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交通:在黃金水道上揚帆
2007-7-5 18:2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交通大省江蘇,正迎來水運的黃金時代———
2006年年底,江蘇省政府專門召開全省水運工作會議,今年春天省委省政府在推進沿江開發開放的基礎上,全面部署實施沿海大開發戰略,今年以來省政府先后發出了《江蘇省政府關于加快水運發展的意見》等相關文件,推進江蘇水運事業發展……
“大交通”的呼喚
近年來,江蘇省高速公路建設突破3000公里,農村公路建設突破10萬里,潤揚大橋、南京長江三橋、蘇通大橋等一座座跨江大橋的建設或通車,使江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大放異彩。
進入“十一五”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對全省交通提出了“構建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大交通要求,并在全國率先構建了公鐵水空齊抓共管的大交通管理體制。站在交通發展新臺階上的江蘇交通人,把交通發展的目光投向了水。
發展水運,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環保優先”和“節約優先”方針的重要舉措,江蘇人算了幾筆賬———
從運價上來看,據對蘇北運河的測算,其運輸成本分別相當于鐵路和公路的1/2與1/5左右;從節省土地上來看,由于水運主要利用原有河道,占地很少。在建設過程中開挖、疏浚的土方還可以綜合利用;從節能降耗上來看,每個馬力水運運輸的貨物是鐵路的3—5倍,是公路的50倍;從對環境的影響上來看,據國外有關資料統計,完成同樣重量貨物運輸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水路運輸只有公路運輸的三分之一,只有鐵路運輸的三點三分之一。
經預測,“十一五”期間江蘇貨運量、貨運周轉量年均增長率將分別達到7.2%、7.5%。以煤炭為例,2005年全省煤炭消耗量為1.4億噸,其中60%以上是由水運承擔的;預計2010年消耗量將達2億噸,若江蘇的水運能力得不到提升,則僅能分擔40%左右,其余部分若全部轉移到公路或鐵路上,公路或鐵路運輸緊張狀況將進一步加劇。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水運具有運量大的明顯優勢。據測算,一條蘇南運河承載的年貨運量相當于4—5條單線滬寧鐵路;長江江蘇段的貨運量相當于6條滬寧鐵路或4條滬寧高速公路(4車道時)的貨運量。據專家估計,隨著長江深水航道的治理和船舶標準化、大型化的發展,長江江蘇段的通過能力將達到15億噸左右,相當于滬寧鐵路目前運量的19倍……
幾筆賬一算,江蘇全省上下認識高度統一。持續快速增長的運輸量以及水運運量大的特點,客觀上要求水運歷史性地肩負起江蘇“十一五”新增交通量的重任。
五個全國之最
江蘇依水而生,素有舟楫之利。
發展水運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分管交通的副省長仇和概括了“五個全國之最”:一是水域面積比例全國最高,二是內河航道里程全國最長,三是內河港口數量和吞吐量全國最多,四是內河岸線全國最優,五是內河流域經濟總量全國最大。
“五個全國之最”不僅讓江蘇交通人認清了水運的資源優勢,更讓他們明確了江蘇水運的發展方向。
“十一五”期間,一方面江蘇以構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海港群為核心,加快沿江沿海港口建設,建成南京港、鎮江港、蘇州港、南通港、連云港港5個億噸大港。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建設水系溝通、干支直達、區域成網的江海河聯運航道體系,到2020年時基本建成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其他運輸方式相協調的現代化江蘇水運體系。
省政府于2006年11月歷史性地召開了第一次全省加快水運發展工作會議,對“十一五”期間江蘇加快水運發展的各項任務作了全面部署,對省市縣三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作了明確。為了解決水運發展的資金問題,省政府決定今年起每年從財政結余中擠出一塊,專項用于水運航道重大工程建設;省政府從2006年起在省財政預算中建立專項資金,每年不少于5億元,用于水運建設。
節約環保優先
努力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水運行業,是江蘇交通人的追求。據江蘇省交通廳長潘永和介紹,江蘇在這方面進行了許多成功的探索。他們把公路與水運項目建設的實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資源互補,并最大限度地集約利用土地。常州市境內同步實施了京杭運河常州段改線工程和312國道改造工程,運河改線段開挖的1800余萬土方廣泛用于公路建設,既解決了運河開挖土方形成的土地壓廢,又避免了公路建設取土形成的土地挖廢,同時還為農田復墾等提供大量用土,據測算,僅此一項就直接節省土地近1.4萬畝。在蕪申線宜興段航道整治過程中,同樣利用航道開挖的土方來改造低洼地,增加開墾土地2000多畝。
在水運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方案中積極引入節約環保新理念,并不斷深化研究,力求使設計做到精益求精。比如,通過優化京杭運河常州改線段方案,使其與太湖流域防洪工程———武宜運河的規劃共線8公里,一舉節約土地800多畝。在航道建設中,不僅考慮兩岸的綠化林帶,部分航道整治項目還專門結合城市改造開展了綠化景觀設計,比如在京杭運河兩淮段“三改二”工程部分航段中,結合現有河道及植被條件,采用了生態護坡技術,既美化了環境,又節約了投資。
與此同時,江蘇大力推進運輸船舶標準化建設,促進運輸裝備結構調整、優化升級。2004年以來,全省加快推進了京杭運河船型標準化工程,累計發放政府補貼資金近7億元,完成拆改掛槳機船近2.3萬艘,占全省需拆改總數的90%%以上;京杭運河江蘇段全線已全面禁航水泥船和掛槳機船;去年,省交通廳投資2800多萬元,沿京杭運河蘇北段兩岸建設了21個船舶垃圾收集站和43個油廢水處理站,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內河船舶垃圾和油廢水集中收集處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