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新政”修復黑色“創傷”
2007-9-14 16:0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向煤礦征收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提取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建立煤礦轉產發展資金……一項被稱為“煤炭新政”的工作——國家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試點工作正在山西順利推進,一些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正相繼破題,煤炭產業整體水平得到提升。
治理——專項基金彌補環境欠賬
“有井沒有水,有田不能種,裂縫到處有,走路要小心”。這是山西許多山區農民的抱怨。長期高強度、粗放式、大規模的煤炭開采,已造成山西省1/7的地下采空,12億立方米水資源遭受破壞,數千萬畝良田絕收。有關部門測算,山西要回復到10年前的資源、環境狀態,至少需投資1000多億元,花費50—100年時間。
今年3月,國務院決定在山西試點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山西預計每年能征收150億元的可持續發展基金。
“煤炭新政”實施后,山西省政府把實施農村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列為重點之一,先期對采礦權主體滅失地的201個村進行治理。避讓搬遷每人補助5000元,危房修繕每人補助1200元,打井每米以平均造價補助2000元,造地每畝補助5000元。年內幫助塌陷嚴重的17萬農民住上安全房屋,三年內安置受災居民60萬人,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建起防范農村地質災害的長效機制,徹底扭轉只采不治或很少治理的現狀。
采煤引起的其它社會問題也相繼得到治理。據預測,到2020年,山西僅五大國有煤炭重點企業就將有39處礦井資源枯竭,需要安置轉產職工達12.5萬人。突出的問題還有:分離企業辦社會、棚戶區改造、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等。對此,山西嚴格煤炭企業轉產發展資金的征收使用,確保企業所有、專款專用,專戶儲存、政府監管。同時規定,基金以5∶3∶2的比例分別注入環保、礦山企業轉產、社會穩定三個領域,今年全部啟動并完成國有煤企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工作,形成煤炭企業轉產、煤炭城市轉型發展的有效機制,不欠新賬,漸還舊賬。
截至6月底,山西已征收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32億元,上半年減排二氧化硫4.9萬噸,造林308萬畝,治理塌陷嚴重的村莊201個……
流通——煤炭交易邁步走向市場
眼下,“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籌備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根虎,把中心開業的倒計時牌端端正正地擺在辦公桌前,每天的工作排得滿滿當當。他說:“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字號煤炭交易市場體系,任務艱巨,使命光榮。”
今年5月20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建設“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業內人士很快做出反應:這是國家在流通領域落實“煤炭新政”的具體體現,標志著長期以計劃經濟體制為主的煤炭交易將邁步走向市場。山西省社科院院長李留瀾,很早就期盼出現中國的煤炭“歐佩克”。在他的記憶里,國家長期按計劃價調撥煤炭,大量中小型煤炭生產企業無序競爭,同煤集團每噸煤最低曾賣到18元,礦工每月的生活費都難保障。“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建成后,可為交易各方搭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易平臺,避免暗箱操作,創造平等交易的市場環境。
交易中心各項籌備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開展,暫定9月開業。7月20日,交易中心的最大股東“山西煤炭運銷總公司”改制重組,正在成為煤、電、路、港多元參股的現代大型物流企業。國內外諸多實力企業紛紛出資參股交易中心,已確認的出資入股總額達9億元。交易中心預計在初始階段實現煤焦年交易量5億噸左右,并進一步輻射到晉、冀、內蒙古煤炭產運銷企業。張根虎說,我們將把國內的煤炭生產和消費巨頭全部攬括進來,吸引更多的國際煤焦貿易商入場交易,促進國際煤炭市場早日出現權威的“中國價格”。
整合——“市場之手”助推關小上大
在山西,“煤礦是金,誰有誰富”,關閉小煤礦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盡管山西各級政府不斷抬高煤炭市場的準入門檻,使盡渾身解數關小上大,但許多小礦仍然處驚不死或死而復生。“行政之手”很難從根本上割除這一長期存在的痼疾。
令人關注的是,開征基金后,許多個體和集體小礦生存維艱,有的停產不干,有的自行轉行或尋求整合。偏關縣閆家溝煤礦已經停產,礦長馬豐說:“政府鼓勵規模化發展,45萬噸以下的小礦要比年產90萬噸以上的大礦多交一倍基金,無形中加大了小礦的成本。”由于煤質差、市場飽和,偏關縣噸煤售價僅100元錢左右,交納高額基金后,閆家溝礦每產1噸煤就要負債2元錢。這樣,在市場無形之手的調節下,偏關縣5座煤礦全都自行停產。臨汾、太原等地的許多小煤礦也出現轉行勢頭。
小礦堪憂,大礦看好。同煤集團發揮規模效益優勢,末煤、精煤的現售價分別達到每噸345元和475元,剔除“三金”后,噸煤售價平均比以前增長15元。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張懷文表示,煤炭生產有一個負相關效應,規模越大,生產工藝越先進,煤炭生產的資源耗費越小,環境破壞程度越低,產品的附加值也越高。今年上半年,山西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噸煤制造成本為168.44元,同比增加14.51元,而噸煤綜合售價卻達到343.82元,同比增加30.84元。
目前,山西已建成現代化的高產高效礦井37座,形成同煤、焦煤、潞安、陽煤、晉城煤業等5個大型煤炭集團,大企業、大集團煤炭產量的比重比過去提升了10個百分點,資源回收率、百萬噸死亡率也明顯好轉。未來兩年,山西將培育2—3個億噸級煤炭“巨無霸”,真正走上集約發展、內涵發展、綠色發展、綜合高效發展的道路,實現從煤炭資源大省向煤炭經濟大省的成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