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加工配送中心”的外衣后
2007-7-25 11:5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隨著中國鋼鐵行業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傳統的貿易模式在不斷發生改變,無論對鋼廠還是貿易流通商、甚至終端用戶來說,單獨或合資建立鋼材加工配送中心,成為當前看來比較 “時髦”的選擇。
以寶鋼、武鋼、鞍鋼、馬鋼等鋼廠和五礦、舜業、華冶等貿易流通商為代表,以及一些下游終端用戶都紛紛設立鋼材加工配送中心。從長遠看,鋼材加工配送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的物流服務方式,而且隨著其模式的不斷成熟,為客戶的配送服務能力以及其自身的贏利能力都在提高,新的利潤增長成為可能。
繼三井和寶鋼合資成立寶井之后,美國瑞森曾試圖在中國尋找合適的投資和合作伙伴,并委托知名的麥肯錫公司對中國鋼材加工配送市場進行調研。但調研的結果,有點讓瑞森失望,他們認為在中國的鋼材加工配送中心還不具備投資的條件。
據筆者了解到,在過去的十年里,外商合資 (比如寶井)或獨資建設的鋼材加工配送中心居多,特別是韓國和日本,已基本完成在我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地區的布局。這些鋼材加工配送中心運用其在國外的成熟管理模式和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雄厚的資金實力,通過其高效低成本服務,已占據我國相當一部分高附加值鋼材加工市場,主要是為家電、汽車、計算機、造船等行業服務,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這個事實或許讓不少國內的鋼材加工配送行業人士感到泄氣。與歐美、日韓相比,國內自建的鋼材加工中心的內部管理水平和加工配送水平仍有很大差距,離 “以服務創造價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鋼材加工配送中心大部分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產地型、消費型和交通型,或綜合其中的兩到三種類型。從目前的大部分鋼材加工配送中心來說,主要是消費型和交通型,靠近消費地區,貼近終端用戶,并且交通便利。這些配送中心首先是鋼廠或貿易商自有資源的剪切加工,其次為社會提供外來加工,所以加工首先依賴自身貿易的帶動。而鋼廠要轉變其多年來形成的銷售模式和渠道,需要一個過程,而貿易商在資源方面往往還 “底氣不足”。
不能否認的是,和原來提供簡單剪切加工的倉庫相比,目前國內鋼廠或貿易商自身設立的鋼材加工配送中心大部分在功能上并未有很大提升,往往只停留在簡單的倉儲和加工,并不能提供深加工以及物流配送等綜合配套服務。此外,許多國內鋼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加工定位還在冷、熱軋卷板等,定位高端產品的較少,同時涉及深加工業務的也較少。有關資料顯示,世界發達國家鋼材的綜合深加工比可達50%以上,其中:線材達60%,棒材40%,管材30%,板材70%左右。而我國一般鋼材的深加工僅為10%~15%左右。通過鋼材加工配送中心來實現深加工的比例則更低。
因此,除了穿上 “鋼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外衣,我們更需要在實質上有真正提高,貫徹實施鋼鐵產業發展方向,充分發揮鋼廠、貿易流通商和用戶企業的不同優勢,切實推進鋼材加工配送行業的發展。唯有如此,中國才有可能從鋼鐵大國更快地向鋼鐵強國邁進。