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公開的三峽移民資金審計結果顯示,2004和2005年,共有2.72億元移民資金被違規用于超規模移民項目或非移民項目。
國家審計署2007年第1號審計結果公告——“三峽庫區移民資金審計結果”昨日公布。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對三峽移民資金審計以來,第一份正式對外公布的審計結果公告。
審計署對湖北省、重慶市本級和兩省(市)所屬10個移民區縣2004、2005兩年度的三峽庫區移民資金進行了專項資金審計,由審計署農業與資源環保審計司主要負責。
基建超標
2004、2005年,國家共下達和撥付三峽移民資金96億元,實際完成投資88.19億元。
公告顯示,移民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總體是好的,保證了各項移民遷建任務的順利實施。審計共發現各類違規問題金額2.89億元,其中違規使用移民資金2.72億元,虛報多得移民補償和政策性補助資金1694.32萬元。還發現5起涉嫌侵占移民資金的案件,已移交公安機關和紀檢監察部門處理。
審計公告對其中一些違規單位點名:云陽縣交通局出借1440萬元移民資金用于非移民項目;萬州區關破企業托管中心出借1507.97萬元職工安置補助資金給區五橋統一征地辦公室等單位用于征地等支出;重慶市移民局超計劃和重復安排計劃使用移民資金542.24萬元購建辦公用房、培訓中心和職工住宅。
報告指出,兩省市自三峽移民工程實施以來至2005年底,累計支出三峽移民培訓費2.84億元,其中移民技能培訓支出為5952萬元,占21%,低于國家規定的60%的比例,而用于培訓中心基建和設備購置的支出卻高達1.39億元,占49%。
審計機關抽查了重慶市萬州區等6個區縣的移民后期扶持項目實施情況,均發現存在資金撥付滯后、項目實施緩慢問題。
審計公告稱,至2006年12月底,湖北、重慶通過收回、歸墊被擠占挪用的資金和補辦相應手續等方式,已整改違規問題金額2.42億元,整改率達83.7%。(相關報道見A3)
部分移民生活困難
在審計中還發現部分移民安置質量不高,就業、生活較為困難。審計隨機走訪了28個鄉鎮的429戶后靠安置農村移民。由于受安置環境容量所限,受訪移民的人均耕地數量不足,且多數土層較薄、保水保肥效果差,部分移民生活較為困難。
三峽庫區20個移民區縣中,有11個區縣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經濟比較落后,缺乏產業支撐,遷建期間又破產、關閉了近63%的工礦企業,導致就業崗位不足,部分移民就業困難。
重慶市移民局昨日上午在該市“兩會”上公布的《三峽(重慶)庫區移民工作報告》稱,目前重慶市已經完成三期百萬移民任務,這些移民中,“城鎮困難移民有16.1463萬人享受低保。”
審計署提出建議,希望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力度,繼續統籌解決好庫區產業發展和移民生計問題,國家用于農業綜合開發、土地開發整理等方面的投入,應進一步向庫區傾斜,增加發展資金等。
今年重慶的移民工作報告稱,隨著移民工作重心的逐步轉移,當地把解決庫區產業支撐能力弱的問題擺在庫區工作的最突出位置。去年,該市已經系統地出臺了庫區發展多項政策措施。
1994年12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批準靜態移民補償概算投資總額為400億元(1993年5月價格水平)。至2005年底,國家已累計投入三峽移民資金510億元(含增加的農村移民外遷補助等政策性資金),庫區累計搬遷移民111.3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