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關:信息化手段提升監管水平
2007-8-30 16:2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深圳海關電子口岸信息化手段的運用,使深圳海關的通關效率和監管水平大為提高。
貨車司機在查驗臺專用休息室等候休息,通過滾動顯示的大屏幕及時了解查驗車輛排隊次序、處理情況和其他需要被告知的事項,根據屏幕及語音提示,配合海關完成查驗的相關事項———這是今年7月1日開關的深圳灣海關應用“智能告知管理系統”進行查驗工作的情形。
結合深圳灣口岸實行的“一地兩檢”查驗模式的特點和內涵,深圳灣海關在通關運作模式上進行了大膽整合創新,提出了重車自主選擇通道通關,設置智能告知管理系統,H986大型集裝箱系統“前置后移”,客運車輛監管率先實行“電子車牌自動識別系統與人工驗放相結合”等模式,實施查驗、通道職能分離運作模式,并對風險管理和綜合統計職能進行整合,以進一步提高通關效能。同時,依據科技強關的思路,深圳灣海關在通關模式的設計過程中,充分發揮高科技作用,增加了大型集裝箱檢查設備、閉路電視監控系統、通道自動核放系統、貨檢及旅檢小型X光機、車載移動式車輛檢查設備等相應配套設施,為企業便利通關、打擊走私行為等提供技術支持。
深圳灣海關是整個深圳海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海關監管水平、提高通關效率的一個縮影。據了解,深圳海關一直以來從解決面臨的監管矛盾、整合創新現有資源等方面積極入手,依托信息化手段,采取多種措施致力于向科技要效率,實現“管得住,通得快”。
全面實施通道自動核放系統
“現在過關真是太便利了。”一香港司機駕車從皇崗口岸海關“電子通道”經過,僅花了5秒鐘。這是記者近日在皇崗口岸看到的一幕。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深圳3個公路口岸進出境車輛的不斷增多,海關監管任務日益繁重,有限的人力監管資源與迅猛增長的通關業務量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為此,深圳海關近年來先后實施了一系列提高海關監管水平和通關效率的通關制度改革,努力打造一個耳聰目明的“智能型”和“服務型”海關。為解決監管業務量日益增長和監管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2003年11月,深圳海關正式啟動皇崗通道自動核放系統,將原來車輛通過海關通道需時2分鐘縮短為5秒鐘,深圳公路口岸監管模式發生歷史性變革。目前海關自動核放系統已經推廣到文錦渡口岸、沙頭角口岸、出口加工區以及各海關閘口驗放現場,既提高了海關監管水平,又提高了通關的速度和效率。
信息技術打造深港物流快線
一個東莞地區企業,選擇“深港物流綠色通道”進口貨物,比選擇傳統轉關模式平均可節約港幣497元。這是因為,深圳海關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根據自身的職責、任務和目標、水平,形成了以“整合創新通關監管模式”促進國際物流發展的思路。創新管理手段,依托科技和信息技術,將物流通關的口岸作業盡可能前推、后移、外置,縮短口岸環節貨物放行的時間,是其重要內容之一。
就深港區域物流而言,提高公路口岸的通關效率無疑是兩地業界和政府最為關注的事情。在2002年實施“公路口岸自動核放”,實現車輛通關速度達到每車次4至5秒的基礎上,2006年5月30日,深圳啟動 “深港物流綠色通道”項目。物流快線在跨關區快速通關基礎上,以載貨清單電子數據提前申報為前提,整合車載GPS、電子鎖、電子地磅等各項技術,加強跨境運輸的途中監管,通過電子口岸實現卡口聯網及控制等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統與H2000等通管系統的數據交換,在有效監管的前提下,符合條件的跨境運輸車輛在口岸海關不停車,實現卡口通道快速驗放,直通式運抵目的地海關。也就是說,從香港葵涌碼頭至深圳華南國際物流中心全長51公里中,海關對運輸的貨車以“統一陸路載貨清單”等報關數據電子化為前提,運用電子關鎖及實時GPS定位追蹤系統實施電子監控,指定運輸路線,在皇崗口岸,由通道自動核放系統直接核放,免予辦理人工錄單、人工審核、人工驗放等手續。
此外,2005年8月,深港“空港物流快線”也正式投入使用,為香港空港插上了連通內地的翅膀。據承運商介紹,過去從香港機場到深圳機場運輸,需要4至5個小時,現在只需要2至3個小時。
