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運輸工具的變遷
2007-9-17 18:5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上古時代的運輸,全靠手提、頭頂、肩扛、背負、橇引完成。后來,又以馬、牛來馱運,隨著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產品不斷增多,交換也開始發生,產生了對運輸工具的要求,逐步創造出滾木、輪和軸,最后出現了車這種陸地運輸工具。原始的車輪沒有輪輻,這種車輪在漢、唐時代著作中稱之為“輇”。《左傳》記載,曾做過夏王朝“車正”(車輛總管)的奚仲最善于造車。漢代陸賈的《新語》中還說奚仲“撓曲為輪,因直為轅”,創造了有輻的車輪。由輇發展到輪,使車輛的行走部件發生了一次大變革,為殷代造車奠定了基礎。 商、周的車系由車轅、車輿和輪、軛等部分構成,部件名目有幾十種之多,F已發現的商、周時期車馬坑都是車馬同坑,說明這些車是用馬拉的。
秦漢的各種車輛,大多為兩輪車。其制造按用途而異,有的適于載人,有的適于載貨,有的利于速行,有的輕便舒適,還有靈活適用的獨輪車和穩定性強、載重量大的四輪車等。1980年底,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西側20米的地方,挖掘出前后兩組大型彩繪銅車馬,大小相當于真車真馬的1/2,再現了秦代宮廷車馬雍容華貴的形狀。出土文物編號,一號車是“立車”,上有雨傘形的車篷,乘車人可以站在車箱內向外了望;二號車系駟馬安車,是仿照秦始皇生前歷次巡游的乘輿復制而成。銅車馬的發現,確證了秦代在車輛構造上的變化和技術成就,其車箱進深增長,輿廣增寬,車轅長度增加,表現了古代制車工匠的智慧和技巧,是古代科學成就和制車技術的結晶。北京大葆臺西漢燕王墓出土的陪葬車馬與遼寧遼陽市出土的漢墓方車壁畫,都說明漢代單轅車逐漸減少而雙轅車逐漸增多。有的車在車輪周圍掛上了鐵瓦,在車軸兩端軸頭上鑲有鐵件,并用植物油潤滑,以減輕車輪滾動時與車軸的摩擦阻力。四川渠縣蒲家灣一座漢代石闕上發現有獨輪車的石刻圖像,證明在西漢末東漢初獨輪車的使用已較普遍。三國魏的馬鈞和南北朝的祖沖之(429-500)制作的指南車,則體現了中國古代機械制造的高超水平。
隋、唐以后直至清末,運輸工具的種類,以動力區分,有畜力車、人力車;從結構形式上分,有轎車、大車、小車、獨輪車、西式馬車(城市采用的四輪馬車)、洋車、排子車等。
中國古代陸上運輸工具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有領先地位。商、周車輛結構的先進,性能的優越和裝飾的豪華,為古代世界所罕見。秦漢的輅車和金根車,是當時世界上少有的高級乘車。西漢創造的獨輪車,經過10個世紀,歐洲才開始采用。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就創制了有效的馬挽具——胸帶挽具、韁繩挽具,而歐洲考古學家在公元7-10世紀古墓中才發現有胸帶挽具的遺物,還是從中國通過中亞傳到甌洲的。公元前4世紀-前1世紀之間,中國就有了肩套挽具,比歐洲出現這種最有效的挽具要早1000年。古代運輸工具的創新,充分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