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暢通物流為北部灣“舒經活絡”
2007-9-3 15:5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共建暢通物流為北部灣“舒經活絡”
——第二屆兩岸產業共同市場論壇分論壇綜述(二)
自廣西“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戰略構想提出以來,率先大力推進交通物流設施的建設已成各方共識。桂臺如何在交通基礎設施、物流園區開發、第三方物流服務、物流信息技術等領域的投資與合作機會,以及推進開拓廣西與東盟物流市場的路徑與模式?在9月1日舉行的第二屆兩岸產業共同市場論壇“兩岸物流產業合作與北部灣交通港口建設”分論壇上,兩岸專家學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務實的探討。
雙方共識是基礎
臺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認為,雙方在物流方面合作緣于很強的互補性。就廣西而言,北部灣經濟區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東鄰粵港澳的交通樞紐位置和“10+1”的巨大產業市場吸引著臺商;另一方面,臺灣的國際物流企業與航運企業擁有雄厚的資本、豐富的經驗技術、成熟的運營模式和完善的國際營銷網絡,能為廣西物流產業升級提供重要支援,也為廣西與臺灣物流企業共同開拓連接中國大陸與東盟的物流市場創造了廣闊合作空間。
臺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黃呈琮說,加快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必將充分發揮西南出海大通道和承東啟西作用,承接產業轉移,集聚生產要素,振興邊疆民族地區經濟,有效帶動和支撐西部地區進一步發展,增強綜合實力,促進優勢互補,良性互動,提高區域競爭力。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繆立新認為,北部灣能否成為國際性、區域性物流中心,關鍵在于自身資源是否得到充分發揮,有沒有產業集群,廣西主力打造的北部灣經濟區,能不能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基地,也主要看的是貨物集散情況。他建議廣西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及臺資西進時,要有所選擇,另外促進與東盟合作上,要有針對性地發展產業,實現最大共贏。
“臺灣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可以抓住祖國大陸開發中西部地區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其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和產業等方面的優勢,擴展與廣西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物流園區開發、第三方物流服務、信息技術以及農業、電子、石化等多領域的合作,謀求更大發展,實現互惠共贏。”交通部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李建生建議。
自治區商務廳廳長劉樹森認為,桂臺攜手開拓面向東盟市場的物流業已具備較好的產業合作環境。目前東盟國家已連續8年成為廣西最大的貿易伙伴,東盟已快速上升為廣西第二大外資來源地。這些都為未來桂臺攜手開拓面向東盟市場的物流業打下了扎實的合作基礎,而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東盟、乃至太平洋西岸新興的經濟增長帶。
交通港口發展是支撐
李建生認為,目前廣西圍繞北部灣經濟區物流一體化網絡規劃,組合港口建設、崇左-欽州、玉林-北海鐵山港高速公路、沿海鐵路擴能、南寧機場擴建等大型交通基礎設施,連接海港、空港、邊境口岸的一批大型物流等項目建設逐步展開。
黃呈琮認為,經過近年來的開放開發,北部灣經濟區港口和交通已具備較好條件和基礎。目前沿海港口已建成166個生產性泊位,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9個,擁有20萬噸級大型深水碼頭,吞吐量今年將超過6500萬噸,2010年將超億噸。
同時,與港口相聯的集疏運系統基本形成,西南出海大通道已發揮重要作用;第一條與東盟國家相連的南寧至友誼關高速公路已建成,南寧至新加坡全程可通公路,鐵路只要連接200公里左右就可完全打通,南寧、北海機場可直飛國內40多個城市和東南亞主要城市。
但總體來看,廣西沿海港口規模小、經營分散、物流服務水平低等狀況仍未能得到根本改變,港口競爭力不強,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尚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廣西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鐘啟泉說,目前廣西與鐵道部簽署了《關于加快廣西鐵路建設的會談紀要》,計劃在5年內投資1000億元,改造和新建2500公里鐵路。這將使廣西提前20年趕上發達地區鐵路運輸水平。同時,今年廣西沿海城市欽州、北海、防城港等計劃開工建設碼頭項目15項,項目總投資約99億元,泊位37個,設計吞吐能力約1.07億噸,港口發展將上一個新臺階。桂臺在交通、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合作機會很多。
