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決策的戰略環評急需制度保障
2007-7-7 11:2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家環保總局戰略環評專家咨詢委員會日前成立,并將在近期將對成渝經濟區等重點區域的產業布局等進行研究。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認為:“中國推進戰略環評已經刻不容緩。一些地區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時,較少在宏觀決策和整體規劃上考慮環境與資源因素,帶來了深刻教訓。”
環境的破壞既是對民生的侵害,也是對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傷害。國家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便是要避免只顧經濟增長而不顧環境保護的現象。環評是國家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我國的環評制度已有 20多年的歷史,環評執行率也在穩步提高。然而,目前主要推行的是項目環評,即對單個建設項目進行環境評估,這種單項的評估日益被證明效果有限。
事實表明,環境破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決策失誤,如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以及一些地方不太恰當的產業規劃、布局等。這種決策失誤帶來的環境破壞是項目環評無力解決的,而只有加強戰略環評,對區域規劃、經濟政策進行前期整體環評,才可能提前杜絕可能產生的環境破壞。
其實,戰略環評在我國并非陌生詞,每次區域性環境問題成為公共話題,如此次備受關注的PX項目之爭,都有專家提出要強化戰略環評。我們也進行過戰略環評的探索,如天津市對污水資源化政策的戰略環境評價,內蒙古自治區“十一五”規劃綱要戰略環評于2006年通過專家評審,是我國首個省級行政區戰略環評過關。然而,總體而言,戰略環評所受重視仍然不夠,尚未真正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戰略環評還沒有像項目環評那樣,成為制度化、強制化的必須步驟,尚未進入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規劃及布局的決策鏈。
與項目環評相比,戰略環評的難度更大。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曾指出三個方面的困難,即缺乏系統的戰略環評理論和技術方法,部門間的合作機制沒有建立,國內戰略環評隊伍比較薄弱。事實上,可能遭遇到的抵制、公眾參與意識薄弱以及較為復雜的利益博弈問題,可能是戰略環評更為根本的阻力。這些阻力的化解,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戰略環評制度化、常態化,使其成為決策鏈條中的一個必須環節,真正科學有效地規范經濟政策和產業規劃。制度化的戰略環評,不僅能夠加強公眾監督意識,還有助于更好地與公眾的監督產生互動,使環境保護的監督力量更強大,監督行為更有效。
以往遇到區域性環境問題時,我們更多的是關注該項目的合理性,質疑項目環評中的問題。而戰略環評制度化并且被廣受認可后,公眾就會更有意識、更深入地從經濟決策、產業規劃和布局的角度去追尋問題之所在,這顯然更有利于環境破壞問題獲得更有效、更全面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