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中國仍是日企核心投資地 并購中國企業案例漸多

2007-9-5 15:1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中國經濟的一些新動向促使日本企業更加靈活地在亞洲選擇投資地點,但中國仍處于日本在亞洲投資體系的核心位置。——這是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人士針對《環球》雜志“日本對華投資的走向出現了何種變化”提問的回答。 
    這一話題的背景是,2006年,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在2006年,日本連續7年對華投資增長的態勢出現了轉折,比上一年減少6.2%,為62億美元。與此同時,日本海外投資大幅增長,達到502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這是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發布的2007版貿易投資白皮書提供的數據。 
    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則顯示,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2006年日本對華投資項目數和金額都出現回落,項目數為2590個,減少20.77%,實際投入金額45.98億美元,減少29.6%;同期,中國引進外資整體增長4.47%。 
    盡管因為統計方法的不同,使得這兩個版本的數據有差別,但可以肯定的是,日企已開始將目光投向別處,日本對華投資的走向正在發生微妙變化。 
    分散“中國風險” 
    7月2日,印度和日本宣布,兩國將于2008年1月前開始在新德里和孟買之間建設一系列制造業工業區,形成一個長達1483公里的工業走廊,使印度成為日本公司的出口基地。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表示,今年前5個月向該機構咨詢越南投資事宜的日本企業數已達到去年全年的70%。根據JETRO的最新調查,在越南投資的日本企業中,有75%認為越南是今后5到10年東南亞地區的最佳投資地點。調查報告顯示,日本公司將工廠遷往越南的原因是中國“生產與勞工成本提高,把所有生產技能放在一個國家內風險太高”。 
    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調查數據也顯示,關于“今后三年內最希望發展事業的地點”,日企選擇中國的比率在2004年為91.1%,2005年為82.2%,2006年為77%。與此同時,選擇印度、越南、泰國的比率逐年遞增。 
    事實上,日本企業將“中國+1”的策略放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即在中國以外,再在另一國設立生產基地,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日本企業在亞洲各國都面臨一定的障礙,包括在新加坡面臨勞工成本過高的問題,在印度與越南則面對“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與亞洲各國相比,中國的勞動力比較優勢依然存在。 
    中國日本商會對《環球》雜志表示:“不僅是日本的企業,很多外國企業也在越南、印度等國進行分散性的投資。而中日經濟是互補的、融合的關系,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還是日本在整個亞洲投資的核心地區,這點是不會產生變化的。”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室主任姜躍春則認為:“日本對東盟的投資也有這么一個戰略,即使是雙邊關系穩定,它也在東盟投資的同時,注視著其他地區的發展狀況。市場是決定資本流向的最根本的因素。所以即使在其他國家投資,日企也會注意到另外一個‘1’,不會有根本的差異。” 
    工廠“回流”? 
    多年來,日本企業一直熱衷于將生產線轉移到中國等低成本國家或美國這樣的重要市場。而近年,人們發現,雖然日本對外投資戰略沒有發生變化,還是要把相對粗放型的企業轉移到國外,但許多日本大企業都在競相回歸本土建廠,這股新潮流體現出其經營策略的變化。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豐田汽車在美國市場的銷量高于日本本土市場,但是豐田汽車過去三年在日本的投資相當于北美地區的三倍;本田汽車目前正在日本興建一家工廠,這是該公司近30年來在本土興建的第一家工廠;中型鋼鐵生產商東京制鐵正在興建一個新的煉鋼爐,這在15年來還是第一次;夏普公司正考慮在日本建一個新的液晶顯示面板工廠,一年前它在日本的另一家此類工廠剛剛完工。 
    其實早在2004年,佳能就將部分數碼相機和打印機生產線悄然從上海轉移回日本,同時在日本投巨資新建工廠;索尼則在2002年就將原來在上海生產、用于向美國出口的數碼攝像機生產線撤回國內;奧林巴斯也對在東南亞國家的數碼相機生產進行了調整,將一些高檔產品項目轉移回國。 
    有數據顯示,去年日本公司在本土興建的新工廠數量登記在冊的有1782家,高于4年前的844家,達到了14年來的最高值。與此同時,他們在海外興建工廠的數量卻在下降。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經濟室主任張季風對《環球》雜志分析說,回流的原因一方面是重新比較成本各因素,如日本技術人員高昂的國外出差成本,駐在國工業制品居高不下的瑕疵率等,另一方面則是日本經濟正在復蘇,其國內市場就有很多的投資機會。 
    再者,許多人認為,日企此舉是擔心公司核心技術被海外業者抄襲。例如,夏普的平板電視機是在分布于全球各地(包括中國和墨西哥)的5家工廠組裝的,但是平板電視的關鍵部件LCD面板的生產卻只在日本的一家大工廠內進行,在那里這項技術得到了嚴密保護。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郝紅梅在一份報告中指出, 90年代前,日本在華企業轉讓技術保守曾招致中國業界的廣泛批評,之后情況有所改變。但近年來,日本政府積極推行“知識產權立國”政策,政府制定了《防止技術流出指針》,要求日本企業確立嚴格的技術管理體制,嚴防先進技術流失海外,日資企業對華轉讓技術又開始變得謹慎起來。 