據了解,“空港物流快線”是為促進香港與深圳航空業務的協調發展,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監管深圳機場與香港之間的貨物,實現香港機場與深圳機場之間貨物無障礙通關的跨境陸路運輸方式。采用該方式,貨物在深圳機場海關辦理報關手續;皇崗至深圳機場之間利用GPS系統和電子關鎖全程監控,在皇崗口岸由自動核放系統直接核放(需查驗的除外),免予辦理人工錄單、人工審核、人工驗放手續。在快線業務運作模式下,對于進口貨物,快線運營機構在香港提前向機場海關發送“載貨清單”數據,提前在機場海關辦理直轉手續,機場海關提前審核,由快線運營機構向香港快線點發送發貨通知;對于出口貨物,在機場未能及時搭載航班出口時,可通過快線車輛運載至香港機場搭乘香港機場航班,不影響空運貨物的時效性。
不斷推進海運口岸通關改革
隨著深圳物流業的迅猛發展,港口建設日益成為深圳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海關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實施了一系列的海運口岸通關改革。
2003年,該關推出了海運口岸暫進空箱快速通關模式,提高了海運通關效率,降低了企業通關成本。到2004年,深圳港就以1300萬標箱的吞吐量成為世界第四大集裝箱港口,鹽田港單港吞吐量躍居全國第一位。在此基礎上,2006年,該關又在鹽田港啟用了集中查驗模式,并對國際中轉貨物的通關流程進行了簡化。新一輪海運通關改革的啟動基本實現了查驗貨物當天遞單、當天查驗、當天放行,同時確保了國際轉運貨物的24小時申報及無查驗指令情況下的落地放行、即卸即轉。
“深圳海關海運通關改革,受益最大的是港口。”深圳一位長期從事港口物流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說,深圳港吞吐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四,鹽田港區單港吞吐量已躍居全國第一。
整合信息系統提高監管效能
去年,深圳海關以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綜合監管信息系統為平臺,優化工作機制,整合現有業務分析監控與執法監督系統。
該關以推廣使用綜合執法評估系統二期為契機,按照“機制整合與系統整合相結合,數據應用與監控需求相匹配,業務部門與內控部門相配合,形成統一、協作、共享的分析監控新模式和科學監測、反應快速、糾錯及時的長效內控機制”的整體思路,從機制、系統兩個層面進行整合。
在工作機制方面,該關建立風險管理部門、緝私情報部門和統計執法監督部門“三位一體”的分析監控合署工作機制;完善業務工作與執法監督的互動機制,實現廉政風險和執法風險一起防范控制;健全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聯系配合機制。在系統應用方面,深圳海關將風險管理平臺、執法評估系統、關稅分析監控系統以及執法監督系統進行整合,建立統一的頁面鏈接和清晰的操作指引。同時,該關還開發了綜合監管信息平臺,把涉及到通關監管的各個部門獨立運行的作業系統聯系起來,為現場監管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平臺。
聯網監管促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深圳是全國加工貿易企業最密集地之一,目前在深圳關區注冊的加工貿易企業有2萬余家。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及保稅貿易的擴大發展成為提升深圳經濟總量和競爭力的關鍵。
2001年1月,深圳海關在深圳“富士康保稅工廠”試行“聯網監管”模式,拉開了促進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改革的序幕。隨后,深圳海關陸續推出多項改革舉措,促進加工貿易健康發展。該關從加快改革和加強基礎性工作兩方面入手,研究加工貿易監管“流程再造”,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試點推廣了加工貿易綜合管理信息平臺,提高加工貿易管理信息化水平。據了解,目前深圳海關以“科學治關”理念為指導,已將信息化應用滲透到海關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加強了海關業務基礎建設,通過信息手段為主、各種檢查技術為輔的應用體系,營造和諧高效的通關環境,努力實現“管得住,通得快”,適應了海關改革與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