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這幾大因素嚴重阻礙了中國信息化發展步伐。以互聯網為主干的現代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已經被廣泛接受和認識。所以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實行低資費標準等措施,加快現代信息化步伐。
我國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必須看到,世界銀行報告中指出的問題是實際存在的。特別是資費過高問題表現比較突出。一方面,我國人口眾多,其中農業人口占70%多,將近8億農民年收入水平在三四千元人民幣左右,與發達國家沒有可比性;另一方面互聯網使用費卻這么高,占收入比竟然是發達國家的10倍。這種資費標準如何能夠推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呢?中國的農民與低收入群體正遭遇“數字信息鴻溝”,這可能加劇其收入和機會的不平等狀況。
以互聯網為主要標志的信息化,不但滲透到文化、教育、科技、生活等方面,而且正在作為一個新型手段滲透到政治、經濟領域,在參與和促進民主政治建設、經濟建設進程中正在發揮作用。信息不對稱,可能造成機會不平等,這決不是一個小問題。進一步促進我國信息化建設,時不我待。因此,必須把過高的互聯網等高資費降下來。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政策與規劃委員會副主任高新民表示,中國的互聯網使用資費的確存下降空間,而價格下降的關鍵是市場的充分競爭。希望國家發改委、信息產業部以及價格管理部門等切實重視此項工作,盡快研究具體降價措施。要建立普遍服務基金,即對電信運營商收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給弱勢群體以補貼。這種方案已經被一些國家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