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國進口貿易增長相對乏力
2007-9-10 8:5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在投資、出口、消費三架馬車共同驅動下,急速增長,第一季度GDP增長速度達到了11.3%,第二季度達到了11.9%,是1995年以來最快的速度。盡管如此,進口總體增長依然比較平穩,主要類別進口增長甚至有放緩的趨勢,進口增速與出口增速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經常項目順差繼續擴大。 進口總體情況
——進出口增長速度差距進一步擴大
上半年中國進口總額4342.0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2%,月平均進口723.6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高出111.76億美元,但月均增長幅度低于去年同期3.7個百分點。2006年上半年單月進口增長速度都在20%以上,而2007年上半年只有2個月的進口增長超過了20%。2007年1-6月進口增長速度低于出口增長速度9.4個百分點,兩者的差距比去年同期擴大了5.5個百分點,進出口不均衡問題比較突出。上半年,貿易順差1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3.1%。
——主要大類產品進口增速放緩
初級產品占進口總值的24.9%,與去年的份額相當,但18.8%的進口增長幅度同比下降了13.6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分別占51.4%和29.7%,兩者比去年同期的份額都略有下降,且兩者的增長速度分別降低了12和13.7個百分點,低于總的進口增速。進口強勢增長的產品集中在農產品、資源類產品和工業生產設備,進口數量增長幅度超過40%的產品包括肉和肉制品、玉米、食用植物油、香煙、柴油、煤炭、未鍛造的銅、氯化鉀、初級形態聚酯切片、船舶、渦輪噴氣發動機、發電機組、聲音錄制重放設備、鐵道電力機車、非公路用自卸車、汽車底盤。進口下降幅度較大的產品有小麥、棉花、豆餅、尿素、未鍛造的鋁等。
——從拉美、北美和大洋洲的進口提速
2006上半年,除非洲外,中國從其他各大洲進口的增長速度都低于對其出口的增長速度,而今年上半年,中國從拉美、北美和大洋洲進口增長速度已高于對其出口增長速度。上半年,中國從非洲的進口增長速度出現急劇的下降,從去年同期的51.4%,降到7.45%,這股下降風潮波及到非洲30個國家。由于進口增速劇減而出口提速,中國對非貿易已從去年上半年35億美元的逆差,轉變為今年上半年7.8億美元的順差。拉丁美洲取代非洲成為向中國出口增速最快的地區,增幅達到了48%,從而也使中國對拉美貿易從去年上半年的順差變為逆差。盡管上半年從北美進口增速超過出口,但中國對北美依然維持巨額順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0億美元,增幅18%,是中國最大的貿易順差地域來源。中國從歐洲的進口增速略有提高,但出口增速卻大幅度提高,從而使對歐貿易順差比去年同期增加208億美元,上漲52%。盡管亞洲在中國進口貿易中占的份額最大64.6%,但增長速度卻相對平穩且低于總的增長速度。由于從亞洲的進口增長幅度減緩,1-6月對亞洲的貿易逆差比去年同期縮小了168.5億美元,即43.5%。
中國從40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超過了100%,其中多數是最不發達國家,如阿富汗、不丹、尼泊爾、老撾、黎巴嫩等,另有一些是油氣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如安哥拉、尼日利亞、蘇丹、智利等。中國從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的進口是上半年的亮點,其中從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的進口分別增長了89.5%、273%、220%和466%。
——一般貿易領先,外資企業創新紀錄
一般貿易進口占進口總額的44.9%,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加工貿易占38%,同比下降了2個百分點。一般貿易進口增長23%,比加工貿易進口增長快11.2個百分點。
外商投資企業進口占總進口的58%,與去年同期持平,但外商投資企業一般貿易進口大幅度提速,從去年同期28%的增長率上升到37.5%,領先于其他各類企業,比國有企業高25.3個百分點,在一般貿易中的比重增加了3.5個百分點,達到了34%。外資企業進口占加工貿易進口的84%,同比下降了1.9個百分點。國有企業一般貿易進口增長顯著落后于其他類型的企業。民營企業在加工貿易進口增長方面遠遠高于其他各類企業,達到了32%。
重點商品進口情況
——能源類產品:
上半年原油進口量增長11.2%,達到8154萬噸,為同期國內原油產量的87.4%。凈進口原油7972萬噸,增長13.4%,進口為國內需求量的47%。由于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比去年有所下降,具有代表性的北海布倫特原油、美國西德克薩斯原油、亞洲迪拜原油1-6月的均價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14.68美元/桶、39.7美元/桶和10.53美元/桶,我國原油的進口成本比去同期每噸下降了24美元。除成本因素外,上半年國內新增2000萬噸煉油產能的投產以及國內外成品油價格倒掛導致成品油出口快速增長(上半年成品油出口量增長27.6%)也是進口原油需求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上半年成品油進口量下降1%,但柴油進口量增長幅度達到40%。雖然國際市場輕柴油1-6月每噸比去年同期下降37美元,中國柴油進口成本比上年同期每噸下降了14.6美元。
