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京市15萬多名農民加入了“上班族”,收入來源從賣糧食變成了拿薪水。市農委日前表示,今年為解決更多農民就業,政府在農村投資項目中所提供的崗位將優先安排本地農民。
一個人困難戶谷士雨當上保潔員
在昌平區馬池口鎮宏道村,農民谷士雨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保潔員。每天早晨他會和其他3名村民一起在村里掃大街,收集垃圾,清理公共廁所。這份工作讓他可以每月從村里領取200元到350元工資!肮べY雖然不多,但對我們困難戶幫助不小,干保潔還不影響其他活兒!惫仁坑陮τ浾哒f。
這種推行農村環境治理的同時又開辟就業新途徑的方式,僅昌平區就為農民提供了1038個就業崗位。
這一年 15萬農民成了“上班族”
2006年開始,北京市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10800名農民成為農村水務協管員,4000多農民走上了鄉村道路協管員的崗位。
市農委主任李進山日前在北京市農村工作會上說,2006年,北京共計解決了15萬本市農民的就業問題,他們或擔任協管員,或自主創業,或到二、三產業就業,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
新政策設立農村產業促進資金
今年市級財政投入和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向新農村建設傾斜,在保證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10億元不變的基礎上,新建立農村產業促進資金,集中投入農村產業發展項目。政府在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還設立各種培訓項目幫助農民長本事,計劃年內完成培訓10萬人次、新增非農就業6萬人。
政府項目優先招聘本地村民
李進山在北京市農村工作會上說,以前,農村搞基本設施建設都是按城里的模式搞招投標,這樣一來,好多項目工程都包給了外地的公司。像基本設施建設中的道路硬化、廁所改善等當地農民能干的活兒也讓外地人干了,自然工資也發到了外地人手里。為解決更多農民的就業問題,今年政府投入支持的各類產業項目和建設項目所提供崗位將“肥水不流外人田”。在政府投資的農村產業項目中,所提供的崗位將優先安排本地村民,“這將為農民兄弟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他們除了種地賣糧之外,拿到更多的非農業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