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革了傳統倉庫的命
2007-8-13 16:2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短短15年來,家電制造業的領軍企業——海爾的產品已批量出口到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營業額達到400億多元。
用海爾總裁張瑞敏的話說,成績出自對市場鏈流程的再造和創新。而物流是企業流程再造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海爾將物流業作為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形成了海爾特色的物流管理 。
海爾特色物流管理即 “一流三網”,它充分體現了現代物流的特征。 “一流”是以訂單信息流為中心; “三網”分別是全球供應鏈資源網絡、全球用戶資源網絡和計算機信息網絡。 “三網”同步運動,為訂單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
海爾物流的 “一流三網”同步模式可以實現四個目標:
按訂單采購,消滅庫存。在海爾,倉庫不再是儲存物資的水庫,而是一條流動的河,也就是按訂單來進行采購、制造等活動。目前,海爾集團每個月平均接到6000多個銷售訂單,需要采購的物料品種達15萬余種。而海爾物流整合以來,呆滯物資降低73.8%,庫存資金減少67%。
海爾國際物流中心貨區面積7200平方米,但它的吞吐量卻相當于普通平面倉庫的30萬平方米,同樣的工作,海爾物流中心只有10個叉車司機,而一般倉庫完成這 樣的工作量至少需要上百人。
雙贏,贏得全球供應鏈網絡。海爾通過整合內部資源,優化外部資源使供應商由原來的2336家優化至978家,國際化供應商的比例卻上升了20%,建立了強大的全球供應鏈網絡。GE、愛默生、巴斯夫等世界500強企業都已成為海爾的供應商,保障了海爾產品的質量和交貨期。
三個JIT(Justintime),實現同步流程。由于物流技術和計算機信息管理的支持,海爾物流通過3個JIT,即JIT采購、JIT配送和JIT分撥物流來實現同步流程。目前通過海爾的BBP采購平臺,所有的供應商均在網上接受訂單,并通過網上查詢計劃與庫存,及時補貨,實現JIT采購;貨物入庫后,物流部門可根據次日的生產計劃利用ERP信息系統進行配料,同時根據看板管理4小時送料到工位,實現JIT配送;生產部門按照B2B、B2C訂單的需求完成訂單后,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定制產品通過海爾全球配送網絡送達用戶手中。目前海爾在中心城市實現8小時配送到位,區域內24小時配送到位,全國4天以內到位。
計算機網絡連接新經濟速度。在企業外部,海爾CRM (客戶關系管理)和BBP電子商務平臺的應用架起了與全球用戶資源網、全球供應鏈資源網溝通的橋梁,實現了與用戶的零距離。
目前,海爾100%的采購訂單由網上下達,使采購周期由原來的平均10天降低到3天;網上支付已達到總支付額的20%。在企業內部,計算機自動控制的各種先進物流設備不但降低了人工成本,還直接提升了物流過程的精細化水平。計算機管理系統搭建了海爾集團內部的信息高速公路,以信息代替庫存,達到零營運資本的目的。
在中國,物流成本高達30%,但在海爾的物流成本卻只有總成本的10%。海爾僅用1年多時間就做了人們通常要花幾十年才能完成的事。
(根據郜振廷等著 《一流三網:海爾物流創新模式》一書整理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