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牽頭 十一部委“保駕”中國制造海外轉移
2007-8-20 11: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反傾銷、反補貼、337調查,安全壁壘……“中國制造”的命運正面臨“別樣的窘境”。于是,企業開始尋找應對之道,到海外設廠改換身份,成為當地法人,獲得原產地商標或證明,成為了大多數企業共同的選擇。
如今,有著類似訴求不再僅僅是企業,政府意志正在逐步走向“資本輸出”的前臺:海外投資企業結售匯政策的放開,“境外合作經貿園區”的全方位政策支持,甚至是“政府公關”的各種溝通,在“海外并購”屢遭“非商業因素”的障礙之后,政府有關部門顯然希望借此探索一條高效而具可行性,同時又不影響周邊地緣政治關系的“資本輸出”之路。
中國政府正在走向制造業“海外轉移”的“前臺”。面對民間越來越強烈的“走出去”沖動,由商務部牽頭的11部委正在為這些謀求“資本輸出”的中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保駕護航。
支持政策“真金白銀”。資金、關稅、政府協調——這些對于企業而言至關重要的環節幾乎實現“全覆蓋”。顯然,當“中國制造”越來越多地遭遇反傾銷、貿易壁壘時,制造業謀求的“海外轉移”,正由民間沖動向國家意志轉化,而在如是政策的支持下,中國制造業正在潛行一場最高總額可能達到500億元以上的“資本輸出”。
“政府買單”
剛剛立秋的北京,暑熱仍未散去。盡管如此,北京還是讓那些有意海外設廠的中國企業感到“神清氣爽”。在他們中間,一份由商務部牽頭制訂的《關于推進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正在廣為流傳。
“政府簡化了一系列審批手續”康奈集團副總經理鄭萊莉告訴記者。她所在的這家企業,在幾個月前,已在俄羅斯遠東地區成功設廠。在日后,康奈集團顯然不是政府扶持的唯一受益者。
在記者獲得的“征求意見稿”中,商務部明確規定,對園區建設企業符合規定的各項實際支出按30%的比例予以資助,每一合作區享受的資助資金額最高可達2億元人民幣,根據商務部的初步規劃,此類園區開發的總量為8個,如果企業用足“30%資金支持,同時2億元封頂”的優惠政策,那么,8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可能拉動的“資本輸出”總額,將高達500億元以上。
記者了解到,該筆資金援助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建設前期費用;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費用。前者主要是指招投標、可行性研究、規劃勘察設計費;后者則主要包括建設用地、辦公場所的租賃或購置費、七通一平的費用及其他涉及到法律咨詢、企業注冊、報關報稅、投資許可、工作許可等的服務費用。
熟知政策的鄭萊莉告訴記者,這兩者的有效期分別可以追溯到2004年1月1日和2006年1月1日。“目前,已經被政府確認,符合‘辦法’規定,可享受該資金支持的項目共有5~7個,而企業收到該筆資金后,可以作增加所有者權益處理。”她說。
這還不是真金白銀的全部。據接近商務部的人士告訴記者,在外匯管理方面,也給予較為寬松的政策空間:“主要是對專為合作區建設新設立的國內投資公司,其對外投資額不受企業凈資產50%的規定和提供3年財務報告的約束,”這位人士表示。
與此同時,前期費用經外匯局核準后可以先行匯出——這樣的政策顯然對企業周轉資金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漸行漸近
就像“羅馬不是一日筑就”一樣,政府對于“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的支持也經歷逐漸發展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恰是國家意志從背后走向前臺的軌跡。
“事實上,合作區批準,確認早在2006年即已開始”,康奈集團總經理鐘普明告訴記者,“2006年春節,康奈接到了市外經貿合作局與省外經貿廳的通知,說有意進行境外投資的企業可以參加商務部‘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投標。”鐘普明對記者說。
恰在此時,正值200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在會議上,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指出:“要在財稅、金融、保險、通關便利等方面大力支持各類有條件、有信用的企業對外投資,通過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等方式,有序轉移競爭力強的生產能力。”
然而,在這一階段,絕大多數海外投資的企業,一直在“孤軍奮戰”。商務部2006年的如此試探,讓很多企業都感覺到了新機遇的到來,于是,大量此前單打獨斗的企業開始向商務部遞交申請,競標“境外經貿合作園區”項目,此時此刻的商務部,已經強烈地感受到,企業對于“資本輸出”的強烈沖動。
這種沖動也來自于市場情勢所迫。以康奈集團所在的溫州為例,鞋的產量已占到全國總量的48%左右,僅康奈一家,其年產量便已達到900萬雙,年銷售收入200個億,要想繼續深入發展,康奈必須要拓寬海外市場,這是企業本能的反應與沖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商務部的努力,國家確定了“‘十一五’期間爭取建設10個左右的合作區,在境外形成100萬棉紡錠、1億件服裝、2000萬臺家用電器的生產能力,以及其他國內生產能力較大、競爭優勢較強行業在海外形成一定生產能力”的戰略目標,在此之前,一直表現得十分收斂的中國政府,終于要放開手腳了。
及至2007年7月底,由商務部牽頭的國家11部委專門召開“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工作會議”,提出:對于國內企業在境外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推動中資企業集群,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形成的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產業鏈較為完整、帶動和輻射能力強、影響力大的經貿易合作區,經國家批準、確認,可以享受“發展資金”的支持。
最終在這一刻,在“資本輸出”的問題上,中國政府終于由幕后站到了前臺。
意圖選擇
“商務部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第一批中標的有8個,通過驗收的目前有6個,而正式掛牌的目前只有中國有色金屬在贊比亞投資的園區和海爾在巴基斯坦的園區。俄羅斯濱海邊疆經貿區正爭取成為第三個。”溫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外經處處長夏林紅告訴記者。
雖然同為“資本輸出”,但中國此輪制造業向“海外轉移”,卻不同于上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目前,對于支持的產業,中國政府實際也有著清晰的選擇思路。商務部的一位官員表示,在產業定位方面,除了要根據東道國的國情和投資環境、雙邊經貿合作狀況外,還要結合國內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升級的需要,確定合作區的產業定位。
“其中,每個合作區主導行業原則上不超過3類,定位要清晰合理,重點是國內生產能力較大,競爭優勢較強的行業,如紡織、輕工、機械、家電、建材等,兼顧治金、有色、石化、醫藥、農副產品加工等制造業。同時也可考慮農業綜合開發、資源綜合利用等試點。”這位官員對記者說。
記者掌握的情況表明,這些產業定位大體可分為5類,一是出口比重大、易受貿易摩擦影響的行業,如紡織、服裝、鞋帽、箱包、家具及小家電等;二是國內市場飽和,生產技術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優勢的行業,如食品加工、農副產品加工、日用化工、塑料等;三是國內生產集中度高、品牌優勢明顯的行業,如家用電器、通信設備、汽車及零部件等;四是國內加工能力強、原材料對外依存度大的行業,如冶金、有色、建材、石化等;五是其他有一定優勢的行業,如中藥制劑、中醫醫療保健器械用品、技術推廣、資源結合利用等。
“各部門要為企業‘走出去’搭建平臺,通過引導和帶動企業對外投資來拓寬企業發展空間,實現原產地多元化,緩解國際貿易摩擦。”商務部相關人士表示。
而在如是選擇的背后,中國本國產業調整升級的訴求已開始逐漸顯現,而現在最為迫切的,無疑是在本國產業調整與周邊地緣政治之間,尋求一條“共贏”的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