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紡織服裝業為中國縫機創造機遇
2007-8-31 17:0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根據印度服裝協會提供的最新信息,2006-2010年之間,印度服裝產業在縫制機械引進方面將保持年增長23%的投資幅度,以確保服裝行業實現更加快速完備的升級。這樣,印度每年需要的縫制機械就會由2005年到2006年度的70多萬臺增加到2010年到2011年度的約200萬臺。而且,印度的服裝協會將會與政府繼續交涉,希望將縫制機械的進口稅率再下調5個百分點。如果這個政策能夠形成,對于所有的中國縫機企業無疑是一個喜訊。 近年來,印度作為南亞地區崛起的新興經濟體受到了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矚目,人們甚至將其與中國、俄羅斯、巴西并列稱為“金磚四國”。過去的幾年,中國的GDP年增長率超過了10%,而印度緊隨其后,保持在8%左右。印度國土面積約為中國的1/3,但人口卻已經超過了11億(2006年),這個人口密度比中國還要大的國家在紡織服裝業的崛起中,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注意到了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
中國和印度相鄰,在競爭的同時更存在著很多合作機會。作為與紡織服裝行業高度相關的縫制機械行業,中國的縫機企業也紛紛把眼光投向了印度。
印度服裝市場概況
印度的紡織服裝行業在近五年內獲得了飛速發展。首先,印度自身的條件有利于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印度是世界第三大棉花生產大國,其生產的長絨棉享譽世界,為紡織服裝行業提供有力的原料支撐。其次,印度是悠久的文明古國,其服裝工業和地毯工業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在傳統與現代結合的過程中,發揮了他們在設計方面的特點和優勢。再次,印度有著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可以支撐紡織服裝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在過去的十年里,經濟自由化使得印度的紡織服裝業在價格、質量,以及ISO質量管理體系方面已經具備全球競爭優勢。印度在聚酯、人造纖維和原材料生產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原料供應問題得到了解決,許多生產商通過引進先進的設備、建造質量和數量都達到了高水平的生產工廠。此外,勞動力成本低廉和勞工法改革等因素也推動了印度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可以說,印度紡織服裝業已經做好了在國際舞臺上競爭的準備。
由于印度紡織服裝工業具有很大的就業和出口潛力,印度政府把紡織服裝行業作為軟件業后又一個重要的突破點來培育,大力支持該產業的發展。早在1999年,印度政府就啟動了對紡織服裝產業的扶持政策:對所有要更新舊設備的紡織服裝企業,銀行提供低于普通商業貸款7個點的貸款。這個政策在這幾年確實發揮了明顯的作用,整個紡織服裝產業發生了驚人的變化,特別是配額制度取消以后,紡織服裝業的發展更是令人側目。
在此之前,印度的紡織服裝業一度處于高度分散狀態,機器設備比較陳舊,而且印度的原棉和人造纖維主要依賴進口,都面臨著高額關稅,因此成本較高。配額取消后,不僅原材料進口的稅率下調了,紡織服裝機械產品的稅率也有所下調。一方面是裝備過時的紡織服裝企業更新設備,正迅速現代化;一方面是先進的、資本密集型的新型紡織服裝產業正迅速擴張。加強技術升級是這個階段印度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核心,企業的大量投資和正在進行中的現代化進程已經幫助印度紡織業增強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豐富的原料資源、長期積累的技術實力、有競爭力的熟練工人和營銷專業隊伍將印度紡織業推上了新的發展方向。