從2003年至今,我國煤炭進口強勢不衰,且在今年成為凈進口國,上半年實現凈進口395萬噸。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國內優質動力煤供應明顯不足。去年底取消和降低煤炭進口稅,以及國內煤炭業生產和物流成本大幅度上升,東南沿海地區進口煤炭的成本已大幅度低于從國內北方購進成本,在此背景下,上半年我國煤炭進口在去年同期增長51%的水平上,繼續增長47%,達到2707萬噸。盡管我國近年持續、大幅度增加煤炭進口,但進口成本沒有大幅度攀升,上半年同比平均每噸上漲了2.5美元。
——金屬類產品:
上半年鐵礦石進口量18,791萬噸,增長16.4%,增長幅度比去年同期下降6.5個百分點,進口依存度從去年上半年的71%下降到58.5%。進口成本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上升。今年我國與世界三大鐵礦石出口巨頭談判議定的年度供貨價格上漲9.5%,但由于印度對鐵礦石出口每噸加增300盧比的關稅,導致現貨市場價格提高及海運價格大幅度上升,上半年進口鐵礦石的成本為74.6美元/噸,比去年同期提高12.6美元,增幅達到20.4%。
在國內鉻鐵消費旺盛的背景下,上半年鉻礦進口量增長38.3%,同時進口成本也由于國際市場主要供應國土爾其、印度等出口報價的不斷調高而上升,今年上半年的平均進口成本已達219美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5%。
由于國內產能大幅度擴張,上半年粗鋼和鋼材產量分別增長了18.9%和23.9%,部分形成對進口的替代,上半年鋼坯和鋼材進口量分別下降了34%和7.6%。同時運輸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也對中國鋼材進口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1-6月中國坯鋼的進口成本每噸平均上升了815.5美元,漲幅高達85.3%。
盡管國際市場價格持續高位運行,但由于世界銅加工能力和銅的下游消費行業向中國大規模轉移,中國對銅精礦等初級形態的資源需求與日俱增。上半年銅礦砂及精礦進口227萬噸,同比增長26.6%,未鍛造的銅進口99.8萬噸,增長117%,廢銅進口增長18%。上半年進口廢銅的平均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漲了405美元,漲幅達64%,未鍛造的銅的成本每噸上漲了1472美元,漲幅28.6%。
隨著國內氧化鋁產能的增加,上半年國內氧化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了58%,在國內供應改善的情況下,氧化鋁進口量同比下降了20.3%,未鍛造的鋁下降45.8%,但這同時帶動了國內產業對進口鋁礬土的需求。目前國內45%的氧化鋁生產依靠進口鋁礬土。我國95%的鋁礬土進口來自印度尼西亞,最近該國政府因環保問題,采取了嚴格限制鋁礬土出口的措施,致使我進口貨源不足,價格趨升。
——化工類:
近年聚酯切片一直是化工品進口中的熱點。多年來國內聚酯原料產業嚴重滯后于下游產業,導致聚聚酯原料的進口依存度居高不下。2003年3月我國對原產于韓國的聚酯切片開始實行為期5年的反傾銷措施。但有報道稱,自2005年第四季度起,以加工貿易為名的聚酯切片的進口大幅度增長。今年1-6月聚酯切片進口量增長高達到了86.6%,進口主要來自韓國,進口成本每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1美元。
——農產品類:
上半年我國食品價格以高出其他商品兩倍多的速度上漲,這也使得農產品進口趨勢得以增強。玉米曾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產品,但這兩年國內玉米深加工產業不大擴大,以淀粉、飼料為主的初加工正向變性淀粉、賴氨酸和化工醇為代表的精加工乃至生化加工轉變,新的需求導致進口增加。上半年玉米進口量增長106%,凈進口6393萬噸,而去年同期凈出口226萬噸。中國是豆油的主要消費國和進口國,進口大豆的主要用途是加工豆油。根據有關部門估計,2006/2007年度油用大豆84.7%依賴進口。上半年我國大豆和豆油進口此消彼漲,大豆進口1385萬噸,同比下降1.4%,豆油進口放量增長47.6%。但兩者的進口成本都顯著上漲。上半年大豆月平均每噸進口成本327.5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漲63.7美元,增幅24%。豆油進口成本的增幅達到了36%。棕櫚油進口量增長22%,成本提高了51%。由于國內供應出現較大的缺口,價格上漲勢頭猛,為增加國內供應,平抑價格,上半年肉和肉制品進口金額分別上漲了86%和98%。其中從美國和歐盟進口的肉分別增長了63%和212%。
影響我國進口的因素及變化趨勢
——經濟增長與資源約束的矛盾
