考慮進去來自我國臺灣地區的投資也將占據很大份額。港臺投資所占份額將接近50%,港臺地區仍然是外資的主要來源地,外資來源地理分布不均衡問題仍然存在,來自發達國家的投資所占比重較小。
4、服務業利用外資水平較低
外資服務業在提升當地產業結構,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和經營理念,方便企業經營和豐富居民生活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年來蘇州充分發揮與上海毗鄰的優勢,進一步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外資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其中服務業領域吸收外資大幅度增長。2007年,蘇州市服務業引進外資項目523個,協議外資42.83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賬資金9.52億美元。且蘇州服務業利用外資已逐步向金融、科研、物流、衛生等行業延伸,領域不斷拓寬。外資在蘇州設立的獨立研發機構已達15家。與蘇州相比常州市服務業引進外資數量有限。2007年常州市全年新簽服務業外資項目81個,協議利用外資16億美元,兩項指標分別是蘇州的1/6和1/3。
創新:觀念、管理、增長點
針對上述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常州利用外資在諸多方面與蘇州、無錫存在較大差距,為此我們需要:
1、樹立科學的引資觀念
常州吸收外資的工作方針必須真正轉到重質量、重水平、重效益、重功能上來,進一步實現從“招商引資”到“招商選資”的觀念和政策的轉變。將優先發展制造業,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同優化經濟運行整體水平、提升整體產業結構水平和打造國際制造業基地的目標結合起來。在注意引進外資數量的同時,更要重視外資的質量,在不斷提高常州利用外資硬環境的同時,更要注重軟環境的建設和完善,增強常州吸引外資的綜合優勢。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注意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和人才,把引資、引技和引智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常州學習型城市的優勢,增強常州市的城市創新能力,形成吸引外資和科技興市良性互動的局面。
2、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利用外資的管理水平
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的提高是政府有效決策的體現,也是政府制度安排的結果。政府在滿足外資進入要求而改變自身運行機制和模式的同時,對制度變遷的影響也會同時展開,包括所有權制度、分配制度、資源配置模式等。在國際投資呈現新的地理和行業格局的歷史條件下,如何使得自身的調節機制更加靈活有效,也是目前政府部門面臨的一項重要的挑戰。為此,常州市政府必須積極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為吸引外資創造更好的環境。
3、加快服務業領域開放,培育外資新增長點
從2007年常州吸引外資的實踐來看,常州服務業吸引外資的能力遠遠落后于蘇州,這不利于總體上提高常州利用外資的水平。常州市應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尤其是投資軟環境,提高政策透明度,提高服務業的整體水平。為加快服務領域的開放,培育外資新增長點,建議制定有關服務業發展的戰略規劃,對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應實行區別對待的政策。鼓勵和引導外資投向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行業。依靠長三角地區科技、文化的優勢,大力發展與計算機技術及國際互聯網密切相關的增值電訊業。總之,要加大服務業利用外資的力度,努力實現服務業吸引外資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