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采購資訊

利益難題待解 超市生鮮基地采購任重道遠

2007-9-14 16:1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取消中間環節,降低控制成本;全程干預監控,確保食品質量與安全——擁有如此優勢的基地采購無疑是未來超市農產品采購的大勢所趨。但由于前期的高成本投入以及后期利益風險的分擔等難題的存在,目前這一模式基本上仍處于起步階段。 
    
  在日前召開的“第25屆世界批發市場聯合會代表大會”上,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指出,全國經由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的農產品比重高達70%以上,似乎也說明了這一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也不得不承認,超市生鮮基地采購還任重道遠。 
  農批占七成
    
  目前超市在生鮮農產品的經營主要包括基地采購、批發市場自采、供應商直供、聯營等多種方式,因此供應鏈上游的各個環節都影響著產品的品質、周轉速度,進而影響終端商品的質量、價格和效益情況。
    
  基地采購是國際上比較流行的生鮮經營方式。在美國,零售商基地采購的比例2006年超過67%,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上升;就算是依靠農產品批發市場支撐的日本,總體上通過批發市場來進行流通的農產品比例也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但在中國,情況卻大不一樣。
    
  據馬增俊介紹,國內經由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的農產品比重高達70%以上,而在全國大中城市,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0%(詳見本報9月7日二版《農批核心地位難動搖 發展“第三代”是方向》)。不僅如此,近年來,中國超市業態發展迅速,它們的擴大,不僅沒有影響到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作用,相反又進一步鞏固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地位。
    
  2004年和2005年連續兩年的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調查也顯示,城市超市生鮮農產品的采購成為近年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原因主要是近年來農產品批發市場提高了附加值服務,健全了農產品的分揀、包裝、配送等功能,解決了超市進貨必須標準化、規格化的矛盾,這進一步確立了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中國50%的零售企業生鮮食品的采購采用供應商直供和批發市場自采,只有22%的企業部分商品生鮮食品是通過基地采購。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生鮮食品大流通還屬于初級階段。根據商務部的調查,有42%的農戶是自己銷售農產品,45%的農戶是把自己的產品賣給各地商販,只有22.7%的農戶是通過訂單來銷售的。
    
  郭戈平認為,目前從超市的需求和農業生產規模實際,以及農產品的流通方式來看,基地采購雖然有很多困難,但空間還是非常大的。比如說山東的家家悅,還有福建的永輝超市,都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積極有益的探索,無論是對消費者的食品安全,還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的規模都有好處。同時對改善大流通,提升流通的效率,也是非常有意義的。郭戈平說,加強食品供應鏈的管理,延伸供應鏈的環節,制訂明確的采購標準,確保其有效的實施,可能是每個超市經營者都要面臨的課題。
  利益分配難題
    
  事實上,關于超市生鮮基地采購早在兩三年前就在業界達成共識,但為什么直到今天還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呢?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與中國大的消費習慣、環境與能力有關,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恐怕還是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的問題。
    
  在基地采購盛行的歐美,80%至90%的農產品都是通過超市或者食品店銷售的,消費者不僅有這個習慣也有這個能力,而且整個歐美的消費者其口味大致相同,幾十種生鮮食品基本上就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這就為歐美農業產業化提供了契機,也為超市基地采購提供了可能。反觀中國,不僅農產品生產分散,而且各地不同消費者都有不同的消費習慣和需求,單就蔬菜而言全國就有近4000種,這些都為超市大規模的基地采購設置了障礙。
    
  據了解,目前超市農產品基地主要有三種形式:自建基地、協議基地以及單純的基地合同購銷。由于自建基地投入成本太大,而且風險也高,所以采用的很少,更多的還是采取后兩種模式,其中尤以單純的基地合同采購為主流。
    