2007年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著自2002年以來強勁增長的態勢,盡管投資增幅回落,但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出口增長強勢不改,國內消費正在提速。在此情形下經濟發展與資源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維持經濟和出口的持續增長越來越依賴進口能源和原材料。年初國務院副總理增培炎談到要利用利用國家外匯儲備較多的條件,增加國家戰略性資源的儲備,進一步擴大稀缺資源的進口。2006年11月1日起,海關對煤炭、成品油、氧化鋁等26項資源類產品開始實行0-3%的進口暫定稅率。由于資源短缺并非是短期可以有效解決的,預計鼓勵資源進口的政策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市場開放政策
貿易收支的不平衡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問題,2006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增加進口以緩解貿易不平衡的要求。為增加進口,政府相繼修訂或新出臺了一些簡化進口程序的措施,包括4月1日起實施的取消塑料原料、鋼坯、鋼材等338個稅目的自動許可證管理的規定、7月1日起實施的下放加工貿易申請保稅進口料件內銷審批權。2006年底公布了鼓勵引進技術目錄。引進目錄所列技術,企業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征、免征優惠。所有這些措施對進口的影響還未充分顯現,還需要一個更長的觀察期,但畢竟中國在市場自由化方面又有的新的舉動,效果值得期待。
——匯率走勢
從今年1月至6月,人民幣對美元繼續升值,升值幅度2.5%。理論上講,人民幣升值將使以人民幣計算的進口成本降低,有利于擴大進口規模。如果按照今年1月份和6月份的不同匯率計算1-6月中國一般貿易進口成本,則兩者相差377.21億人民幣,也就是說,由于人民幣升值,全國1-6月的一般貿易進口節省了377.21億元。這使我國大量使用進口原材料、中間產品的行業和企業收益良多。但實際上美元貶值導致國際市場上以美元定價的產品,如石油、有色金屬、農產品等同步調整,特別是那些中國進口權重大的商品更是如此,因此人民幣升值對擴大進口的作用是有限的。
——國際市場的走勢
今年對中國進口影響較突出的外部因素是糧食能源化的趨勢。鑒于原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常規資源的減少、日益集中在政治局勢不穩定的地區以及造成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發展替代能源已破在眉睫。目前美國燃料乙醇生產急劇擴張,在建乙醇生產廠80多家。2006/2007年度乙醇行業玉米用量21.5億蒲式爾,2007/2008年度將增加50%。美國中西部玉米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60年來最大。
近期糧食能源化給世界農產品市場帶來顯著的變化,一批農產品價格相繼上漲,這些產品不僅包括玉米、棕櫚油等直接生產生物能源的產品,還包括與玉米擴大種植形成競爭的大豆、小麥、大麥等產品,過去一年中這些產品的美國期貨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幅度上漲。盡管有些國家對糧食能源化采取了嚴格限制的措施,但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美國這該領域的積極推進,必將減少其相關產品的出口,并影響到世界農產品的價格。
值得關注的問題:匯率升值未能有效解決進出口失衡
自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幅度已超過了9%。兩年前,某國際機構基于對中國貿易價格彈性的研究認為,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10%,出口量將下降15%,并且將導致進口的顯著增長(進口價格彈性將加大到1.4),從而使貿易盈余下滑。但兩年之后看,隨著人民幣的穩步升值,出口不降反升,且勢頭強勁,進口相對乏力。其結果是貿易順差不斷擴大,2007年上半年貿易順差已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8.1%,而去年同期這個比率是5.2%。
匯率作用的局限性或低于預期,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的原因來自我國獨特的貿易結構,簡單地說,就是我國存在巨大的加工貿易。加工貿易的價格彈性要小于一般貿易。
上半年一般貿易進口增長23.1%,要遠遠高于11.9%的加工貿易進口增長率。我國總進口中加工貿易進口占38%,這類進口對匯率調整不甚敏感,因此,我國匯率升值對進口貿易的擴張效應受到局限。
此外,企業所有制類型是決定企業市場化程度的一個指標,也影響著對匯率的反應程度。比較而言,外資企業,特別是獨資企業對人民幣升值的反應似乎更為敏感。上半年外商獨資企業一般貿易進口增長高達49.1%,遠高于中外合作和中外合資企業。在國內企業中,民營企業對匯率調整較為敏感,國有企業最不敏感,兩者上半年一般貿易進口增長率分別是34.5%和12%,集體企業介于兩者之間。
石油進口近億噸 平均單價比去年下降
據海關總署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石油9959萬噸,再創歷史新高,進口金額達426.63億美元。數量和金額增幅同比均明顯下降。
