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核心關注:“狡黠”的美元
2007-8-31 16:3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由于投資者擔心美國次級貸款市場危機加劇,紐約股市8月9日全線大幅下挫。美聯儲隨后將聯邦貼現率下調50點至5.75%水平,從而保障銀行運營的安全和順暢。圖為當日交易員們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廳里忙碌。
國際金融市場不久前因美國次級貸款危機而出現一片混亂,美聯儲相應于8月17日意外地將聯邦貼現率下調50點至5.75%水平,這不僅進一步強化和扶持美國銀行體系的良性循環,解決銀行體系流動性需求,從而保障銀行運營的安全和順暢,而且有利于美國以及全球穩定和支撐市場信心,進而催生美國股市與全球股市的上漲局面。美聯儲超出降息周期采取緊急舉措的時機與調控手段的組合值得關注,特別是在全球金融流動性過剩中,美國貨幣政策透出的深刻寓意更值得警惕與防范。
美元呈現著相對穩定、擴大漲勢、擇機貶值的基本態勢。2000—2001年美國基于經濟和貨幣信心需求,維持強勢美元走勢;2002—2004年,美元在強勢政策指引中采取全面、大幅度貶值策略;2005年,美元匯率呈現全面上漲趨勢,美國經濟利益需求與外部投資信心是首要因素;2006年至今,美元又采取應對不同貨幣升貶各異策略。“口是心非”不失為對美國貨幣政策的恰當比喻,美元強勢政策宣言與弱勢價格水平形成了強烈反差。
美元匯率
仰仗美國利率搭配性組合與恰到好處的調整時機
美國的利率周期折射出美國近期采取的具有前瞻性的金融貨幣戰略,得益于這種高效率與靈活的金融戰略,美國在處理歷次金融恐慌中表現得主動而自如。2001年4月18日美聯儲曾采取過緊急降息的舉動,部分緣由是當年3月和5月美聯儲例會之間相隔8周之長,在當時經濟狀況十分不利的情況下,8周的時間使市場難以接受,不確定因素對未來政策調整影響太多(1999—2000年美國利率調整時機錯后就導致了一次慘痛的教訓)。好似歷史的再現,今年8月7日,美聯儲決定連續第十次維持利率在5.25%不變后約36個小時,全球信貸市場便爆出問題,此時距離9月18日美聯儲例會依然具有相當長時間。雖然此前美聯儲聲明表示通貨膨脹水準是其擔心的最大問題,已強化了上調利率的預期,但隨之而來的次級貸款風暴令美聯儲始料不及。這次降低貼現率是美聯儲為在短期內穩定市場和機構而采取的舉措,突出體現了美聯儲把握貨幣政策的嫻熟。
其實,美國以往前瞻性的貨幣政策調整,早就為后來的調節創造了空間。從2003年1月9日至今,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一直低于貼現率,并保障與支持美國銀行的安全與競爭力,為機構投資者利用貼現窗口,獲取貼現率和短期貸款市場利率之間的利差提供了動力。
貶值空間
形成于美國經濟預期與經濟參數的交錯影響
年初以來,美元出現新一輪貶值趨勢,雖有美國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但是美元策略運用依然是影響其貶值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美國運用經濟數據進行市場炒作,以達到自身需要的價格,美元貶值是美國經濟調整的需要,美國經濟利益沒有實質傷害;另一方面,美元本身對經濟調節作用有效,美元貶值有利于增強企業競爭力和調節經濟結構,其中就業數據、貿易逆差以及財政赤字的改善已有所體現,資本流入額大于貿易逆差額更顯示美元貶值的效應,如4月份美國貿易逆差為586.7億美元,而同月資本流入總額為1114億美元,長期資本為841億美元。因此,美元貶值不是經濟信心有問題,而是經濟結構性的需求。市場所炒作的美國房地產憂慮是一個“幌子”,實際需求在于借市調節策略。
由于美國因素為國際金融關注的核心,而對于美國經濟的錯覺、美元利率的錯判以及美元匯率錯位,進而導致預期心理的錯配,各國外匯儲備結構以及調整意向成為焦點。但是,各國即使有調整美元儲備、交易或結算結構的意愿,也難有依據實施。因為從目前實際狀況看,美元資產價格不確定,整體國際金融趨勢不確定,如果簡單從當前價格指標調整外匯結構,似乎是不理性的,市場存在對美元的心理恐慌,但卻難以脫離美元。
“霸權”地位
釋放金融流動性風險的背后蘊涵深謀遠慮
全球金融流動性過剩已經是一個事實。市場價格的跳躍性、超預期性以及難以預測性,都表明流動性引發的價格波折乃至心理預期的變化十分復雜,并且對經濟金融信心震動巨大,但其強化的是美元的地位和作用,打擊的是挑戰美元和瓜分美元份額的競爭者。
觀察流動性過剩的源頭,正是美國引導和帶動了全球貨幣政策的寬松。超低的美元基礎利率,奠定了流動性過剩的基礎。美國次級貸款危機的爆發造成美國股市暴跌,但美元指數卻上升了。回顧歷史,1987年10月美國股災之后的兩周里,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基準利率下調了50個基點,房地產價格上漲,通貨膨脹上升;1998年10月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因巨額虧損而倒閉引發危機恐慌,美聯儲又將聯邦基金基準利率下降75個基點;兩次大幅降息之后,美元利率在18個月之內回升至高于危機前的水準。這種應對手段似顯操之過急和判斷不當。但是回過頭來再看,美聯儲當初貌似過度的反應的確具有長遠考慮。
在全球流動性過剩中,美國以支撐市場為理由,用降息向金融市場和體系進一步釋放流動性,由此可能制造的潛在風險不可不防。美國乃至全球股市與公司債券價格的暴跌,導致投資者將資金轉入高度安全的美國國庫券,這樣的結果用意不清晰嗎?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羅奇認為,各國央行未能適應當前局勢,而這種局勢當初正是在美聯儲鼓勵下形成的,進而導致了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乃至當前的信貸泡沫。應當警惕的是,美國次級貸款風暴釋放的銀行流動性,有可能導致進一步的金融動蕩。
當前國際外匯市場穩定性和跳躍性是突出特點。筆者認為,2006年以來的美元貶值應不同于2002—2004年的美元貶值,體現出美國對戰略和策略的組合運用,而非單純經濟需求和市場風險的規避。一方面美國在經濟持續增長、投資和消費信心利好的情形下,戰略性地“炒作”美元貶值;另一方面,美元利率處于上升周期,美元實際利率調整已經超出2005年初市場設定的4.5%的水準,尤其是經過兩年的調整,美元利率17次加息達到5.25%,利率水平的穩步、持續上調已經產生對美元匯率的支持性。按照常規,美元匯率在利率作用下,本應繼續保持穩定,或相對強勢狀態,但是美元從2006年初以來卻轉向貶值態勢。
值得回味的是,2004年年底美元急劇貶值之際,全球市場大多看低美元,而美元卻反預期走強;2003年伊拉克戰爭前夕,市場預期美元貶值,而伊拉克戰爭打響之后,美元呈現升值趨勢:這中間有明顯的政策意圖的傳導作用。當前國際政治氣候不清晰,美元借市調整反而容易產生效果,國際市場炒作常常運用經濟需求和價格連接敏感度,恰好推波助瀾“順應”了美元貨幣強中貶與強中弱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