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美元狂撈國內廉價資產 警惕外資掠奪式賤買
2007-9-5 15:1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目前我國經濟領域存在一種怪現象: 一方面,國外熱錢擠進國內大肆購買我國被嚴重低估的實物資產和產業;另一方面,國內的資金卻被擠出國外承受許多風險和損失。如果這種局面不改變,我們就成了犧牲自己補貼別人的“活雷鋒”。
泡沫美元擠進國內狂撈廉價資產
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背景下,大量外匯從明的暗的各種渠道紛紛涌入中國,加劇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過剩。在此情況下即便我們不給外資任何優惠,外資都會打破頭地想擠進中國(一進來就升值5-7%,加上國內到處都是價值被嚴重低估的實物資產),而我們面對全球資金泛濫,國內外匯和內資已多到成災的情況下,仍然采用20多年前資金緊缺時期的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對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經濟安全,都是弊大于利。
另一方面,我們花了巨大代價和成本引進外資,積累了巨額外匯儲備,卻只能用這筆錢去購買收益極低的美國國債,或去國際市場高價采購、高價并購,這明顯是一筆虧本買賣。許多國內企業走出去后紛紛虧損,因為人民幣正處于長期升值通道,加上在國際市場上國內企業的實力很難和跨國公司較量,外國又不像我們給外資許多優惠政策,相反不少國家對外資實行“次國民待遇”,致使我許多企業在外經營虧多盈少。這樣的結果是,讓自己受盡損失,讓外資占盡便宜。
國內大量資產被嚴重低估賤價出售
更嚴重的是,我國大量資產長期以來是被嚴重低估的,尤其是國有資產被低估幅度更大,這就使外資在并購中得到了更大的盈利空間。由于中國的土地不是私有的,土地價值被嚴重低估,使我國的整體實業資產的價值也被嚴重低估。還有不少地方政府領導,為吸引外資甚至采取白送土地的政策,或以行政命令逼迫企業以低價賣給外資,導致國有資產被嚴重低估。
近些年我國國有資產出售上存在重大制度性缺陷。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國資委關于“國有資產產權交易價格不能低于企業凈資產”的規定,將底線作為國有資產交易的定價標準(而國際上只有對新成立的小企業和快破產的企業才按凈資產計算),嚴重低估了國有資產價值。凈資產只是一個財務概念,不能代表整個企業的整體價值,對于名牌企業更是如此。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基本未予計入。一些名牌企業和龍頭企業(如徐工、雙匯、南孚、娃哈哈等)的無形資產價值很高,如名牌效應、專有技術、市場網絡等,每個企業僅無形資產就值十幾億、幾十億,然而在許多外資收購案中并未將無形資產的價值計算在內。
二是帳面固定資產在折舊后消失。過去的算法是帳面固定資產為折舊后的凈資產,這導致實物資產價值嚴重低估,如:一棟20年的辦公大樓或廠房,折舊年限是20年,則在20年后帳面上便找不到這棟辦公樓,然而這幢辦公樓或廠房仍是有價值的、存在的,卻在出售時完全沒有計算在內。加上土地價值被嚴重低估,即使是按現值仍有很大低估。
三是未將企業應有的未來盈利空間計算在內。國際上普遍采用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是按企業的“依貝塔值”(EBITDA值)(即企業的稅、息、折舊前的利潤合計)再乘以一個系數,作為企業價值評估的根據。行業不同,系數不同,如機械行業的價值評估系數大約為EBITDA值8—12倍。而只有在企業面臨破產清算時才以“凈資產”作為估價依據。而我們許多企業出售時僅按EBITDA值出售而并未乘以幾倍的系數,導致國有資產成倍的流失。
四是許多企業在出售中未將擁有土地的實際價值計入資產,即使有的企業計入了,也僅按八九十年代劃撥土地的象征性收費價格計入,使企業資產價值被嚴重低估。一些收購者在購買企業時其實眼睛盯的也正是這些能帶來巨大升值空間的肥肉,然而這塊卻沒有計入出售價格。
五是未將國企與一般企業的不同制度成本算在內。國企利潤(除壟斷行業外)比民企利潤低的原因之一是國企老職工難解雇等用工制度障礙使國企員工成本普遍高于用工制度靈活的民營企業,因而降低了國企的賬面利潤,降低了企業資本值。因而按原先國企的賬面利潤計算出售價格是扭曲的估值,一旦轉手到民營企業利潤立刻上升。因此在出售國企時,應當遵守資本市場的規則,按照真正實行“資本雇傭勞動”時的企業利潤來估算國有企業所有權的真正價值。
六是未將特許經營權和包含著國家信譽、眾多網絡資源、名牌效應等給予充分估值,使我國大量金融股權被廉價出售。例如我國幾大國有銀行、國有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股權,都是以一、兩元的價格賣給了外資,在短短一、兩年價格就暴漲到五、六元甚至26元、40多元。許多外資的金融股投入僅一兩年、兩三年就收回成本,有的甚至一年就掙了幾倍。
這些因素的綜合后果是,我國的現有資產、尤其是國有資產被嚴重低估,賤價出賣,而且這種廉價出售帶有普遍性。這造成了我國大量的資產、財富被外資廉價買走,獲得暴利,例如,一家美國大公司在中國一兩年內的獲利就高達900%。可以說,近10多年來,我國的國有資產流失到外資企業和國內少數人手里的數額巨大,無怪乎一些專家痛心地表示:這么多年來,讓外資以極端的低廉價格搶購我們的實物資產和實體產業,尤其是重要行業的龍頭企業,我們賣的越多,損失越大!而且更糟糕的是,往往向外資出售的還不是經營虧損的包袱企業,卻凈撿行業龍頭企業、名牌企業、好企業賤價賣給外資,這樣的損失更是巨大!
