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像新河村這樣“一線穿珠”的村越來越多。在農村公路建設過程中,湖北既充分激發農民修路熱情,讓農村公路“一線穿珠,區域循環”,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依靠民主決策,量力而行,修農民愿意修的公路,使農村公路建設成為一曲激情與理性交織的樂章。農民朋友說:“荊楚鄉村民主修路凝聚民心。”
一線穿珠 區域循環
通村公路如何規劃,一直是事關民意的關鍵問題。據襄樊市交通局副局長安俊美介紹,在農村公路建設中,基層交通部門為滿足大多數農民的利益,按照“一線穿珠,區域循環”的原則做好通村公路規劃。按此指導思想,襄樊通村公路減少了斷頭路,以最經濟的線路使各建制村公路串聯起來形成網絡。在村村相通的同時,又最大限度地串起一個個自然村,讓公路通到更多的農民家門前。
7月中旬,記者驅車赴襄樊、隨州、天門采訪,從老河口、襄陽到宜城,通村公路四通八達。在襄樊老河口市,老河口市交通局局長王山宏向記者講述了該市黃家寨、何營村和李家卡子村修路的故事。3個村大致成三角形布局,最經濟的辦法是一條通村公路將3個村串起來。由于李家卡子村配套資金遲遲到不了位,何營村便計劃修一條公路與黃家寨直接連接起來。如果這樣,公路就會把李家卡子村甩開。交通局實地踏勘后,給3個村村民算了一筆經濟賬,做通了農民的工作。今年上半年,公路最終串起了李家卡子村,并連通了鄰鎮。王山宏說,按照“一線穿珠,區域循環”的思路,截至目前,老河口市依照全市村莊布局,通村公路初步形成了內外三層環,所有的建制村都嵌在了網絡中。
宜城市交通局局長王久華向記者介紹,平原地區一條通村公路至少串起了四五個自然村,到今年年底,該市平原鄉鎮將實現所有建制村和大部分自然村通公路。
民主決策 量力而行
農民們對家門口通公路愿望迫切,都希望通村公路經自家門前過,但無論規劃多么合理,一條通村公路也無法把所有的自然村都串起來。如何讓廣大農民都滿意呢?
為了修民心所向、農民滿意的公路,湖北通村公路修到哪里,就把群眾工作做到哪里。各地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實行 “一事一議、民主決策”,積極探索“民主修路”的辦法,襄樊、十堰、荊州等市農村,通過群眾公選,成立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理事會或協會,將決策權交給村民大會,由群眾自己提議修路,村民大會集體討論,盡可能滿足絕大多數農民的出行需求,使通村公路建設成為凝聚民心的工程。
從新河村村委會修一條直達縣鄉公路的道路僅需兩公里,宜城市交通局實地考察后,決定給他們增加一公里計劃,因為這樣便可串起4個自然村。但新河村共有10個自然村,如何讓另外6個自然村的村民滿意呢?村里召開村民大會,按照大多數人的意見,決定10個自然村的通村公路同步建設。這樣村里要多修5公里公路,村民委員會討論決定,國家補助后不足部分由10個自然村村民一并集資解決。宜城市平原地區鄉鎮采用這種方法,讓大多數自然村通了公路。
隨州市曾都區自2003年“村村通”工程全面啟動以來,到2007年5月,共建成通村公路1450公里,全區586個建制村全部實現通公路,初步形成了以鄉鎮為中心、連接干線、輻射村組的農村交通網絡,受益群眾100余萬人。與“村村通”帶給農民的喜悅相比,曾都區區長有更深的感受:農村公路涉及到每個農戶的利益,除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都靠全區農民投工投勞,但修了這么長的公路,卻沒有一起因修路引發的群眾信訪!
湖北創新農村公路建設監督機制,力求“賬務公開、事務透明”。荊門、隨州、天門等地將監督權交給群眾,由村民或村委會推選當地村民信得過、有威望的老黨員、老教師等組成質量、資金監督組,他們巡查工地,嚴把建筑材料關和施工關,確保工程質量。交通部門則嚴守驗收關,按職責分工對通村公路質量進行檢查驗收,合格者兌付以獎代補資金。
為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的難題,鄉鎮和村級干部動員社會捐助,并采用資源置換的方式,將沿江水面、山場、崗地、林場租賃開發,用承包金彌補建設資金缺口。老河口市在外務工人員多、經商的多,他們自發為家鄉建路捐資,全市3年修建通村公路近2000公里,沒找農民集資一分錢。
作為農村公路建設的主導部門,湖北交通部門堅持與農民出行需求的實際相結合,將通村公路建設融入新農村規劃,突出“出口路”、“經濟路”、“通達路”建設理念,科學制定每個村鎮的交通規劃。交通部門深入一線,現場勘查,并針對山區、丘陵、平原等不同的地質狀況,提供實用的建設方案和成熟技術。為了控制成本,交通部門通過流量調查分析,合理確定農村公路的路面結構,并盡可能利用當地建材資源。
據統計,自2003年以來,湖北省交通廳投資258億元,全省新增農村瀝青(水泥)路近8萬公里。目前,湖北基本實現了鄉鄉通瀝青(水泥)路,97.72%的建制村通公路,到今年年底,全省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率將達到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