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 第一章 物流概念
2007-8-13 18:3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第一章 物流概念
1.1什么是物流
"物的流通"(physical distribution)這一術語,在日本始見于1955年--1964年。1956年10月--11月,日本生產效益本部派"流通技術專門考察團"赴美考察。該考察團回國后,發表了《流通技術》(日本生產效益本部productivity report第33號)的考察報告。報告中首次將physical distribution譯為"物的流通"。而生產物流為人們廣泛使用則是在1964年--1965年。1964年通產省產業構造審議會流通部會,設立流通委員會。1965年1月內閣會議在所制訂的中期經濟計劃中,強調指出加速"物的流通"的現代化。1965年運輸省發表的《運輸白皮書》副題即為《近代化過程的物的流通》。這一時期"物的流通"受到極大的關注。 其后,"物的流通"簡稱為"物流",它具有了更為廣泛的內涵。
1.1.1流通的概念
關于"物流",應首先從"流通"談起,而流通又離不開經濟活動。所謂經濟活動是一個生產和消費的總的體系,基本上由生產和消費兩種功能構成。而將其制造產品、創造價值的生產和使用產品的消費連接起來的即是"流通"。 亦即在生產與消費之間,存在著:
a)社會間隔(生產的人和消費的人不同)。
b)場所間隔(生產場所和消費場所不同)。
c)時間間隔(生產時期和消費時期不同)。
原始社會是自給自足經濟,這些間隔很小。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這種間隔也逐漸增大。正是流通將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這些社會的、場所的和時間的間隔聯系起來。溝通生產與消費之間社會間隔的是商業或貿易的流通(亦稱商流)。這種溝通,是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為所有權的轉讓架設橋梁,產生所有權的功效,例如買賣活動。
此外,聯結場所、時間間隔的則是物流(物的流通),是物品由生產者向消費者的轉移,創造場所性價值和時間性價值。如運輸和保管。
運輸聯結生產和消費,在產地和銷地之間架設橋梁,創造場所功效,如啤酒工廠生產啤酒,如果啤酒只是存在于工廠的倉庫里,則它的功能與價值絲毫沒有實現,只有當需要啤酒的人把它買來飲用,才實現其功能和價值。同樣,也只有把清涼的飲料,由山下運到山頂才能滋潤爬山人的喉嚨。
保管是聯結著生產和消費的時間間隔,也就是在生產時間和消費時間之間搭橋,創造時間功效。如我們的主食稻米,在秋天收獲卻在全年消費。為將集中生產的產品,逐漸地、平均地消費,就需要進行時間上的調整,這就是要把它們保存在倉庫里的原因。另外如冷庫和冰箱,在酷暑的季節銷售較多,因而需要在夏季到來之前增加生產以滿足夏季的需要。
如上所述,流通就是通過買賣消除社會間隔;通過運輸消除場所間隔;通過保管來消除時間間隔,以實施所有權和物品的轉移。
1.1.2商流與物流的關系
下面我們來談談構成流通要素的商流與物流之間的關系。
有人認為商流是物流的上游的概念。確實,物流不是先于商流存在的,而是有了買賣行為之后,才有物流。物流雖然只是在商流確定之后實現買賣的具體行為,但如沒有物流,買賣行為也無法實現。從這一點來看,商流和物流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因此,在流通領域中,物流與商流應該同屬主要功能。
關于在流通領域中物流如何界定的問題。1965年5月統計審議會(流通統計部會)《關于改進物資流通消費統計工作的咨詢回復報告》中提出的流通體系,其中,物流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指社會資本。物流基礎設施指道路、鐵路、港口、機場、流通中心,而信息基礎設施則指通訊基地及通訊衛星等等。
最近企業為提高物流率,趨向于將商流與物流區分開業,即商物分離。"商物分離"是將物流設施及有關物流的功能從商業流通領域中分離出來,設置物流據點,集中處理若干商業流通據點的物流業務。由于"商物分離"可以向物流據點大量運送商品補充庫存,又因為商品庫存較集中可以增多品種、減少庫存,提高配送效率。以使商業流通據點集中精力從事運營。
商物分,相反的概念是商物一致,即商業流通據點同時設有商品倉庫開展物流業務。如果將商品放在車上各處兜售也可以說是’商物一致’。
1.1.3物流的定義
下面讓我們看看關于物流的定義。不少學者為物流下過定義,作者認為,物流是為消除商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場所間隔和時間間隔的物理性經流活動。具體地說,包括運輸、保管、搬運、包裝、流通加工、信息活動等。由此可知物流不只是物品的機械性流支,而是指經濟活動中流通的物理性側面。
在有關物流的定義方面,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物品不只是指生產的商品,還包含伴隨著生產和銷售出現的包裝容器、包裝材料等廢棄物。
(2)消費者也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消費者,它包括制造業者、批發商、零售業者等等需求者。
(3)流通加工,由于它可以產生物品的形質(形體和性質)功效,也可以把它歸入生產領域。但由于它既可歸于生產又可歸于物流,介乎兩個活動領域之間屬于中間領域,盡管流通加工創造了一部分形質功效,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物流系統的效率,因而應把流通加工看作是物流功能的擴大,把它歸為物流是適宜的。
1.2物流領域的內涵
過去將物流認作是"把生產的商品送交消費者"或"將所需要的東西在所需要的場所和所需要的時間以適當價格送交消費者"的各種活動。也就是說以前人們指的物流,主要指的是銷售物流域(包含公司內部物流)。以后隨著物流現代化和效率化的需要,物流的內涵也隨之拓展。
1.2.1以制造業為例所作的說明
制造業物流可分為采購物流、廠內物流、銷售物流、退貨物流、廢棄物回收物流。
(1)采購物流。將采購的原材料、零部件由供應商處運入廠內,包括由銷售點回收(采購)容器,以重復使用的回收物流。
(2)廠內物流。將所采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入庫、保管、出庫。將其生產的產品(商品)運到物流中心、廠內或其他工廠的倉庫。物流中心、工廠倉庫的這種將產品進行入庫、保管、出庫等一系列的產品流動稱為廠內物流,廠內物流還包括在物流中心和工廠倉庫進行運輸包裝、流通加工等。
(3)銷售物流。將商品從工廠、物流中心或外單位的倉庫送到批發商、零售商或消費者手中的運輸、配送稱為銷售物流。銷售物流還包括將商品送到外單位倉庫的運輸和配送。
(4)退貨物流。與已售出商品的退貨有關的運輸、驗收和保管。
(5)廢棄物回收物流。有關廢棄的包裝容器、包裝材料等廢棄物的運輸、驗收、保管和出庫。
1.2.2物流的內涵應注意以下各點:
(1)在制造業,銷售物流不應只限于由工廠到批發商,還應當包括從批發商到零售點,再由零售點到消費者手中的整個運輸和配送。
(2)過去制造業者認為采購物流,應當是供應商的銷售物流,所以不太重視,今后,應當把它看作是采購物流。
(3)在生產過程中物品的移動即所謂生產物流,一般不把它放在物流領域來考慮。從趨勢看,生產物流也將列入物流領域。
(4)有人認為廢棄物回收物流不應列入物流領域。廢棄物雖然是廢棄的東西,但因為對其處理屬于一種經濟行為,所以也應當包含在物流之內,特別是隨著"容器包裝的再利用法"出臺,今后廢棄物回收物流的重要性將日趨明顯。
由此看來,物流范圍不僅限于銷售物流而且包括采購物流、廢棄物回收物流,并正在向生產物流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