目前,眾多強勢外資大兵壓境,合縱連橫式的兼并我實體產業,對國內眾多企業形成圍剿和呑并。對于外資來講,中國市場是一個需要戰略搶占的陣地。就連在全球35個國家擁有40個并購顧問和投資銀行公司、5年間完成1000多宗并購交易的MAI,也首次將年會放在中國舉行,研究的就是今后怎樣在中國并購更多的企業。中國現在成了外資最看好的“世紀大金礦”。
不該進行違反經濟規律的反向操作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已達130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過多,一方面加劇了歐美等國對我國貿易順差的指責和爭端,而且還造成外匯貶值帶來的我國財富的巨大損失。另一方面,外匯儲備過多,還迫使央行不得不放出更多的人民幣,推動國內資金進一步過剩和泛濫,引發新的通貨膨脹和投資過熱。
其實,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情況下,加上國內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廣闊市場,我國即使不給外資以任何優惠政策,外資都要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擠進中國。而現在我們仍然不改各種優惠政策,地方政府為追求GDP表面數字,給予外資各種優惠和方便,更加助長了外資和熱錢的洶涌流進,各跨國公司還通過在中國的分公司,利用貿易渠道高進低出把大量熱錢帶進中國。
由于人民幣升值,外資一進來就升值,加上在股市和房市的大幅套利,以及廉價收購我國優質產業和金融資產,使流進我國的外資獲得了許多暴利。這進一步促進了外資和熱錢的流入熱情。
我們在用高成本、高優惠、高代價引進大量外資的同時,自己的資金卻被擠出國外,進行成功概率很低的投資和收購(我國相當多的境外收購案效益都不理想,一些實力強的國內著名企業尚且如此,其他實力一般的企業出去后命運更可想而知)。而更加令人擔憂的是,我們用大量的外匯儲備去購買美國國債等低收益的美元資產,這就意味著我們把國內的大量掙錢機會讓給外資,而我們自己的資金和辛苦蓄積的財富卻在不斷地損失。
這樣違反經濟規律和國家利益的反向操作是不可取的。例如,政府和金融機構為讓我國外匯儲備能有所降低,采取各種措施推動QDII ,勸導老百姓買QDII等外匯金融產品投資海外,但怎么推動也沒有多少人買,因為連老百姓都知道,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人民幣一出境就意味著5-7%的損失,這一損失意味著至少要在境外投資獲取超過15-20%的利潤才值得投資,而這在境外是很不容易實現的。因此老百姓不買這個賬,QDII怎么推,也沒有多少老百姓買。現在連全球的人都知道最大的獲利機會在中國,外資紛紛要擠進中國來“淘金”。我們把外匯投給美國的私募基金黑石,可黑石又想方設法地要轉進中國投資。可以想見,連擁有巨大技術優勢和經營能力優勢的外資都覺得,在中國的營利空間比在國際其他地方大得多,而中國人的國際經營能力、經驗和手段、體制等與跨國公司比都不占優勢,因此資金流到外邊,虧損的風險比獲利的機會大得多。
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國的企業都不要出去,而是說除了確實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出于自身的需要走出去以外,國家沒有必要因為外匯儲備多了而不管企業的實際情況,以行政力量硬把不太會水的企業逼到國際海洋中去受淹,而是應該改變目前的政策,改變以超國民待遇招商引資,或廉價出售企業、出售股權,或海外上市等做法。
總之,現在這個市場是“錢比貨多”,在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已多到成災的情況下,廉價出售我國優質國企換美元更是一種錯誤。在外匯儲備太多、資金泡沫泛濫、人民幣不斷升值的情況下,國家應該推動的不是拿好企業去換不斷貶值的外匯,而是應該相反,借目前資金充裕的機會推動國內企業的發展,以創造更多的能給本國帶來產業升級的優質企業,推動這些企業科技創新,培養出更多的、持久的利潤源、稅收源。
如果我們仍然允許把許多重要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廉價賣給外資,讓許多重要行業都被外資收購和控制,那么我國的產業發展空間將會被扼殺,經濟將產生嚴重的對外依賴性,我國經濟的長遠競爭力將明顯下降,一旦經濟波動發生還將引發嚴重的金融風險和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