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業上半年運行特征及下半年趨勢
2007-8-29 17:1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順差占比過半逐步向內需主導型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國際收支平衡問題突出的背景下,對于紡織行業來說,來自國內外的壓力都不小。今年上半年,紡織進出口貿易順差額仍然高達663.53億美元,占全社會貿易順差的比重達58.97%,較去年下降了13.84個百分點。可見,人民幣匯率變化、出口退稅下調等宏觀政策的調控作用開始顯現。但從總的占比情況看,仍超過五成的比例,未來行業調整的壓力依然很大。
上半年,紡織行業對非歐美市場出口增速下降,對美出口增速大幅提高。國家發改委發布報告指出,1~5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對非歐美市場出口額為392.59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68.4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2個百分點;對美出口增速大幅提高,出口85.33億美元,同比提高了29.91個百分點。同時,在配額分配方式調整后,今年的配額使用情況遠遠好于去年。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相關人士認為,在順差仍然偏大的情況下,我國上半年內需對行業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1~5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2%,而衣著類零售額增長23.5%,高出社會零售總額增速7.6個百分點。全行業74%的收入是通過國內市場銷售實現的,內需對行業發展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專家認為,內需的增長正在推動紡織行業由出口導向型向內需主導型模式轉變。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國居民紡織品服裝消費能力持續增強,促進了內銷價格的提升。
在壓力中前行在調整中發展
國資委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紡織行業利潤增速高于重點企業平均增長水平。而事實上,在利潤總額高位攀升的同時,來自具體企業層面的數據卻并不容樂觀。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剛剛發布的《2007年棉紡織行業經濟景氣分析報告》顯示,作為中國紡織工業的基礎,285戶大中型國有棉紡織企業今年虧損面已經超過40%。1~5月,大中型國有棉紡織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降低37.56%。85%的抽樣企業認為,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價格下降,是企業利潤率降低的兩個影響因素。 從產業角度看,行業呈現出在壓力中前行、在調整中發展的特點。
上半年我國紡織行業受到政策成本、要素成本和環境治理成本增加的負面影響,主要包括:出口退稅下降、擴大人民幣兌換浮動空間、提高存貸款利率、煤油電價格上漲、工資成本上升、節能減排投入增加等因素。但與此同時,行業在科技進步和品牌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發展,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步伐加快。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相關人士認為,利潤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重點企業多元化戰略帶來的收益及化纖等部分子行業利潤暴增等因素。如果剔除這些統計口徑的差異,可以用“景氣向淡、成本費用控制下的盈利改善”來描述紡織行業上半年的經營情況。
裝備研發與產業梯度轉移加快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紡織行業將“提高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作為2007年的工作重點。《紡織工業“十一五”科技發展綱要》提出的“28項關鍵技術和10項重大裝備”研發與產業化工作已經在全行業開始全面實施。
企業作為科技開發的投資主體和實施主體,在紡織專項資金的引導下,也紛紛增加科技投入,加強技術創新。如中國恒天集團、太平洋機電集團等歷史悠久,技術、管理能力較強的企業,都承擔了多項國家技術攻關和開發項目。
此外,遍布各產業集群地的產業創新平臺也將進一步發揮其檢測、研發、信息、物流等功能,為中小企業產業創新發揮積極作用。
從投資的地區結構看,紡織服裝行業的梯度轉移趨勢日益明顯。隨著東部地區土地、勞動力、能源等要素制約的加劇,紡織投資逐步向近鄰的中部地區轉移。同時,《中部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暫行辦法》等國家導向型的措施,也有望保證中部地區的投資發展速度,并驅動紡織服裝行業的梯度轉移和產業升級同步加快。 據介紹,今年1~5月,我國東部地區新增投資的比重為64.23%,比上年同期新增投資所占的比重下降了2.45個百分點,而中部地區的新增投資比重則由去年同期的25.68%上升到了現在的30.92%。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東部企業紛紛西進,很多中西部省市也都為迎接轉移做好準備,主要有:河南提出要建成全國重要的新型紡織工業基地;安徽全面打造“安徽服飾第一街”,建成安徽省最大的紡織服裝市場聚集地;湖北紡織業啟動“千億”工程;四川擬建成西部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基地;重慶計劃建成西部服裝之都。
趨勢:紡織品出口增幅將繼續回落
從今年上半年行業出口情況看,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同比增長了17%。其中,前6個月的月度出口同比增長除了2月份和6月份外,均在15%左右。出口最低的3月份,出口金額僅有79.75億美元,占一季度出口的25.44%,同比甚至下降了24.34%。業內人士認為,從取消配額后的近兩年來看,2006年3月份的出口金額105.4億美元,2005年3月份的出口金額80.57億美元,也就是說2007年3月份的出口不但低于2006年,甚至還低于2005年同期水平。
中國第一紡織網分析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比較特殊的,在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下調的巨大利空面前,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同比較大增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春節的滯后效應,導致2月份的出口數據同比有大幅提升,同比高達71.14%,大大轉移了原本屬于3月份的出口金額;二是紡織品出口退稅下調的預期使得企業搶關出口,又導致6月份出口同比大幅增加。
6月18日,國家五部委聯合發出《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涉及紡織業相關產品主要有皮革、服裝、鞋帽、箱包及粘膠纖維等產品,具體調整幅度如下:服裝、鞋帽、箱包由13%調整至11%,粘膠纖維由11%調整至5%。為減少退稅降低造成的收入減少,企業搶關出口使得6月份單月出口量大增,僅次于2月份。
業內專家預計,由于6月份企業的搶關出口,透支了部分下半年的出口額,如同上半年春節滯后導致2月份透支3月份的業績一樣,下半年將出現一定的增速回落。據預計,下半年紡織行業的出口增速將回落至10%~12%,全年依然在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