  在超市生鮮經營利潤普遍降低的情況下,大部分超市明知從長遠來看肯定會有回報,但仍然難見行動。就算是一向推行“食品安全從源頭抓起”的家樂福,雖然從今年起在全國建立了不少農產品基地,但真正從基地采購的比例仍然有限。在前不久召開的“2007超市生鮮經營研討會”上,一位有機農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家樂福、沃爾瑪都是他們的戰略合作伙伴,尤其家樂福還為其提供了“零進場費”的優惠政策,但由于種種原因,直到現在家樂福要想采購其公司產品,還得去農產品批發市場。
    
  關于原因,雖然這位負責人不便多說,但記者還是從北京一超市負責人處得知“還是由于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該人士表示,在大中城市,市民日常買菜仍舊依賴面廣量大的農貿市場,這就導致在超市里優質并不一定優價,尤其是一些無公害或者有機食品,平常使用的無殘留農藥都是普通農藥價格的三四倍,養護成本也高得多,但拿到交易市場上的話卻只能隨行就市,不可能賣出成倍的價格。
    
  進入大超市,就意味著品牌、質量都有了進一步保證,超市高門檻也是一大障礙。浙江慈溪海通食品集團公司是一家大型農副產品加工出口企業,他們生產的速凍、脫水、保鮮蔬菜大量出口日本,而在國內銷售卻很少。其老總坦言,超市的進場費是一個制約因素,像日本超市就不收進場費,毛利率定得較高。而且超市往往都是賣完后結款,都有一定的賬期,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讓眾多小規模的農產品基地望而生畏,不如在農批市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便于獲得現金流。
    
  另外,現在基地的種植合作化組織與經營商戶,產業化程度與公司化程度較低。同時,出于對經營中巨大風險的顧慮,現在農產品傳統的運銷模式基本上都是親戚、朋友、熟人在一起做,大家各負責一個關鍵的環節,其信用主要是建立在血緣、意氣之上,很少會用標準的合同方式來建立信用關系。
    
  上述人士還向記者透露,正是基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很多超市所謂的基地采購僅僅只是種宣傳的口號而已,當需要時,那塊樹著招牌的基地就是屬于自己的;而當不需要時,可能超市與基地就沒任何關系了,甚至有些超市僅僅是沖著采購農產品能夠折抵13%的進項稅來的。
    
  沃爾瑪中國總部公共關系總監董玉國也坦言,沃爾瑪的生鮮雖然很少從農批采購,但基地采購的份額也很小。董玉國表示,沃爾瑪的生鮮采購主要還是采取供應商直供模式,只是從去年開始,才試著與一些基地合作。但相信這肯定是一種趨勢。
  物流配送瓶頸
    
  超市生鮮基地采購,品種可以自行掌控,成本低、質量有保證、盈利有保障,但超市在生產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尤其是前期運行成本很大,如果企業沒有相當的資金量,沒有相對完善的物流系統,也很難產生預期效應。
    
  物流配送是連鎖經營企業的后臺支撐,而生鮮加工配送中心則是超市生鮮經營的核心支柱。尤其對于基地采購而言,具有特殊意義。但生鮮加工配送中心建設動輒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投資,生鮮經營本身尚且盈利艱難,如果零售企業自己投資建設,投資回收和盈利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據了解,京客隆超市自2003年開始籌建生鮮加工配送中心,即便是自有物業改造,他們一期就投資了6000多萬元,預計今年全年配送總額將要超過1.6億元,但京客隆方面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個長期的過程。當前真正有實力建立或者擁有自己生鮮加工配送中心的超市又能有多少。
    
  投資建設也僅僅只是挑戰的開始,而更大的考驗還在生鮮加工配送中心意味著對原有生鮮經營管理體系的整合與再造,如果企業前期生鮮經營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較高,準備工作充分,新的運作流程推行到位,新舊交替和對接會比較順利平穩;如果原有生鮮管理基礎有限,新舊交替和調整的工作量和難度會加大,過渡期將會面臨比較痛苦的整合與調整,所以生鮮加工配送中心投入運營并不意味著一切大功告成,它僅僅是企業下一個輪回的新起點。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