    郝紅梅稱,日本企業對擴大在華投資普遍持矛盾心理,既不愿歐美企業獨享不斷成長的中國市場,又擔心擴大在華生產會引發“技術流出”,這種矛盾心理最終將使其喪失很多市場機會。 
    對此,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事務所副所長真家陽一向記者解釋說:“并不能說日本完全沒有把好的技術帶到中國來。從商務部海外技術合作合同統計來看,日本僅次于歐盟,排在第二位。而歐盟是一個國家團體,從單獨的國家來看,日本是把先進技術帶過來最多的一個國家。” 
    “日本現在很重視的、高端的技術還沒有拿到中國來,這有知識產權的問題。中日應該攜手解決中國的知識產權的問題,日本的高技術才會到中國來!闭婕谊栆蝗绱吮硎。 
    在華投資熱點轉移 
    處于投資整合階段的日本公司,一方面開始步入早期投資的“收獲期”,另一方面要適應中國市場的新變化繼續追加和轉型投資。 
    首先是投資熱點和重點轉移。隨著中國金融、流通等領域的逐步開放,日本企業加大了對中國服務業的投資力度。據日本財務省發表的統計數據,2006年日本在金融、保險、租賃、流通等服務行業的對華投資金額高達15.66億美元。可以說,日本對華投資是“此消彼漲”,今后投資的選擇性、集中性將會加強,雖然制造業投資在走下坡路,但服務貿易領域的投資卻是增長態勢。 
    其次是投資著眼點的變化。在汽車、高科技行業等資本集約型企業以及從事金融、物流、銷售等服務行業的日本企業看來,中國工資的提高意味著中國消費市場潛力的擴大和消費者購買力的增強,這是吸引海外投資的利好因素。 
    同時,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開始傾向于與中國企業攜手在中國生產高端產品,并銷往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市場。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一項調查,日企對中國注重的各項機能中,呈上升趨勢的是“高附加值生產機能”和“研究開發機能”。這些都表明,日企對中國,從當初追求低廉的勞力和原材料成本,逐漸趨向重視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 
    一些大型日本企業正計劃將其研發中心搬到中國。有調查顯示,中國是日企的第二大研發中心目的國(5.5%的日企計劃將研發中心設在中國),僅次于美國。對此,有日本官員表示,這可以視作日本企業對中國大力倡導自主創新政策的一種呼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選擇獨資的日本企業有所增加,并購中國企業的案例也多了起來。此外,在中國鼓勵外企參與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的背景下,一些日本企業也將眼光投向了中國更廣大的地區。 
    真家陽一對記者笑稱:“像中國這樣有13億人口市場的地方,在世界上還有嗎?答案是否定的。找不到比中國更好的投資地,而且以前已經有了這么好的投資基礎了,所以日本對華投資還會穩步增長! 
    而姜躍春則表示,因為日本國內經濟好轉,很多資金流向其國內成為可能,另外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而且伴隨著通貨膨脹,外資從過去比較急進開始變得冷靜一些,這決定了日本對中國的投資不會有很大的增長。而另一方面,日本企業國內的成本和中國的成本是不一樣的,加上中國還處在一個經濟上升的趨勢,日本不希望漏掉這班經濟增長快車,它也還會不斷注目中國經濟的增長和中國大陸的投資環境。“我覺得日本對華投資未來一兩年會穩中有升。” 
    專家指出,日本對中國投資策略的調整動向,會與中國的產業升級和技術升級過程形成某種互動,如果這一互動趨向良性,將有助于提升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所處的層次。 
    資料:日企對華投資三部曲 
    長期以來,日本是中國重要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來源國之一。據統計,日本對華投資經歷了三次高峰期。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事務所副所長真家陽一向《環球》雜志記者介紹說:“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幾乎每5年發生一個變化!彼蛴浾咴敿氷U述了20多年來日本對中國的投資狀況。 
    1985~1988年,是日本對華投資的第一波高潮。1985年廣場協議以后,日元升值,日本企業在其國內生產的東西不再具有競爭力,所以他們開始考慮把自己的生產基地往海外轉移。 
    “為什么日本企業選擇了投資中國?”真家陽一解釋說,“因為中國的勞動力便宜而且豐富。那時候主要的投資地方是大連,因為從歷史上來說大連和日本有很長的淵源,好多人都會說日語,日語人才比較多,所以企業都集中在這里。主要的投資行業則集中在紡織、雜貨和食品加工等附加值不太高的行業。投資金額的絕對數不是很大,但相對于1985年以前的空白,這3年可以被稱作第一次對華投資熱潮”。 
    1992~1995年,出現了第二次投資高峰。除了勞動力優秀而豐富外,中國的基礎設施在這一時期發生了一些改善,而且中國市場經濟化的目標沒有發生變化,這讓日本企業有了投資中國的熱情。這個時候,日企主要的投資地點除大連以外,還有珠江三角洲。投資的行業除紡織、雜貨、食品以外,還有電器、機械、摩托車、汽車等。 
    到90年代后半期,由于大幅度的投資增長使投資相對飽和,而且日元在95年4月后處于貶值階段,日本企業對外投資的積極性出現了一些減退。此外,97亞洲金融危機也對投資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 
    2001~2005年,日企開始了第三次對華投資熱潮。原因是各方面的:在中國采購零部件變得非常方便,中國人的收入明顯提高了,中國除了作為生產基地以外,也可以成為一個銷售市場。真家陽一強調了另一個重要因素:“2001年中國加入WTO,意味著中國將按照WTO的規則進行經濟貿易活動,所以我們更加信任中國! 
    日資青睞的區域在擴展,從珠三角擴大到長三角,以及以北京、天津、青島、大連為中心的環渤海地區。投資行業也在擴大,電子、機械、化學等行業都進入中國,軟件開發、研發中心的投資也在增多。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