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產能過剩將長時間存在
2007-7-26 11:0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7年1~3月,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940億元,實現利潤19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和37%。與去年同期相比,前者微降1個百分點,后者則上升7個百分點。行業收入和利潤的增幅差從5個百分點擴大到13個百分點。受化纖子行業顯著復蘇的影響,行業增收增利、效益改善的內生增長特征有所增強。除此之外,投資收益和新會計準則等因素對行業利潤也有貢獻。
從單月情況看,紡織行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增速都從2006年8月開始緩慢下降,12月行業收入增幅只有12.7%,利潤總額增幅只有4.7%。進入2007 年,行業效益增速有所恢復。從分行業情況分析,行業效益增速恢復與化纖效益大增有關,這主要得益于以氨綸、粘膠為主的化纖價格持續快速上漲,帶動化纖行業效益大幅提高。
子行業表現各異
棉紡、服裝和制成品(代表家紡)分別受益于原料價格的穩定和下游需求的暢旺,盈利改善持續,并維持較高景氣。而絲綢、麻紡和毛紡行業則仍然受困于原料價格的波動,效益改善不明顯,當中麻紡有復蘇跡象。印染行業已走出2004年的低谷,處于上升周期之中。今年以來,毛利率下降的是絲綢和針織品,利潤率下降的是制成品和針織品,行業的投資增長較快的是麻紡、針織品和服裝,下降的是毛紡。
出口市場景氣回落
進入2007年,出口市場開始呈現震蕩回軟的趨勢,前4月行業累計出口增速分別是18%、39%、14%和15%。1~4月行業累計出口436億美元。其中,服裝增長17%,至271億美元;紡織品增長11%,至166億美元。前4月累計對美國和歐盟出口分別增長31%和24%,二者合計占總出口的 31%。出口金額中,一般貿易方式所占比重達到71%。
影響出口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出口成本上升所導致的競爭力下降。目前,出口成本上升的壓力主要來自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率的下調。
在國內資源和勞動力日趨緊張的約束下,全球中低端紡織產業向中國大規模轉移將告一段落。本幣持續升值和出口退稅率下調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行業出口增速漸趨平緩的趨勢是可以預見的。
盡管如此,行業未來的國際競爭力不應被過分看空,主要原因有:紡織是國內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隨著全行業向技術進步推動產業升級的轉型,中國紡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仍將維持;經濟結構調整不可能脫離中國生產要素的實際基礎,紡織產業今后仍然是中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重要組成;中國紡織行業產業配套優勢無可替代。
供求矛盾長期存在
2007年1~4月,全行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0億元,按年增長為28.67%,高于同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25.5%的增速。今年前4月,國內紗、布和服裝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0.42%、11.54%和14.46%。行業投資呈現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趨勢,這將促進紡織服裝行業的梯度轉移和產業升級步伐。
同時,行業結構性的產能過剩仍將較長時間存在,一些子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緩慢。新形勢要求企業具備迅速提供差異化產品的研發、制造能力和完善靈活的供應鏈體系。制造企業的競爭已經從產能轉向研發、技術、銷售和品牌的綜合競爭,價值鏈控制能力成為競爭力的核心。盡管市場依然處于激烈競爭狀態,但自主品牌的市場地位快速提升,優勢企業市場地位相對穩固。
據預測,中短期內中國企業要掌握前沿技術、改變價值鏈的相對低位有困難,所以采取以技術跟進和品牌建設并重的發展模式較為可行,對于大多數出口型企業來講,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決定了未來的生存空間。
紡織品貿易新秩序待關注
2007、2008年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先后到期,歐美市場對華紡織品輸入新政值得關注。主要貿易對象國可能更加頻繁地使用反傾銷、配額、社會責任和環保標準等貿易防衛手段。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紡織產業多年來規模快速擴張,但產業競爭層次沒有同步提升,所以在參與全球供應鏈過程中遇到貿易限制是必然的。從短期看貿易限制導致出口成本提高,從長期看則促進了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