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消費物價值得關注,但切不可過分擔心,而放松對資產價格的必要警惕
○ 2007年的宏觀政策操作還是以穩健為好,由于流動性過剩,貨幣政策需要緊一些,利率政策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應視美國利率的變動而定
○市場化實際上是管制和放松管制、壟斷和反對壟斷的博弈,反對行政壟斷和制度性壟斷就成為保護市場化成果,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必要途徑
今年經濟前景喜人宏觀政策穩健為好
去年的中國經濟在一片喝彩聲中走過,今年如何進一步展開,政策趨向如何,自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們的討論從分析發展的內外條件開始。
世界經濟:脆弱的均衡
總體來看,目前的世界經濟是均衡的,但是一種嚴重失衡基礎上的均衡,這種均衡很容易遭到破壞。因為,中國經濟是失衡的,表現為雙順差的進一步擴大;美國經濟也是失衡的,表現為經常項目逆差和財政赤字的大量和快速增加。美國的逆差和赤字與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盈余以及石油美元的流入大體相當,構成了世界經濟均衡的脆弱基礎。
據世界各大機構的預測,2007年全球經濟增長明顯趨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從5.1%下降到4.9%,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預測從5%下降到4%。再加上國內的緊縮調整,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也會低于上年。
國內經濟:增速將近10%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又好又快,把經濟增長目標定在了8%。因為消費的增長是相對穩定的,所有預測的差異取決于貿易和投資的變化。
從貿易來看,隨著世界經濟增長趨緩,外部需求減少,國內政策和結構調整的實施,2007年中國的貿易增長也會減慢,但仍然會超過15%,達到20%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按此估計,貿易順差將分別為2041-2130和1645-2526億美元,其均值為2086億美元?梢姡Q易順差的增長減緩,但絕對額仍大于上年,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將大大減小,有可能下降到10%左右。
既然貿易順差將超過2000億美元,在匯率升值預期的情況下,資本賬戶的流入會因短期資本流入的增加而增加,不會出現減少。這樣,2007年外匯儲備的增加將會超過3000億美元,按升值后的匯率計算,被迫增加的基礎貨幣投放有可能接近3萬億元左右,再通過銀行系統的貨幣創造,因而,國內經濟運行中流動性過剩的現象還會繼續。這么多的資金和貨幣不是流向資本市場,就是投向實體經濟。雖然2007年的股市還將是一個牛市,也容納不了這么多的資金。所以,2007年的投資增長雖會趨緩,但也不會降到20%以下,有可能在接近25%的區間上運行。
如果從投資的收益來考察,投資的激勵也是相當強勁的。在投資預期看好的情況下,投資增長的大幅度下降是不可能的,除非采取某些過激的緊縮措施。
如果再考慮到中國經濟運行的體制特征,政府間的經濟競爭和投資競爭還會繼續。在這種競爭中,率先和大幅削減投資者必然是競爭的失敗者,而堅持和增加投資者則會贏得經濟競爭的勝利,取得經濟上的實惠。因為,這樣做等于從全國的資源總量中,為本部門和本地區額外多爭得了一部分。
由于消費的增長比較穩定,且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隨著貿易增長趨緩,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減小,無論是擴大國內需求,還是保持穩定增長,投資的較快增長都是不可避免的選擇,不可能減慢太多。據此判斷,2007年達到將近10%的經濟增長是可能的。
政策選擇:穩健為好
根據以上分析,2007年的宏觀政策操作還是以穩健為好。由于流動性過剩,貨幣政策需要緊一些,今年1月15日再度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已經表明了這一點。定向發行央行債券的措施還會酌情實施,因為去年末的不定向發行曾經流標。利率政策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視美國利率的變動而定,否則會出現不利的后果。不過,無論做何種操作,切忌緊縮過度。人民幣匯率的繼續升值不可避免,升值幅度可以適當增大,5%的升值不會出現過大的沖擊。好在隨著兩稅合一法案的通過和赤字規模的縮小,財政政策的預期效應是擴張性的。這不僅可以平衡匯率升值的某些緊縮影響,而且也可以援助貨幣政策,緩解流動性過剩,使之減少和擺脫被動。至于它在規范和完善市場經濟秩序方面的作用,將會顯現得愈來愈清楚。
糧價上漲壓力大股市泡沫在膨脹
2006年的消費物價雖然較低,但其走勢值得關注。臨近年終,糧食和食品價格大幅上漲,11月上漲1.9%,12月上漲2.8%,不僅原因突然,而且對未來的影響較大。
糧價上漲壓力仍大
現在的問題是今年的糧價走勢如何?上半年糧價上漲,CPI上漲是肯定的。因為糧食和食品在CPI中的權重大約占1/3左右。漲幅也許在3%上下,關鍵是下半年會回落嗎?不一定。
