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供應鏈為公司贏得更多機會
2007-7-31 13: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美國卡尼物流咨詢公司副總裁薩曼-薩卡近期同筆者談及供應鏈彈性問題時指出:現在供應鏈的全球氛圍十分復雜,公司最需要的是供應鏈彈性,彈性越是充足的供應鏈越能適應市場環境,從而使公司獲得更多的市場機遇,競爭優勢逐漸增強。 凡是決心以革新為發展動力的產業或公司,在通過改革適應客戶需求的時候無不遇到增強供應鏈彈性的難題。新產品持續推陳出新,新產品種類和數量不斷擴大,造成供應鏈應接不暇;再加上全球化以及新規章制度,新法律法規,甚至包括安全風險管理機制不斷涌現,零售商和終端用戶對供貨商提出形形色色的新標準,這一切都會使供應鏈變得更加復雜。隨著客戶的要求愈加苛刻,公司不得不竭盡全力討好客戶,繼續挖空心思快速引進新產品,不斷冒著風險開發供應鏈,想盡一切辦法消除供應鏈中的低效率、高成本和過剩存貨等問題。
根據筆者的經驗,增強供應鏈彈性往往是通過縮短產品的供應鏈循環周期,同時實施以銷售為基礎的補給操作規程取得的。凡是致力于縮短產品循環周期的公司往往能夠處于更佳位置,快速適應瞬息萬變的周邊市場環境。以銷售為基礎的補足操作規程實際上就是促使生產與需求同步運作,其中包括存貨水平盡量緊貼市場需求?s減產品循環周期和改善生產和需求兩者之間的關系必須并駕齊驅,這樣做反而會不斷提高供應鏈的反應彈性。
現在不少經理人經常把彈性供應鏈看成是缺乏內在穩定性,但事實絕非如此。對于絕大部分產業或者行業來講,市場需求相對穩定,縮減產品循環周期能夠促使穩定市場需求信息在供應鏈全過程中加速溝通。供應鏈中出現的所謂非穩定因素不是供應鏈本身的產物,而是有些公司或供應鏈合伙人沒能夠精確預測其短期需求。因此,縮減產品周期恰恰可以強化其供應鏈的市場預測功能。
正如所有公司經理人都會說增強供應鏈彈性以便獲得更加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是大家的共同目標,但是在實現這個目標時深感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問題出在這些公司為了判斷和滿足市場需求而在預測和擁有存貨過程中所采用的傳統措施差錯連篇,實際上在嚴重限制供應鏈彈性,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一旦市場供需的預測和存貨水平的決策精確性下降,這種限制作用更加明顯。由于存貨緊密地捆綁資本,因此以最容易造成囤積居奇的存貨為中心的經營管理策略必然嚴重損害公司效益,甚至增加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和風險。當前最重要的是放棄供應鏈以存貨為基礎的經營管理方法,把重點放在縮減供應鏈循環周期和積極實施富有效率的實施以銷售為基礎的補給操作規程。供應鏈彈性條款可能包括適應圣誕節等市場高峰季節成品生產增量,也可能包括新品種產品量的隨時計劃變動等等,其底線是供應鏈彈性條款必須從頭至尾把重中之重落實在成本/利潤方程上。不少物流專家認為,有助于改善循環周期和增強供應鏈彈性的要素似乎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改善供應鏈網絡設計
良好的網絡設計可以不斷優化供應鏈全過程的成本,而且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最大化縮短循環周期。為了盡可能提高速度,效率和避免風險,公司必須每年,甚至每月以創新精神定期評估檢查其供應鏈網絡,充分考慮供應鏈環節的地理位置、成本、生產能力、利用率、吞吐量等。同時在設計網絡時還應充分考慮倉庫和工廠每日營業時間等時間因素,從而選擇供應鏈最佳運輸模式和配送渠道,而所有這一切均需要供應鏈網絡保持相當高的彈性。
2.創造彈性供應關系隨著全球化的普及,外地供應商在供應鏈中發揮的作用份額越來越大,公司必須把一部分經營業務外包給外地經營商,其中包括制造業承包商和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從實際操作經驗來看,大約40%~50%的供應鏈循環周期發生在供應商身上,而供應鏈外包操作必然會嚴重影響到供應鏈彈性。其實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大多盡量考慮到客戶的直接利益,甚至根本不會考慮替客戶縮短循環周期,除非在承包合同條款中具體寫明。經營管理十分精明的公司則在簽署承包合同的時候在供應鏈彈性條款中寫明彈性標準和要求,其中包括要求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確保供應鏈穩定性,供應鏈目標存貨周轉量,循環周期標準,超量物資定貨條件和特別供應鏈風險鎖定和處理等最佳措施。
必須看到的是,制造業承包商能夠通過讓其制造基地轉移到更加靠近原材料始發地或者其客戶工廠,從而幫助縮減循環周期,降低成本。
3.簡化交易操作規程縮減供應鏈循環周期另外方法是簡化供應鏈交易操作規程,其中包括定貨和采購(簡稱PO),制訂指定供應商經常性采購產品目錄本,重點產品定價本,簡化定貨采購審核手續,甚至一體化經營管理產品的供銷和采購操作規程等等。只要成功實施簡化操作規程,理順供應鏈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通?梢钥s減供應鏈全程循環周期的50%。
4.改進供應鏈連接點功能企業引進信息技術和開發信息系統,不斷改善供應鏈連接點功能,不僅最大化理順企業金融財務和人力資源報告系統,而且把企業信息系統延伸擴大到供應鏈合伙人,有利于公司供應鏈彈性的增長。今天的“企業”范圍已不再局限于一家一戶式的公司,其廣義應該是相互難分難離的供應鏈合伙人整體。企業資源規劃系統正在繼續把企業歸結定義為原則上以供應鏈內部交易為重點,其決策的透明度和報告制度必須相互暢通,信息共享,凡是有損于供應鏈彈性的一切障礙必須被排除。通過互聯網界面活動,建立供應商網站,強化點與點連接功能,而不僅僅滿足于通過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進行數據交換,F代技術能夠無限擴大存貨水平的透明度,把存貨的精確數據和供銷采購產品交易直接同步連接在一起,最大化降低供應鏈各個環節點交易成本。
相關鏈接
四標準評估供應鏈彈性
公司在掌控供應鏈彈性條款時可參考下列四步評估標準:
第一步:規劃供應鏈操作模式。其中包括滿足現有客戶需求的決策以及滿足今后市場客戶需求,制訂供應鏈彈性所必須達到的標準。這就要求公司必須全面了解公司供應鏈客戶和公司股東的期望,匯總來自各方面的信息,制訂客戶產品/服務戰略,建立最佳供應鏈網絡模式,強化供應鏈全程經營管理。
第二步:對現在正在運營的供應鏈操作模式進行評估,鑒別目前操作模式和將來模式兩者之間的差距,把重點放在供應鏈運營本身市場機遇優劣的差距上,將現有供應鏈操作模式優勢的發揚光大,不斷創新;經常研究供應鏈承包合同條款,建立供應鏈評估統一標準。
第三步:測試供應鏈新操作模式的可行性。有些閉門造車供應鏈新操作模式往往是紙上談兵,其供應鏈網絡缺乏可行性。因此必須在大規模實施前進行必要的可行性測試,合格以后再推廣使用,避免供應鏈潰敗等各種風險。
第四步:使用統一精確的供應鏈衡量標準,其范圍應該包括循環周期的改善,減少存貨,控制成本,以及創新型和現有型供應鏈操作規程兩者表現比較。
張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