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不斷攀升 2030年世界原油日均需求將超億桶
2007-8-24 10:1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沙特阿拉伯國有的阿美石油公司(簡稱“沙特阿美”)近日發表報告說,到2030年世界原油日均需求量預計將達到1.16億桶,這一數字比2006年8487萬桶的消費量增加了34%。據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預測,石油需求增長最快的將是亞洲和中東地區。
專家指出,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將導致油價飆升、進口國競爭加劇等問題,更讓人擔憂的是能源爭奪戰可能會引發國與國之間的沖突。此外,飛速上升的能源消耗量也將給環境帶來更大負擔。
根本原因
經濟強勁增長引發需求攀升
沙特阿美報告指出,到2030年世界原油日均需求量預計將達到1.16億桶。2006年世界原油日均需求量約為8487萬桶,但隨著世界經濟強勁增長,這一數字正在快速攀升。
IEA報告預測,到2012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將由今年的8640萬桶增至9580萬桶,年均增加190萬桶,增幅2.2%。這一預測是基于全球經濟年均增長4.5%的假設作出的;如果2012年前全球經濟年均增幅降至3.2%,日需求量可望減少200萬桶左右,但這也僅僅是將全球石油需求增長超過產能增長的臨界點推遲一年而已。
對于供應問題,IEA預計,石油及天然氣的前景非常悲觀,可能在短短數年內就將無法達到維持全球經濟增長的必要水平。其中,作為全球能源系統安全調節閥的歐佩克剩余產能在2010年之前將一直維持在有限的尷尬水平,到2012年則將萎縮至最低限度。屆時所有成員國的剩余產能加在一起只相當于全球需求的1.6%。
到2012年,非歐佩克產油國的石油日供應量將由2007年的4998萬桶增至5256萬桶,這一速度要低于2001年以來的增長水平,并且只有預測需求增速的一半左右。
7月以來,國際油價多次突破70美元。但是,目前原油價格與經過通貨膨脹因素調整后的27年前高點相比還有相當的距離。按照5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推算,1980年4月創下的原油高點價格相當于每桶101.26美元。
IEA報告稱,油氣價格壓力看上去未來數年還將繼續存在,如果經濟增長步伐緩于預期,或還可能提供一絲喘息之機,但是顯而易見,如果需求曲線本身不發生變化,油價新高將在未來幾年內見到。
國際關系
利益紛爭考驗各石油需求國
供應緊缺勢必使得進口國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過去10年間,為了獲取更多石油,包括中國石油公司在內的各國石油公司一直穿梭在全球各地。僅在2006年,中海油以27億美元入股尼日利亞一處油田區塊;中石油承建的中哈石油管道投產。
對此,美國曾一度發出強硬的聲音。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進口國,其主要能源需求品石油每天消耗近2000萬桶,其中2/3依靠進口。
日本貿易振興會也曾發表報告,提醒日本石油公司對來自中國的競爭給予足夠重視:中國石油和天然氣消費到2020年會比目前水平增長一倍,屆時中日兩國在國際市場上將出現激烈競爭。
而與中國同是發展中大國的印度,也進入了能源需求的“饑渴期”。為了印度高速經濟增長所需的能源,印度一系列外交舉措越來越向石油和天然氣領域傾斜,而且越來越務實。印度石油和天然氣部長阿亞爾在今年新德里舉行的國際石油年會上聲稱,“印度的能源缺口必須依賴加快海外開發來解決。”
對于石油進口國之間日益加劇的競爭,英國廣播公司委托進行的一項全球性調查則發現,約73%被調查對象擔心能源爭奪戰最終會引發國與國之間的沖突。
“能源之爭絕不是隨機發生的或互不相關的事件,而是一個更大的、相互聯系的地緣政治體系的一部分,它把我們拉入一個更加相互依存,也更加動蕩的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宋隨軍說,“這種大國之間的利益紛爭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今后發展所面臨的國際壓力。”
環境問題
大量氣體排放加劇全球變暖
沙特阿美報告還說,盡管全球正在加快對替代能源的研究和開發,但在未來20年內石油和天然氣仍將是世界能源的主要組成部分,而新型能源所占的比重將不到15%。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2030年能源展望》報告則進一步提出,生物燃料的產量將迅速增加到200萬桶/日,占全部石油供應的2%左右;核能占全部石油供應的1.5%;風能和太陽能的增長最快,預計年均增長10.5%,到2030年也僅占全球能源需求的1%左右。
由于清潔能源的比重太小,對傳統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勢必帶來嚴峻的環境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氣候變暖。7月,世界衛生組織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會議,討論全球變暖帶來的一系列健康問題。與會專家警告說,如果不采取應對措施,氣候變暖將對亞太地區民眾的健康狀況造成嚴重影響。
專家警告說,全球變暖會引發旱災,造成糧食減產、加劇部分地區民眾營養不良的問題;沙塵暴和山火會引發呼吸系統疾病;洪水則會增加溺水和傳染病造成的傷亡人數。
世界衛生組織發表聲明說,亞太地區已深受全球變暖危害。全球變暖直接或間接導致亞太地區每年7.7萬人死亡,約占全球因此問題死亡人數一半。而這一數字尚不包括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死亡人數。
出席會議的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主管尾身茂舉例說,氣溫上升程度與新加坡患登革熱病人數增長具有相關性。1978年新加坡平均氣溫為26.9攝氏度,20年后氣溫升高到28.4攝氏度。在這20年間,新加坡登革熱病例報告數量上漲10倍;此外,瘧疾首次蔓延到不丹和巴布亞新幾內亞一些地區。這種疾病以蚊子為媒介,過去無法在這些較冷地區傳播,而現在這些地區氣溫升高,瘧疾由此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