海關統計顯示,上半年中國進口原油8154萬噸,同比增長11.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4.4個百分點,金額為349.47億美元;進口成品油1805萬噸,同比下降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7.1個百分點,金額達77.16億美元。
由于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出現回落,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原油平均單價為每噸428.59美元,比2006年每噸下降了28.85美元。
作為限制資源類商品出口的舉措之一,今年以來中國原油出口繼續大幅下降。海關統計顯示,上半年中國出口了182萬噸原油和791萬噸成品油,金額分別為6.27億美元和43.6億美元。
受國產車替代影響 進口車總量下降
中國進口汽車貿易中心總經理丁宏祥分析,2005年上半年進口汽車市場主要呈現三大特征:進口總量大幅下降、進口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價格基本保持穩定。預計下半年進口汽車總量將超過上半年,但經營進口汽車仍存在較大變數和風險。據海關統計,今年1~6月我國累計進口汽車63990輛,為去年同期96127輛的66.6%,減少三分之一。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進口減少了32137輛。按減少數量排序為:1.5~2.5升轎車減少19878輛,小于1.5升轎車減少5910輛,貨車減少4090輛,旅行小客車減少3457輛,2.5~3.0升轎車減少3727輛,大于3.0升轎車減少2767輛,客車減少1054輛,而越野車增加8417輛;按減少比例排序為:小于1.5升轎車減少98%,貨車減少80%,客車減少61.5%,1.5~2.5升轎車減少59.4%,旅行小客車減少54.8%,特種車減少37.8%,大于3.0升轎車減少31.5%,2.5~3.0升轎車減少22.6%,而越野車增加50%。
上半年轎車的進口數量明顯減少,尤其是從日本進口的轎車數量減少更多。這與日本三大汽車公司——豐田、日產、本田加大在華的投資,加快推出新車型等有關。往年轎車進口的主流車型主要為豐田佳美和日產風度,隨著今年日產天籟、豐田皇冠的推出和本田雅閣的上量,日系進口車明顯受到阻擊。據統計,上半年總計國產車中日產天籟3萬輛、豐田皇冠1萬輛、馬自達6 2.5萬輛和本田雅閣6.5萬輛。加之日元升值等因素,日本進口轎車正在慢慢被國產化的同門車型拒之門外。
同時,高檔車和中高檔車作為進口車的主陣地,今年國產車型也加大了力度,競爭隨之加劇,如新奧迪A6、寶馬、凱迪拉克CTS等都在進一步擠壓進口車的空間。
另外,今年整個上半年,歐元、日元都比較堅挺,直接導致進口德國車和日本車的成本居高不下。在某種程度上,匯率比關稅更直接影響進口成本,直接影響德國車和日本車數量大減。
政策方面,隨著今年年初WTO過渡期的結束,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新政策,包括《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汽車產品自動進口許可證簽發管理實施細則》和《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等,其對進口車市場的格局變化,以及對經銷商的實際運作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加上由于政策明確較晚,訂貨較少,一季度進口銳減,直接導致上半年進口大幅減少。
鉀肥進口量價齊升
伴隨著國際鉀肥市場價格的大幅度上升,國內陸運邊貿及港口口岸進口鉀肥交易日益增多,價格和數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攀升。
作為國家一類口岸和中俄之間最大的陸運口岸,綏汾河一直承擔著中俄貿易進出口運輸和分撥任務。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邊境貿易的日益發展,交易量不斷增大,像綏汾河和滿洲里這樣的陸運邊境口岸為國內進口化肥有力地承擔起補充作用。
以綏汾河口岸為例,今年1-5月份鉀肥進口量突破130萬噸。但是,在國際市場行情的催生下,港口進口鉀肥的價格記錄也不斷被’刷新’。從今年2月份開始,邊貿鉀肥價格持續高漲,連續經過5次上調。以俄紅鉀為例,共計每噸上漲了240元左右,上調幅度約為13%。2月中旬報價提高至1800元/噸,3月中旬,價格調整為1860元/噸。從4月底開始,價格突破1900元,上漲為1930元/噸。6月份的價格又有所上漲,并報出1980元/噸的價格。進入7月份,價格一舉突破2000元關口,達到2040元/噸。
同時,從海運口岸的情況來看,鉀肥進口量也開始激增。日前,從連云港檢驗檢疫局獲悉,今年上半年,連云港口岸的進口量呈現上漲趨勢,日前已經突破50萬噸,其中鉀肥是連云港口岸進口量最大的化肥品種。
根據統計,今年1-6月份連云港口岸進口鉀肥氯化鉀和硫酸鉀兩種 共18批次,約44.26萬噸,貨物總值近1.02億美元,批次、重量分別占進口化肥總量的69.2%和85.9%。與去年同期相比,批次增加50%,重量增加了270.4%。進口的鉀肥中,主要以氯化鉀為主,共進口16批次,為43.24萬噸,占鉀肥總量的98%,貨物值近1億美元,占總值的97%,批次、重量、貨物總值分別占進口化肥的61.5%、83.9%和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