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日企輕視中國市場 結果只能黯然出局
2007-9-5 15:2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依托著地緣優勢和文化的共融性,借助中國開放的吶喊聲勢,市場嗅覺靈敏的日本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登陸中國市場。他們不斷地搜索著中國的投資良機,更在捕捉著一切可以帶動日資企業的“中國概念”……
日系企業與中國經濟碰撞在一起,產生了巨大的能量。它們在中國市場上收獲頗豐,同時也慢慢發現這個市場本身的變化正在促使它們主動地尋找變革。
如今,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市場,成為跨國公司角逐的主戰場,誰輸了中國,誰就輸了全球。日系企業又將何去何從?
7月26日,松下發布了第一季度財報。報告顯示,得益于消費電子產品海外銷售額的提升,松下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9.7%,為393.1億日元(100日元約合人民幣6.3元)。
不僅松下業績飄紅,根據日本上市公司2006年年報,在東交所上市的1245家公司的平均銷售額增長了9%、利潤上升了7%,41%的企業利潤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另有一項專業調查顯示,日本上市企業的海外依存度正迅速提高,整體高達50.6%。
毫無疑問,這些鮮活的數字給我們釋放出一個信息:日本企業動力強勁得益于其海外市場。那么在中國市場上,他們表現又是如何?
獲利中國或兵敗中國?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事務所副所長真家陽一告訴《環球》雜志:“我們做了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是六成到七成的在華日企是贏利的。”這樣的結果并不令人意外,事實上,歐美在華企業的贏利比率也都超過了60%。
在絕大多數跨國公司在華淘金成功的同時,失意者的名單上也出現了日企的名字。
日資家電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家電軍團,一度以過硬的技術和卓越的品質成為中國本土家電品牌強勁的競爭對手。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先入為主的日資家電企業卻逐漸喪失了在中國市場上的領先優勢,市場份額節節敗退,甚至近年來頻頻發生“質量門”事件,如“XX手機風波”、“XXCCD質量事件”……
無獨有偶。2006年底,在東芝、三菱、松下黯然辭別中國手機市場后,日本手機商NEC也宣布退出海外2G及2.5G手機市場。至此,在中國市場,日系手機幾乎全線撤退。甚至有媒體用“無可奈何花落去”來形容日本手機廠商的心情。
各大媒體對日企困局的分析文章頻頻出爐,歸結起來其癥狀主要有以下幾點:對中國市場的輕視,“一流產品賣歐美,二流產品留國內,三流產品賣給中國”的說法一直存在;對技術創新的偏執,以致陷入“高處不勝寒”的被動;刻板的企業文化在公關營銷、事件營銷上顯得格格不入;研發基地的缺失;營銷空心化,對中國市場缺乏深入而細化的了解。各種說法都矛頭直指日系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傲慢與偏見。
日企難覓中國籍CEO
有人形容,中國企業在與外國企業談判的時候,如果對方是美國企業,則往往所有的人都會中文,而當對方是日本企業時,會說中文的往往只有一個——日方翻譯。
記者參看了不同機構的一些調查材料,結論十分類似,研究多半指出在華日本公司采取了民族中心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管理者本土化程度還處于一個較低水平。雖然在日資企業各職能部門中,已經有相當大比例的中國籍經理人,且中國籍管理人員所擔任的職位也由以過去的課長級為主流上升到以部長級為主。但是,中國籍經理人作為運營企業的最高執行者的比例仍然很少。
這是中日文化差異、理念差異等原因造成的。而由于日本企業最高決策層中缺少了解本地市場的管理者,其產品往往同實際的市場需求有偏差,甚至會造成企業的反應速度不夠迅速。同時,經營管理者本土化的遲緩也是造成中國經理人離開日本企業的主要原因。
2005年的“日資企業薪酬福利調研”涉及數十家日資企業,受調查的員工人數共1萬多人。根據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在華日資企業員工的薪資平均水平普遍低于歐美企業。而日企人員平均流失率高于歐美企業,且主動流失比例是被動流失比例的2.7倍。
在《環球》雜志記者提到日本在華企業的本土化程度低于歐美在華企業的現象時,真家陽一解釋得很通俗:“日資企業和歐美企業對華投資的目的不一樣,日企想在中國制造東西,歐美企業更多是把中國作為銷售市場。本地化要做得好,才能把握消費市場,所以在這個方面,歐美企業做得好。但是2000年以后,日企逐漸重視消費市場,本地化工作也開始加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經濟室主任張季風表示:“日本的企業現在大都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無論是在人才的培養方面還是公益事業方面都在進行新的嘗試,以努力改變原有的刻板形象,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的確,不少日資企業已經從企業戰略的角度認識到本土化的重要性,開始有了人才本土化的明確計劃日程。事實上,對他們來說,更好地利用優秀的中國本土人才是絕好的感受中國市場脈搏的方式。與此同時,吸收和利用日企先進技能及經驗,對中國本土人才而言,也是一種快速提高自身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在華日企行路難嗎?