一是取決于國內糧食生產情況。到去年為止,已經連續三年豐收,今年再來個豐收年的可能性比較小。二是取決于國際糧價走勢。2006年9月,美盤農產品出現牛市,今年初完成第二波調整,價格上行的推動力量仍然是玉米強勁的需求預期和小麥的供應緊張,大豆基本面的轉變有可能成為未來農產品牛市的新星。據美國商品交易委員會(CFTC)1月16日的報告,美國大型指數基金的凈多頭頭寸已經占市場總持倉量的20-40%,不少基金大鱷在糧食市場出沒。
警惕資產價格上漲
今年的消費物價值得關注,但切不可過分擔心,而放松對資產價格的必要警惕。這不僅是由于溫和的通脹比通縮要好,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們雖然對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多方批評和輪番討伐,政府也千方百計的予以抑制,但并未阻止它的上漲。去年70個大中城市房價上漲了5.5%,今年還會上漲。
同時,股市泡沫也在膨脹。2006年,滬深股市雙方漲幅超過了130%,總市值達到9萬億元,但是,如果分時間和構成來看,卻極不均衡,在從12月25-28日的四個交易日里,上證指數大漲223.92點,代表的總市值增加了5979.44億元,同時卻有66%的個股縮水,其中,工行和中行的市值增加額占74.54%,達4454.18億元。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具有可比性的1387只A股中,只有362只實現了很小的市值增長,更有916只A股的市值逆市下跌!也就是說,在滬指大漲的同時,超過三分之二的投資者實際上處于虧損狀態。有人明確指出,由于上證指數實質上變成了大盤股指數,股市處于一種虛“牛”的“牛市”狀態。
除了政策支持、股改完成和流動性過剩以外,支持中國股市上漲的有三種因素和力量,一是基金業的擴張和入市,據說在股市新增的5000億資金中,基金占80%;二是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推動;三是外資進入中國股市。這三大因素今年還會繼續發揮作用,因此,股市還會繼續上漲。然而,資產價格上漲過快絕非福音,其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不可忽視,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因資產價格泡沫破裂而造成的經濟衰退和經濟危機的教訓不可不察。
加快反行政壟斷 推進市場化改革
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秘密所在,因為市場化形成了比較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但是,中國經濟中的壟斷,特別是行政壟斷,絕非個別現象,甚至在一些方面呈現出有增無減之勢。
比如:國家發改委和郵政局聯合發出通知,2006年從11月15日起,上調信函、明信片資費價格;但這并沒有開任何形式的聽證會。而舉行了聽證會的北京市出租車租價調整(2006年4月),卻在民眾和出租車司機的一片反對聲中,租價從每公里1.60元上漲到2.00元;聽證會成為“漲價發布會”。而在2006年的兩會上,“壟斷福利”成為眾矢之的,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水煤電供應和煙草行業的高工資也成為批判的對象。
行政壟斷損害效率破壞公平
對于壟斷的危害,概括起來,無非是,一損害效率,二破壞公平,進而破壞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和政府行政的公信力。
損害效率,是由于壟斷限制和破壞競爭,限制和扭曲價格機制的作用,不僅本身缺乏創新激勵,而且束縛了其他市場主體的發展努力和創新行為。壟斷部門不僅占用了過多的社會資源,而且不斷向社會轉嫁其運營成本,造成資源錯配和結構失衡。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很快,但經濟效率不高,增長質量較低,結構失衡加劇,與壟斷勢力的強大和發展及其對市場機制的限制和破壞不無關系。
破壞公平,是由于壟斷者一方面可以利用壟斷權力“設租”、“尋租”,化公為私,將其收益單位化和個人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壟斷地位和壟斷權力侵占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增加壟斷利潤,擴大壟斷福利。反過來,這會進一步擴大壟斷部門的特權。當前,收入差距擴大、社會歧視普遍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行政壟斷的廣泛存在,壟斷行為未受到應有的約束。
正因為如此,當前的反壟斷行為就不僅是經濟行為,而是具有了重大的社會意義。其實,天然氣每立方米價格上漲0.15元,每戶每月平均多支出2.7元,相對于居民的人均收入算不得什么,至于大月31日計息,增加的收入更是微不足道。人們對此錙銖必較,就在于這是事關個人平等權利的大事。因此,反對行政壟斷是個人權利和自由意識覺醒的重要體現,是全社會維權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壟斷是一種市場現象,而管制是一種政府行為,二者之間的關系雖然相當密切,但區別是十分清楚的。壟斷既是市場競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伴生物,也是市場競爭的對立面和破壞者,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政府管制,其基本職責在于抑制壟斷、保護市場競爭秩序。然而,在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壟斷并不完全是一種市場現象,甚至不是一種市場現象,壟斷不僅先于市場而存在,而且具有國家行政壟斷的特征。因此,行政壟斷也是一種制度性壟斷。與此相適應,政府管制雖有維護市場秩序的職能,但主要作用還在于保護國家壟斷,因此,國家壟斷和政府管制往往成為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
