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建設以需為主
2007-8-6 10:3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目前,物流信息化應該說是“叫好不叫座”,炒得火熱,用得卻不盡如人意。但物流企業業務和管理需求本身終將驅動并決定發展企業信息化。中國的企業要想真正實現物流的信息化,就必須緊緊抓住需求這根主線,循序漸進,尋找適合自己的路。
張雄是深圳某物流公司的跟單員,他從事貨單處理工作,每天接收著生產企業客戶的電子郵件訂單,然后向船公司預定艙位,再將船公司的回執轉給客戶。最近他的工作出了一些問題,每一筆業務并不像預想的那樣順利。隨著業務的增多,張雄每天要處理30筆以上的交易,一旦遇到企業延遲貨物上船時間,或是企業、船公司想查詢相關單證,他的工作節奏就將完全被打亂,因為他要從3G的郵箱和海量單據中調出相關客戶的交易資料,并予以答復。
而與張雄從事相同行業、同在深圳工作的大學同學李某的工作卻得心應手。李某所在的物流公司早就上線了物流信息化系統,所有資料都只需從數據庫中調出,客戶甚至可以直接從物流公司的數據庫中查找某些資料。“合身的信息系統,對于成長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來說,已經成為必須。”張雄說。
張雄的體會得到寶供物流信息系統部副總監顧小昱的認同。顧小昱還認為,正是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這種信息化需求,牽引著物流行業持續的信息化投入。“寶供的物流信息化建設,完全是由業務驅動的。”顧小昱說,這種模式依然會得以延續。
信息化依然“叫好不叫座”
物流是個非常特殊的行業,涉及到采購、生產、流通等多個環節,而中國的物流企業由于長期采用傳統的運作模式從事經營,更是各具特色。其體制的限制、業態的多樣化帶來了需求的迥異,更導致了物流信息系統建立的復雜性。
目前的物流信息化應該說是“叫好不叫座”,炒得火熱,用得卻不盡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表示:“大而全一步到位的全套信息化建設思想流行,對信息化階段實施目標的可操作性和過程的可控制性等工程問題在需求方面缺少準確客觀的把握。”
中山大學現代物流技術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管理系主任陳功玉教授認為,我國物流信息化存在六大障礙,首先是原始信息生成與采集效率低,第二是物流信息化利用和整合度不高,第三是缺乏運作高效的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第四是物流信息化建設缺乏整體性理念,第五是物流信息化缺乏可持續發展眼光,第六是物流信息化缺乏高素質領導人。
如何打破這六大瓶頸呢?陳功玉建議,政府要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和推進物流信息化與標準化;另一方面企業要有長遠和整體的信息化眼光,要合力選擇物流軟硬件設備,要選擇合作的信息化為切入點。陳功玉認為,除此之外,物流企業更要注重人才的積累和培養,這是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成功的關鍵因素。
信息化將成本控制提前
盡管有很多種不利因素制約中國物流信息化發展,但物流企業業務和管理需求本身終將驅動并決定企業信息化發展。
據智軟軟件開發有限公司經理謝學監介紹,在上海有兩個船公司,起初,它們的公司規模、經營業務都基本相似。2005年,兩家公司同時購買了同一套物流信息化軟件,不同的是,A公司在老板的極力推廣下,徹底運用該系統;而B公司由于執行力不夠,加上公司員工老齡化,這套系統在試運行一段時間后被閑置了起來。經過兩年的市場洗牌,A公司已經在陣痛中成功轉型,而B公司則銷聲匿跡。
A公司之所以能在競爭中活下來,并越做越大,最大的因素在于運用信息系統。在價格白刃戰時期,嚴格地控制了公司運營成本,讓公司得以持續經營。當公司活下來后,信息系統持續發威,依托客戶管理模塊,輕松接手淘汰“選手”的客戶。
基礎信息化需求應受關注
專家指出,從實際出發,中國物流產業對于信息技術的需求應該分為三個層次。第一類是基礎信息化,最大的作用就是使企業順利實現信息的采集、傳輸、加工和共享,最后在決策過程中有效地利用各種信息;在基礎信息化實現以后,一些條件比較好的企業將會開始尋求改進,利用積累下來的數據,進行流程和日常操作的優化;第三層次,也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就是供應鏈管理,用來調節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協作關系。
我國物流信息化目前的需求仍是以底層的基礎信息化為主,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收集的成功案例中,屬于這個層次的大約占80%。奧康鞋業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他們的成功之處是解決了全國成百上千個點的信息共享,非常快地把信息采集起來。這個物流系統的優化功能不是太多,但是它確實代表了絕大多數企業對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我國的物流信息化起步比較晚,在很多企業里,決策和日常運營流程并沒有形成一種制度。因此,多數企業信息化的最基本目標是建立一種機制,再通過信息系統把它固化下來,這樣決策就能做到有根有據。
此外,目前有一部分信息化基礎比較好的企業已經開始考慮優化問題。這也是來自降低成本、加快周轉等經濟上的壓力,目的是幫助企業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優化集中在幾個最能產生效益的環節,比如集中庫存、集中采購等局部環節。這一層次的信息系統建設進行得還很不完備,據估計,在收集到的案例中,明顯含有這塊功能的信息系統僅占15%左右。
同時,在供應鏈管理領域,我國的成功案例更少,估計不超過5%。在收集到的案例中,萊州糧食系統的經驗值得借鑒。他們應用信息技術,較好地實現了與農戶、下游的加工單位、出口企業、農行、財政部門、農業局等多方面的聯網,最主要的是解決了各方面利益的協調。這一案例的成功與軟件開發人員對其業務及需求的深入了解是分不開的。據了解,實施該項目的深圳奧馳公司,到萊州蹲點蹲了8個月,才把它的需求搞清楚,從一個外行變成了內行,真正懂得了中國的糧食是怎么流通的。現在,很多企業在采購方面已經非常理智、慎重,軟件供應商應該把推銷產品變成更多的增值服務,也就是幫助用戶解決盈利的問題。
通過仔細分析收集到的一些案例,不難看出,成功的案例或許所處的層次不同,或許能實現的功能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每一個成功的案例都是適應了企業的實際需求的。
在我國的現實情況下,基礎信息化的需求還是主流,很多企業所需要的就是快速對市場做出反應,也就是說只需要有數據,能夠提高決策水平,抓住眼前的商機,就能夠使他的經營額和銷售額有大幅度的增長。至于更高層次的信息化管理,對他們來說,可能還稍顯奢侈。這個層次的要求雖然很初級,但能解決很多基礎問題,滿足企業最迫切的需求,應該被充分重視起來。而現在多數的信息化解決方案總是偏向于求大求全,過于追求技術的高端化,所以,往往會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我國的企業要想真正實現物流的信息化,就必須緊緊抓住需求這根主線,循序漸進,尋找適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