日本有學者認為,在中國的日本企業獨有的戰爭責任的“原罪”,使日企相對于歐美企業處于不利地位:無法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勞資糾紛容易被提升為政治問題;銷售及市場推廣有更多困難(抵制日貨運動、政府采購中的政治因素);產品責任更大(日貨容易成為采取法律行動的目標),等等。也有中方專家認為,由于歷史、政治、輿論等侵蝕,日本在華企業缺乏安定感和平衡感。
這種情況確實是日企不可回避的。中國的許多網絡論壇里,關于“抵制日貨”的帖子一直被頻繁發出。據稱,在中日關系緊張時,日本某公司到中國的一所大學去招聘新員工,迎接他們的并不是雪片般的求職信。大學生們一個勁地逼問該公司如何看待中日關系和“中日關系是否會導致中國員工在日本企業里遭受到不公正待遇”。
應該注意到的是,中日貿易很大部分是通過在華的日本企業完成的,而目前部分在華日本公司已和日本母公司在利益上出現了分化。盡管日本企業官方的表態通常都稱中日之間的政治摩擦并沒有影響到日本在華企業的銷售,但一些日企的銷售人員卻表示,在日常經營中,他們確實感到某些時候中國消費者對日本產品的抵觸情緒!
對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室主任姜躍春指出:“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科技產品都不是一個國家獨立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企業單獨完成的。相當多的日本產品里面都有中國人的勞動,所以把過去意義上的抵制日貨照搬到今天來,實際意義并不大。我們應該對日貨問題用一個理性的、客觀的、全球化的視角去看!
運營上的問題點
隨著自身的發展和與全球經濟融合度的提高,中國近年來的營商環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華日企大多滿意中國的投資環境,但仍在某些方面感到不適應。真家陽一給《環球》雜志記者出示了一份近期的調查數據,主要針對的是日企在華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調查顯示,在銷售方面,68%的日企頭疼的問題是“客戶要求降低價格”,因為中國有很多外企,競爭激烈,所以降價方面的要求對他們來講是困難最大的。日企第二關注的問題是“競爭對手實力不斷增強”,而排在第三位的問題是“怎樣開拓新客戶”。還有在中國比較特殊的一個問題就是欠款回收比較難。
在生產方面,他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采購成本的不斷上升,58%的企業對此表示了關注,而有52.5%的企業認為質量管理比較困難,還有技術人才難以獲得,零部件在當地的采購困難。
在財務、金融、外匯方面,日企最關心的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動。中國稅率改革也頗受關注。根據中國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從明年1月1日起,外資企業原有的稅率優勢不復存在。真家陽一明確表示:“即使所得稅有所提升,絕大部分日本企業還會一如既往地在中國經營。日本企業正在為適應法律做一些準備!贝送,人民幣對日元的匯率變動也是在華日企的主要關注點。
在貿易制度方面,通關等諸多手續的繁瑣、中國對相關規則的通告和傳達不徹底、通關手續的辦理需要的時間太長,是日企最關注的三個問題。但需要指出的是,從數據來看,2006年提出這些問題的企業比2005年減少了,這說明中國相關部門的辦事效率正在提高。
另外,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專利保護問題。雖然中國政府對這個問題已經越來越重視,但日本企業仍感到“還是差一些”。據稱,日本在華企業已經成立了一個名為 IPG 的知識產權聯盟組織,以聯合起來謀取權益。
眼光決定邏輯
無論日企在中國走過的路是平坦還是波折,可以肯定的是,龐大的中國市場是他們難以割舍的寶地。實際上,在中國已經獲利的日本企業大多在考慮追加投資,而一時受挫的那部分企業也在整裝,隨時準備卷土重來。
日系企業的實力不容忽視,這種實力是長期積累形成的。比如,日系企業普遍重視科研開發,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產業工人整體素質高,管理人員具有嚴謹作風等等,這些都是中國企業在短時間內難以達到的。因為具備比較扎實的技術和制造基礎,加之品牌形象和國際化運作基礎都比較好,日系企業未來發展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對于目前的日系企業來說,要想在中國市場有一個卓越的表現,必須從調整中國市場戰略入手,而不是做一個水土不服的插班生。
曾有記者問廣州本田前任總經理門協先生,跨國合作成功的秘訣是什么?門協答道“我時時留意是在別人家的花園里工作,要尊重主人的文化習慣,讓花園變得更美麗、更富裕!
誠如此言,和諧共贏才是長久的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