不僅如此,市場化改革的實質,是放松政府對非國有部門的管制,打破國有部門對市場的壟斷,讓民間部門進入原來政府管制和國家壟斷的一些領域,于是才提出了反壟斷的問題,形成了反壟斷的行為和活動,而且這種反壟斷的要害和關鍵也不是簡單地反對市場壟斷,而主要是反對行政壟斷和制度性壟斷。所以,市場化實際上是管制和放松管制、壟斷和反對壟斷的博弈,反對行政壟斷和制度性壟斷就成為保護市場化成果,推進市場化改革深入的重要方面和必要途徑。
反行政壟斷難題重重
問題的復雜性在于,一方面,市場化的過程是放松政府對非國有部門的管制,限制和削弱行政壟斷的過程,另一方面,市場化絕不是不要政府管制,而是要建立針對所有市場主體的必要的政府管制。由于政府與國有部門的特殊關系,由于放松管制和建立管制都是政府的行政行為,因而,建立政府管制究竟是限制和削弱了行政壟斷,還是支持和保護了行政壟斷,很難分清,于是就出現了一系列以政府管制為名而維護和加強行政壟斷的事情,政府管制違背了它的初衷,走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究竟是反對壟斷的力量,還是壟斷者的同謀,也很難分辨清楚,這也助長了政府的機會主義行為。政府部門可以使用各種借口和名目,包括宏觀調控、保護環境、推進改革等來維護壟斷。不僅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反壟斷針對的往往不是具體企業的市場行為,而是企業背后的政府行為和政府部門的行政決策,反壟斷其所以困難重重和無功而返,真正原因也在這里。
不僅如此,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利益分化還不明顯,打破國有部門的壟斷,放松對非國有部門的政府管制,在推進市場化和經濟發展的同時,普遍地增進了所有人的利益,因而進展比較順利。
改革推進到今天,當社會上利益分化已相當明顯,政府部門企業化傾向的發展也使之深深地卷入到利益集團當中。這時,放松管制和反對行政壟斷的行為必然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壓抑和阻撓。
其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在發達市場經濟中,無論是放松政府管制,還是加強政府管制,所依據的是對所有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的國家法律。實施反壟斷的機構是權力很大、且獨立于各個政府部門的反壟斷機構,而我們的立法往往是部門立法,各部門都力圖通過立法來擴大部門權力,而且,我們的法律位階是顛倒的,行政條例、部門規章和紅頭文件大于法律,在現實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具有歧視特征的條例、規章和紅頭文件,且由各個政府部門具體負責實施。可見,反行政壟斷具有了自我革命和自己反自己壟斷的特征。其困難所在無異于與虎謀皮。
更有甚者,在缺乏司法獨立和司法腐敗嚴重的情況下,法條主義也必然盛行,這時,法律救濟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通過法律反壟斷的命運可想而知。且不說有法不依、司法腐敗、執法犯法、弄權弄法之類的黑惡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法官最省事、最保險的行為選擇就是,搬出以前為保護國有壟斷部門的法律條文和政府規章為依據,判處反壟斷者敗訴,而不問這些法律條文和規章規定是否違憲、是否合理。近幾年有關非法集資的判例就是最好的說明。
從以上的討論可以看出,所謂行政壟斷就是政府管制加上市場壟斷,或者說,是企業憑借行政權力的支持和保護而形成和維持的壟斷。比如說,石油貿易的壟斷。
如果說物質產品生產領域的行政壟斷往往是企業在前臺活動,政府部門在幕后支持,那么,在社會服務領域,這種行政性壟斷則往往把政府部門推向前臺。教育也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教育行政部門以未經審批為由,強行關閉一些民辦學校,提供的依據居然是《義務教育法》。所以,反對行政壟斷首先意味著改革政府體制和政治體制。這也反映在“反壟斷法”的制定過程中。
制定“反壟斷法”已經列入立法規劃達12年之久,其間多次討論,數易其稿,到2006年6月末,其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在這個過程中,爭議最大的有兩個問題,一是要不要把有關反行政壟斷內容的條文列入?二是反壟斷執法機構如何設置?這兩個問題又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共同決定了這部被稱為市場經濟根本大法的效力和命運。在現有的框架下,這兩個問題很難得到合理的解決。反行政壟斷的內容很難旗幟鮮明地寫入,即使列入,也是“猶抱琵琶”、半蔽半掩,言不及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