實現“三通”是關鍵
李建生說,由于種種原因,兩岸全面直航至今未能實現。就海上直航而言,目前仍處于局部、間接和單向的狀態。
“兩岸早日直航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兩岸實現互利雙贏的有效途徑。”李建生認為,直航不僅是兩岸經貿合作的需要,也是兩岸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化潮流中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兩岸“三通”進程,對進一步發展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關系,維護兩岸關系的和平與穩定,必將產生重要影響。兩岸直航最直接的影響,是能夠提供更大的商機并大幅度降低兩岸經貿往來的成本。
李建生介紹,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的直接往來,也就是臺灣方面講的“小三通”,對推動兩岸全面、直接“三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其經濟性和便利性遠遠超過目前經港、澳中轉。目前以“小三通”的功能和范圍已難以適應兩岸經濟的發展要求。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之間海上直接往來的功能和范圍亟待擴展。
現代化物流是方向
黃呈琮認為,在東部物流網絡全面覆蓋和無線射頻(RFID)技術等不斷創新運用時,北部灣港口群及其輻射的西南地區的聯運信息尚在起步階段,有些物流企業甚至尚未建立有效的網絡,企業內部信息化水平仍低。
“而臺灣地區傳統的倉庫業、運輸業與海空運貨代業等已逐漸向現代物流營運模式轉型,倉儲保管設備、理貨設備與搬運設備等物流設備供貨商采用的設備技術業朝著自動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黃呈琮說,臺灣物流企業在經營觀念、管理水平等方面在整體上比較領先,特別是在快速宅配、常溫與低溫作業倉儲、共同配送以及搬運四大服務體系方面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都達到了與國際接軌的較高水平。
黃呈琮同時指出,大陸物流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對于物流技術和物流管理的需求非常迫切,而臺灣在物流、運籌管理的經驗以及資金方面,可以協助北部灣在交通、港口和物流建設等方面的發展,兩岸物流業合作空間大,隨著兩岸通航的發展而加速升溫。
劉樹森認為,臺灣的現代物流業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外向型制造業高度發達特別是IT產業的崛起,使臺灣的物流企業在物流理念、物流配送技術、物流中心建設、全球物流網絡和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跨區域運作能力,臺灣物流配送業的快速發展還成功地帶動了流通連鎖業的發展。另外,臺灣物流企業在信息化技術和物流產業的技術標準化方面也擁有相當成熟的經驗。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已經具有良好的物流基礎設施條件、大進大出的產業環境和多重優惠的政策環境雖然業務拓展能力和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實力有限,但擁有地利、人和與其他運作方面的資源,臺灣物流企業可以與之攜手,從合資起步,從陸路物流起步,優勢互補,共同開拓‘10+1’大市場,也必將獲得多區域經濟合作所帶來的豐厚回報。”劉樹森說。
物流園區是途徑
黃呈琮認為,當前北部灣經濟發展面臨幾個困境,一是北部灣港口群及其輻射的西南地區雖然基本構建了區域物流發展的綜合交通網絡,但也存在著港口總調度能力不足、運輸組織有待改善、物流節點等基礎設施有待規劃、物流企業的拉動效應不足,阻礙了北部灣區域物流的發展。二是物流節點等基礎設施有待發展。在東部地區保稅物流園區建設已如火如荼,北部灣港口群及其輻射的西南地區的物流園區等物流節點建設卻鮮為人知,特別是北部灣港口群的四大港口至今尚未建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這與北部灣港口群及其輻射的西南地區物流業發展極不相稱。
黃呈琮建議,要突破上述困境,以促進推動北部灣的發展,可先加強區域內的貿易合作,增強區域內企業競爭的能力。在加強區域合作的同時,還要借鑒跨國公司的經驗在管理上加強當地化決策,吸納全球資源參與全球競爭,把泛北部灣區域的企業打造成跨國公司。由過去被動、防御性的合作轉化為主動地吸納、整合資源的合作。
廣西超大集團副總經理、高級經濟師甘東霞認為,現在,國家交通部已對原規劃的45個公路主樞紐布局規劃及其功能進行充實調整,對貨運站場增加了信息化系統的物流服務功能。由貨運站場(集裝箱堆場)擴展為物流中心(物流園區),公路主樞紐和物流園區建設一體化,已被證實是進一步改善現代物流的基礎設施條件的良好舉措。以公路及公路場站建設為例,在廣西沿海、沿邊、沿交通干線及重大工業基地投資建設以公路場站的物流園區,通過桂臺合作,在物流供應商之間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提高廣西物流業對東盟市場的輻射功能。
“2007年廣西推出了欽州港集裝箱配送中心、鐵山港區臨海工業園倉儲物流中心項目等一批現代物流項目進行重點招商。可以預見,在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框架下,桂臺攜手開拓物流合作的前景十分廣闊。”劉樹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