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發達國家建設、養護和管理公路所需資金主要有三類渠道與籌措方法:一般稅收、公路使用者稅收和道路通行費。此外,一些國家在建設公路時采用借款的方式(發行公路債券也視為公路借款的一種形式)。
一般稅收:對于使用一般稅收建設公路,各國政府、經濟學界及民眾的一致觀點是:由于公路的社會公益性,在一定范圍內使用一定量的普通稅收修建公路是合理的。當然,各國在選擇普通稅收作為公路資金時,也多選用那些與公路發展受益關系最密切的稅種,例如,財產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流通領域)等。
公路使用者稅收:大多數發達國家把征收公路使用者稅收作為公路資金主要來源,尤其是作為國道和干線公路的主要資金來源。大致上分為:(1)汽、柴油及汽車輪胎、配件材料與易耗品的消費稅(2)汽車購置稅;(3)車輛使用稅;包括車輛登記、牌照、汽車重量(單軸及整車重量)、汽車駕駛員執照等稅種。
道路通行費:通過收取道路通行費償還道路投資在發達國家早已有之,但規模很小。在二戰后的40~60年代,世界上主要的經濟發達國家卻一度興起建設收費公路之風。例如美國,截止到1957年共建收費高速公路5219公里,總投資超過50億(1957年價格水平)美元。當時興起收費公路的原因如下:①二戰以后為恢復經濟,急需大量投資建設公路,隨著資金需求大增,政府沒有能力通過正常稅收渠道籌集足夠公路資金;當時大量采取以公路收費為擔保(或者由州政府財稅作擔保)發行公路債券集資;②美國多數州政府規定限制公路項目向銀行借款數額.但卻允許公路項目向民間發行以收費為擔保的公路債券籌資:③公路使用者稅收不足以支付公路資金需求,且多數州政府尚需要將公路使用者稅分一定比例給地方政府,更增加了州政府集中公路資金的困難,而當時的政治壓力又使修改這種法規不大可能。進入70年代之后,在公路使用者稅收收入增加和許多公路償還完債券本息的情況下,收費公路建設降溫。美國1975年有近3680公里收費高速公路并入州際公路系統,成為免費公路。美國收費公路隨著公路建設的大發展而興起,并隨著現代化高速公路網的完成而減少。許多國家也都存在類似的狀況。到了1991年,美國聯邦又出臺鼓勵私人資金投入公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美國州際公路系統在使用了10年之后普遍破損,都先后進入大修期,有些不適應新增交通量的路段需要重建,美國政府為了擴大資金來源,又推出鼓勵私人投資公路的政策;二是想通過私人企業的示范作用提高公路使用管理效率。
上一篇:甘洛嘎日公路大橋竣工建成
下一篇:年內陜西將建成4條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