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由“物”和“流”兩個基本要素組成,其核心就是物質資料的“流動”。隨著社會大分工的逐漸細化,物質流通的規模日益龐大,供應鏈愈發復雜,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擴展到了一個極其廣闊的空間,此時,只有依靠物流這一紐帶,才能將整個復雜過程的各個環節連接起來,使社會化大生產得以實現。因此,物流的發展水平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國際社會一般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物流發展水平,比重越低越先進。歐、美等發達國家這一比重約為10%;中等發達國家,如韓國約為16%,而我國的物流比重指標大約在20%以上,差距十分大。2005年我國GDP約為18.2萬億元人民幣,如果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10%就是1.82萬元億人民幣,接近我國當年第一產業的增加值2.27億元。可見,降低物流成本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國物流各個環節如運輸、倉儲、配送的成本以及勞動力和設備成本都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而整個物流過程的綜合成本卻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其主要原因,就是物流各環節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溝通不暢,造成庫存大,運力浪費。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為了降低物流成本,實現“按需生產、零庫存、短在途”的目標,我國物流行業已經達成共識,必須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讓“信息流”主導“物品流”,通過信息化來實現“物流”的準確配置,讓物的流動具有最佳的目的性和經濟性,將生產地和流通過程中的庫存降到最低。可以說,現代物流就是“傳統物流+信息化”,信息化成為現代物流的靈魂和關鍵。記者在對山東、廣東等地物流企業的調研采訪中發現,目前,我國物流信息化已步入快速發展期,“一高、一快”態勢明顯,同時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兩低”現象十分突出。專家指出,我國物流信息化今后必須走信息資源共享化、信息網絡一體化的發展之路。
物流信息化呈現“一高一快兩低”態勢
物流的核心是“物的流動”,與運輸不同,物流不但改變了物的時間狀態,也改變了物的空間狀態;而運輸只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是改變空間狀態的主要手段。現代物流就是通過信息化的手段進行運輸,實現運輸、倉儲、配送的高效一體化。其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快速、準確地傳遞物流信息,使生產廠商實行準時制生產,物流提供商實行準時制配送,以“信息”降低“物流”,將生產地和流通過程中的庫存降到最低,甚至達到“零庫存”或“零距離”,由此降低物流費用。我國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目前距離物流信息化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但是追趕的腳步卻從未停歇過。進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我國物流信息化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呈現出“一高、一快、兩低”的特點。
——信息化意識提高,整體規劃能力較低。
近年來,我國從政府部門到企業對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物流的靈魂是信息已得到我國工商企業、物流企業的廣泛認同,各類企業呈現出開發物流信息平臺、應用綜合性或專業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態勢。2004年,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公安部、鐵道部、交通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將發展物流信息化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目前,我國各級政府也已經把物流信息化作為一項基礎建設納入發展規劃之中,并進一步加大了對物流信息化的投資力度。
但是,物流企業信息化整體規劃能力較低,對信息化的理解不深。我國在物流信息化長期發展戰略上尚未形成體系,標準化工作發展較慢;同時,物流企業對自身的信息化未來發展也缺乏規劃,缺乏覆蓋整個企業的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統,目前真正去搞信息化整體規劃的企業寥寥無幾。
——建設步伐加快,整體應用水平較低。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物流行業呈現出高速增長的勢頭,而物流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也相應提高,建設步伐持續加快。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大中型企業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業信息化意識普遍提高,信息化進程正在加快,大約有74%的企業已經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統,77%的企業已有自己的網站。同時,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物流企業對現代通信技術的接受程度逐漸提高,開始積極采用GPS、GIS等先進技術提高企業運營水平和綜合實力。山東省大型物流企業龍口勝通物流有限公司就通過山東移動提供的“GPS定位配載”信息化解決方案,解決了由于信息溝通不暢而導致的車輛空駛嚴重、貨物運輸安全無保障、車輛資質可靠性差、車輛調度難等突出問題,通過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整合了現有資源,使企業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龍口勝通物流公司已經安裝勝通貨運信息網和GPS車輛監控軟件的配載戶達1500多個,每天為用戶提供貨源和車源信息15000多條,業務范圍覆蓋山東省10多個地市及東三省部分地區。
