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政府采購技術方案“外包”現象
2007-7-25 12:4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外包現象,那就是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利用業余時間,為采購單位就技術方案提供指導,甚至直接就采購人的需求提供采購技術方案,采購單位略作完善后,就變成了定稿,因此向采購機構申報的采購計劃就以專家提供為主。專家外包采購技術方案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也符合政府采購反應性特征,部分解決了采購人“想買而不知道買什么”的問題。
外包背景分析。目前機關事業單位有許多設備更新購買項目,而這些單位又苦于沒有專業性的技術人才,在申報政府采購計劃時很零亂而不著邊際,給采購中心的正常工作帶來一定隱患,甚至反復出現發布的公告進行修改、技術參數數次變換的情況,使政府采購工作變得很不嚴肅。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介入采購單位的技術參數的策劃,按照采購單位的總體目標要求,為采購人進行采購方案的制作,充分考慮到技術參數的滿足度,在材料的選用與型號的選擇上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素養,替采購人選取的總體方案滿足節約采購資金、保持技術的超前意識和合理性,并且在適當的時候還要介入合同的制作、驗收的控制環節,代表著采購人的利益與中標供應商打交道,這種形式是受采購人歡迎的。
專家參與技術方案執行的利弊。專家學者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市場行情,為采購人量身定制出的技術方案,應該說是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同時為了讓自己的中介服務功能與名聲在業界樹立起來,也必須要全力以赴。專家提供技術參謀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魚目混珠現象很多,采購人不能一味盲目輕信專家的言論,有些所謂的專家其實是市場經濟中的“混世蛟龍”,講重一點就是江湖騙子,采購人一定要注意鑒別,同時還要特別注意的是,專家是否能夠做到獨立于供需雙方之外,不受供應商的蠱惑,以犧牲采購人、浪費財政資金的代理來謀求自己可能存在的雙重甚至多重效益。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專家的觀點是否太理論化,缺乏實踐操作性,書呆子式的專家學者是不受歡迎的。
政府采購的反應性特征需要專家的積極參與。反應性采購是指采購人向供應商提出購買需求,供應商根據采購人的具體要求提供貨物,雙方的關系是純粹的交易關系,采購人不需要就產品進行主動的開發和投入,甚至對需要的產品應該具備那些功能和特質也不了解,此時專家的介入便是及時雨,能夠就關鍵性的技術數據、整體方案的銜接與升級功能、一定的技術余量等方面進行專業性的設計,克服采購單位由于專業人才儲備瓶頸而導致的采購項目上的技術缺陷,也是采購人利用“外腦”的有益嘗試。專家要以技術規律統領技術方案的制訂,保持工作的獨立性,以最大限度滿足采購人的總體需求為宗旨。
政策引導,減少傾向性。對外包式的專家學者直接參與到政府采購實踐中的這種現象,我們要進行政策上的引導。政府采購事業的全面發展,從本質上說,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政府采購當事人內部的事務,更需要的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和支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共同鑄就必將輝煌的陽光事業。在政策方面規范方面,政府采購管理部門要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對此類行為進行規范,在準入條件、對專家學者的理論考察、方案的系統性、專家的備案制度等方面,對新生事物進行管理。在條件成熟、外包專家形成一定規模的時候,特別要注意控制應該是第三方身份的專家獨立性,不能由于市場機制的作用而形成的專家外包群體,同樣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向與供應商利益一體化方向發展,損害以純潔的有利于政府采購陽光效應的專家服務隊伍的健康發展。減少專家的傾向性以及與供應商的不良合作關系,應該是政府采購監管部門重點管理的對象和方向。
外地專家學者提供技術支持,提高了采購完整性,便于采購機構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市場行為因素的存在,迫切要求防止出現專家與供應商利益一體化傾向。內地專家學者也是政府采購的主要“外腦”資源,但是由于地理環境作用,內地學者與內地供應商可能會有較多的機會進行所謂的“近親繁殖”,在一定程度上說,反而不利于政府采購事業的健康發展;而我們提倡的外地專家介入采購人技術方案市場,由于地理環境上的隔閡,專家與投標供應商——不管是內地的,還是外地的——基本上處于隔離狀態,于是專家的中間立場更容易充分的體現出來,而且其關注的不僅僅是一時的得失,而是包括項目自始至終的關注,在與采購人充分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得到采購人多方面的真心實意的認可,這樣也才能在自己闖蕩市場的活動過程中找準自己的位置,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歡迎理論與實踐的“雙料冠軍”入盟。我們希望的專家應該是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人才,偏科或者說僅有單方面的成績是不足取的,高深的理論也許是書房里的研究項目,而采購單位的現實需求不是高精尖項目,而是要切合市場行情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假如所謂的專家只有理論知識,而對市場行情和具體操作一竅不通,那么影響的可不就只是自己的聲譽了,而是更大范圍內的損失。我們歡迎高等院校從事技術實踐的專家——那些從事實習教育的教師——走出校們,參與政府采購實踐,可能也許只有他們才有創業的激情和開拓市場的勇氣,也是政府采購市場迫切需要的。
采購單位要進行使用績效評估。對專家的使用不能滿足于一時的心血來潮,績效評估是對他們能力的實事求是的評價,也是防止出現使用故障的警戒線。技術方案的可靠性、完整性、合理性等內容,也許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展現出來的,但可以通過一定的環節表現出來,如通過投標人要求質疑澄清次數、投標人對技術方案的理解程度、合同履行的順暢性、驗收環節的可靠性、同類項目的相互對比、一段時間范圍內的使用故障率、相關經濟指標方面的考證等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反復驗證,從一定程度上能夠考察到外包技術方案的效用,通過這樣的績效評估能大致掌握專家是理論與實踐水平,成為以后是否繼續使用專家的重要選擇條件。
采購機構探索備案制度。利用政府采購中心網站信息流通量大的特征,對有外包意愿的專家進行公開的表格登記,當然要規定技術登記方面的要求,比如專家的專業、級別、從事的技術方案設計的成功案例,從采購中心的角度對專家大致情況進行先期掌握,以后可以有針對性向采購人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總體說來比采購單位零星的偶爾的尋找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