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經濟區域協作 整合我省優勢產業
2008-10-10 1:3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工作思路
打破地域、部門界限,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結構優化、我益優先”的原則聯合起來,推動城市間、地區間的規劃聯動、產業聯動、市場聯動、交通聯動和政策法規聯動,通過整合區域資源,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壯大跨區域的龍頭產業,以較低的成本促進產業優勢的形成。
二、整合原則
1、改革和優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縱橫向權力結構,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權和集權制度,從法律、組織、風險等方面約束和規范地方政府的行為,使政府真正從管理走向服務,從全能走向有限從根本上克服和解決“行政區經濟”的弊端,走聯動發展、共同繁榮的路子。
2、整合資源,推進產業戰略布局。結合全省資源稟賦、區位交通、人文習慣、產業基礎、市場前景,做好產業科學規劃、分類指導,統籌產業布局,明確產業定位。打造名牌產品,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優勢產業,走出一條以產品帶企業,以企業帶產業的路子。
3、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加強地區間經濟協作,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做強工業,做優農業,提升服務業,實現三產業相互促進,互為支撐。
三、發展方向
農業方面,形成以常益岳環洞庭經濟一體化為主體,丘崗、山地經濟為補充的農業戰略格局。按照優質、高效、安全和生態型現代大農業的發展要求,著眼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的步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考慮農業發展,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按市場需求發展綠色農業,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農業,使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重點發展優質雜交稻、優質淡水產品、高支紗棉花、雙低雜交油菜、優質油茶作物、優質綠茶、特色水果。
工業方面,根據省內各市州產業結構差異及泛珠三角地區產業調整升級的新動向,按照新型工業化要求,主動承接產業轉移,融入泛珠三角的產業分工體系,提高湖南工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抓好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帶動“3+5”城市群產業發展,突出發展裝備制造、鋼鐵有色、卷煙制造三大產業,扶持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形成應對未來競爭的戰略性產業!3+5”以外的市州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對接長株潭、珠三角為切入點,形成配套主導型產業結構。
服務業方面,應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中介服務以及具有傳統優勢的商貿、旅游、文化等產業;借鑒云南發展旅游產業的典型經驗,充分整合湖南旅游資源,打造張吉懷邵旅游經濟一體化,形成湘桂旅游大循環,使旅游業成為我省西部市州主要的支柱產業及全省重要的支柱產業。
四、保障措施
1、組織調研,吃透省情。產業整合調整,要對癥下藥。要掌握湘粵兩地產業結構差異及國內外產業梯度轉移,及時了解廣東“雙轉移”政策、江西承接產業轉移政策對我省的影響。結合我省發展實際,成立機構,組織力量,對全省各市州特色資源、傳統產業、民俗文化、歷史習慣、基礎設施配套情況等多方面情況進行調研分析,摸準吃透,采取相應措施,出臺相應政策。
2、解放思想,敢于創新。產業整合調整,既要立足現實,又要突破現實。要放開手腳,敢于創新,拋開現有產業束縛,敢于去想,去無中生有,把思想的火花、思維的興奮點化成產業計劃。江西贛州的香港產業園、安徽蕪湖的文化產業園及我省的瀏陽生物醫藥園的建設,無不說明產業的發展要務“實”,更要務“虛”。要跳出湖南看湖南,跳出已有產業做規劃,為湖南發展高起點規劃一批新產業。
3、多方互動,廣積民智。要采用報刊雜志、網絡傳媒等多途徑、多形式宣傳發動,充分把知情權、參與權交給群眾,與民眾互動溝通,充分了解民意、聽取民聲、尊重民意,把產業規劃交由專家論證、公眾討論,使之更科學更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