印度財政部長帕拉尼亞潘·奇丹巴拉姆表示,未來幾年,印度政府將繼續鼓勵該行業的發展。他指出,2005年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印度紡織業已經從中獲益,該國紡織服裝業的投資有望從年度的2000億盧比增加到3000億盧比(1美元約合43.6盧比)。為了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印度政府計劃未來的兩年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25個紡織服裝工業園,大約需要750億盧比的投資。據稱,印度政府將為發展這些紡織服裝工業園的基礎設施所需的4億盧比的資金提供40%的補貼,每個紡織服裝工業園能夠吸引大約30億盧比的投資,而建立這樣的紡織服裝工業園的成本估計在8億-10億盧比。
為完成2010年的出口目標,印度紡織部快速行動,推動紡織服裝部門的發展。印度出臺了一系列產業發展政策,其中一項包括10%的資金補貼項目和棉紗與紡織機器的低關稅政策。印度政府還在紡織服裝業提升基金計劃(TUFS)框架下開設一個計劃,想要增加投資的紡織服裝企業可以獲得高達8%的優惠補助。預計從2005年開始的5年內,印度紡織服裝機械的投資將達25億美元。
印度服裝市場的特點
印度服裝市場的發展可謂蓬勃,出口和內銷的增長都非常強勁。一方面,由于中國的紡織服裝出口受到限制和其他各種障礙,印度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空前的好機會,出口大增;另一方面,印度是個人口大國,人們的消費潛力正在逐步顯現出來,內需拉動強勁。
印度是個棉花生產大國,所以棉制品很暢銷,T恤占了出口的很大一部分。同時,印度的絲綢也是一個大行業,絲綢制品享有盛名。印度的服裝很有民族特色,色彩亮麗,特別是面料很講究。印度的服裝喜歡采用帶有繡品的面料,圖案的內容則是美麗的印度花紋。傳統的手工刺繡仍然是他們引以為榮的作品,但是,隨著服裝生產規模的擴張,刺繡機逐步在取代手工生產。
印度的傳統服裝產業在向現代產業轉變的過程中迸發了激情,國外的服裝生產商也紛紛看好印度這片大市場,開始搶攤印度。目前,有幾家世界著名服裝制造商如耐克、阿迪達斯已經入駐印度班加羅爾的大型工業區。據說,班加羅爾計劃建立幾個這樣的大型服裝工業園區,其他城市也在紛紛效仿。綜合來看,印度南部的市場潛力比較大,發展的狀態更好。
印度服裝業對設備的需求
印度紡織服裝業快速發展為縫制機械企業提供了新的商機。由于印度紡織服裝業從歐美地區接獲的訂單增多,因而對紡織服裝機械需求增加。
從十年前開始,印度紡織服裝業已開始從德國、法國、瑞士進口機械,以改善現有生產條件、提高生產力,進口的紡織服裝機械中主要是織布機和制衣機,主要用于大紡織服裝廠設備更新。近幾年,不少印度紡織服裝廠選擇從中國進口大量紡織服裝機械。目前,印度有1/3的服裝機械來自于中國。
據分析,印度客商選擇進口中國縫制機械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中國縫制機械質優價廉。印度紡織服裝業界認為,與印度本國相比,中國縫制機械在生產能力、技術水平和規模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與歐洲相比,中國縫制機械質量相當,但價格僅為歐洲縫制機械的1/2左右,對于印度服裝企業非常有吸引力。二是中國縫制機械的交貨時間相對較短。中國縫制機械制造商的交貨時間比印度經銷商大約要短一半的周期。
2006年,印度是中國最大的縫制機械出口國,出口量為220780臺整機,153.45萬公斤零件,出口創匯2億美元,占行業出口創匯總額的15%。其中,繡花機出口17343臺,同比增長63%,出口創匯1.57億美元,同比增長37%,占繡花機出口創匯總額的78.5%。這主要是和印度服裝加工的特點密切相關,可以預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對繡花機的需求量都會比較大。
-相關鏈接
近幾年,印度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迅猛,行業用有力的數據給出了驕人的答卷:
2002-2006年度,印度服裝生產量不斷攀升,出口大幅增長,內需拉動也很強勁。
2005-2006年度,印度服裝生產總量為1008萬件,生產總值為86.8億美元,其中248萬件出口,760萬件內銷。在出口方面,印度對歐盟、美國和加拿大的份額居高不下且總量不斷上升。
2005-2006年度,印度對歐盟出口約為4億美元,占出口總額45%;對美國出口約為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33%;對加拿大出口總額約為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3%。
印度政府的規劃是2006-2010年,印度的服裝產業繼續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長率,到2010年,服裝年生產量達到2860萬件,總產值達到2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