盡管我國物流信息化發展較快,但是不得不承認,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整體水平尚處于較低層次,特別是中小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很低。一方面,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較少,應用范圍有限。調查顯示,在國外物流企業得到廣泛實用的條碼技術、RFID、GPS/GIS和EDI技術在中國物流企業的應用不夠理想。同時,立體倉庫、條碼自動識別系統、自動導向車系統、貨物自動跟蹤系統等物流自動化設施應用不多。另一方面,信息化對企業運營生產環節的滲入層次較低。記者經過調查發現,在信息化水平較高的大中型物流企業,其企業網站的功能仍然以企業形象宣傳等基礎應用為主,作為電子商務平臺的比例相對較少,大約占16.67%(如圖1所示)。同時,已建信息化系統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倉儲管理、財務管理、運輸管理和訂單管理,而關系到物流企業生存發展的有關客戶關系管理的應用所占比例卻很小,大約是23.33%。
事實上,目前較低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物流業迫切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提升國際競爭力。據了解,一輛豐田轎車的零件有3萬個之多,但是豐田汽車公司卻是零庫存企業,“以信息替代庫存”可謂豐田公司制勝的法寶之一。可見,中國物流業要想提升競爭力,僅依靠提升“運力”是不夠的,必須大力應用和發展現代信息技術。
“大物流”急需物流信息化實現“兩化”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競爭環境的日益嚴峻,要大幅度降低我國企業的物流成本,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以信息技術和信息化管理來帶動物流行業的全面發展,構建全社會的“大物流”系統。這就迫切需要物流信息化在信息資源上實現共享化、在信息網絡上實現一體化。
——物流信息資源共享化。
以往,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十分看重硬件投入,隨著企業發展的需要,信息資源的整合開發日顯重要。事實上,開發物流信息資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發點,又是物流信息化的歸宿,同時,信息整合也會推動物流行業相關資源和市場的整合。我國著名物流專家陸江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物流企業信息化水平較低,能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配置資源的企業還不多。特別是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滯后,物流信息分散,資源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島”。我國要發展現代物流,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帶來的發展機遇,必須加強物流信息資源整合,大力推進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健全電子商務認證體系、網上支付系統和物流配送管理系統,促進信息資源的共享。調研數據顯示,在當前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發展中,對公共信息網絡平臺的需求比例大約為56.67%(如圖2所示)。有關專家建議,物流信息化應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的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協調發展,從體制上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區封鎖,從信息資源整合入手,抓好物流資源的整合。
——物流信息網絡一體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國際貿易的發展,一些國際大型物流企業開始大力拓展國際物流市場。而物流全球化的發展走勢,又必然要求跨國公司及時準確地掌握全球的物流動態信息,調動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物流網點,構筑起全球一體化的物流信息網絡,為客戶提供更為優質和完善的服務。加入WTO以后,我國的物流企業要想適應國際競爭并在競爭中盈利,建立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網絡系統同樣必不可少。正如廣東保力得物流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龍云所說:“通過一體化的網絡,物流企業可以產生特殊的規模經濟效應,更有利于吸引用戶、降低成本。”
相關鏈接
物流
指將物資由供應者向需要者作物理性移動的過程,一般由運輸、保管、搬運、包裝以及與之相伴隨的信息傳遞等活動構成。
現代物流
現代物流是根據客戶的需要,以最經濟的費用,將物資從供給地向需求地轉移的過程。它主要包括運輸、儲存、加工、包裝、裝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動。我國六部委(國家經貿委、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外經貿部、民航總局)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中,對現代物流的定義是這樣表述的:“原材料、產成品從起點至終點及相關信息有效流動的全過程。它將運輸、倉儲、裝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性服務。”
物流企業
及分類至少從事運輸(含運輸代理、貨物快遞)或倉儲一種經營業務,并能夠按照客戶物流需求對運輸、儲存、裝卸、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進行組織和管理,具有與自身業務相適應的信息管理系統,實行獨立核算、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組織,非法人物流經濟組織可比照適用。物流企業的三種類型,即運輸型、倉儲型和綜合服務型。
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供方與需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模式。第三方物流的主要特征是:獨立于供、需方的物流運作形式;合同導向式的服務;個性化的服務;建立在電子信息技術基礎之上;客戶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是聯盟關系。
上一篇:美國物流與信息化發展現狀及啟示
下一篇:寧波港物流地位提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